火灾调查第四章-火灾痕迹物证课件.ppt
《火灾调查第四章-火灾痕迹物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灾调查第四章-火灾痕迹物证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火灾痕迹物证第一节第一节 烟熏痕迹烟熏痕迹一、烟熏痕迹的形成n1形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炭附着在物体的表面或侵入物体孔隙而形成。n2成分:炭微粒为主,有少量燃烧产物、热分解产物。n3烟熏程度的影响因素:由烟浓度和烟熏时间决定。其中烟浓度与物质种类、数量、氧浓度、温度、湿度有关。二、烟熏痕迹的证明作用n1证明起火点(1)根据烟熏痕迹形状判定:“V”型烟痕,其下方可能对应起火点。“白点”痕迹,可能对应起火点。(3)门窗上部烟痕n最先起火房间,门窗上部烟痕较重。(4)天棚上部烟痕n如果天棚(天花板)上部起火,则上部山墙上烟熏较重。反之,则为室内先起火。2、证明蔓延方向n根据烟熏痕迹浓重程度
2、变化判断n根据同一物体不同侧面烟熏情况判断n根据热烟气层痕迹判断3、证明起火方式n明火引燃:现场烟熏较轻n阴燃起火:烟熏浓重n爆炸起火:现场烟熏很轻4、证明燃烧物种类 由于烟尘中含有燃烧物的残留物和热分解产物,可以利用烟尘分析燃烧物种类。例如鉴定烟尘中是否含有矿物油的残留物和热分解产物。5、证明燃烧时间:烟尘的附着牢固程度;烟尘颗粒的扩散深度。6 证明开关状态7 证明玻璃被打破时间n火灾前打碎,贴于地面无烟熏的玻璃碎片。n火灾后打碎,贴于地面有烟熏。8 证明容器或管道内是否发生燃烧9 证明火场原始状态10 判断死亡原因n火灾前已经死亡:没有呼吸,口腔和呼吸道中没有烟痕。n火灾中死亡:在呼吸过程
3、中吸入烟尘,沉积在口腔、鼻腔、呼吸道等处。三、烟熏痕迹的提取与固定n烟熏痕迹的固定n烟熏痕迹的提取n烟尘的鉴定第二节 木材燃烧痕迹一、木材的基本特性一、木材的基本特性n木材的容重 n化学成分 n燃烧过程:干燥、热分解、炭化、燃烧 二、木材燃烧痕迹种类及特征二、木材燃烧痕迹种类及特征n1 明火燃烧痕迹 在明火作用下,木材很快发生热分解并燃烧炭化,发生气固两相燃烧。特征:炭化层薄、炭化层裂纹较宽、深,呈大块波浪状痕迹。2 辐射着火痕迹n热辐射作用下,木材按照干燥、热分解、炭化、无焰燃烧、明火燃烧的次序变化。n特征:炭化层厚、龟裂严重、炭化层表面有光泽,炭化层表面裂纹随温度升高而变短。3 受热自燃痕
4、迹n温度不高的长时间受热过程中,木材经历长时间的热分解和炭化过程,最后发生自燃。n特征:炭化层深,有不同程度的炭化区,沿传热方向将木材剖开,可依次出现炭化坑、黑色的炭化层、发黄的焦化层。n100280C左右,更低温度下的受热自燃,其热分解和炭化时间更长。n特征:具有较深的不同程度的炭化区,炭化层平坦,呈小裂纹,沿传热方向将木材剖开,可依次出现炭化坑、黑色的炭化层、发黄的焦化层。但焦化层居多。4.电弧灼烧痕迹电弧使木材很快发生燃烧,但由于电弧作用时间短,若灼烧后未发生明火燃烧或很快熄灭,可留下灼烧炭化坑。n特征:炭化层浅,炭化非炭化界限明显,炭化可石墨化。5.赤热体灼烧痕迹n赤热体接触木材而留下
5、的炭化痕迹。n特征:炭化层厚薄不均,有明显的炭化坑、洞,炭化区域非炭化区界限明显。三、木材燃烧痕迹的证明作用n1 证明蔓延速度n炭化层薄,炭化与非炭化部分界限明显,说明火势强,蔓延快。n炭化层厚,炭化与非炭化部分界限不清,说明火势中等。n炭化层厚,炭化与非炭化部分有明显的过渡区,说明火势小,蔓延慢。2 证明蔓延方向(1)根据多个木构件残余部分判断(2)根据不同侧面炭化程度不同判断(3)利用斜茬方向判断(4)利用木板上烧的洞的开口判断3 证明燃烧时间和温度n利用炭化深度计算 燃烧时间:t=X/v 耐火建筑(混凝土、砖混结构)火场温度:T=T0+345lg(8t+1)n根据表面裂纹特征判断4 证明
6、起火点V形豁口或斜面的低点可能是起火点;天棚上的木条余烬在火场废墟的最底部,说明起火点在吊顶内;5 证明起火原因n电灼烧痕迹:电气线路短路n炭化均匀,边缘明显:液体燃烧四、木材燃烧痕迹的测量n现场炭化深度采用炭化深度测量仪测量。n实际炭化深度=被火烧掉的木材厚度+实测炭化层厚度第三节 液体燃烧痕迹一、可燃液体燃烧规律n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液体蒸气的燃烧n可燃液体的燃烧性能与其易挥发程度有关n可燃液体的流动性使其痕迹存在独有特点二、液体燃烧痕迹特征 1 平面上的燃烧轮廓地板上的燃烧轮廓2 低位燃烧3 烧坑和烧洞4 呈现木材纹理三、形成低位燃烧的其他情况n1.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掉落燃烧n2.起火点
7、在地板上n3.地板上的纺织物燃烧n4.轰燃后燃烧四、液体燃烧痕迹的证明作用n1.证明起火部位、起火点n2.证明起火原因n3.证明肇事者或当事人五、液体燃烧痕迹的提取五、液体燃烧痕迹的提取n提取部位:各种燃烧轮廓内 家具的下面 地板裂缝 火灾后的死水面 各种生产装置、储存容器第四节 玻璃破坏痕迹一、玻璃的基本特性n组成组成:主要为SiO2的混合物,为非晶态物质。n主要特性主要特性: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无固定的熔点、导热性较差、脆性较大、性质具有不同一性。二、玻璃破坏痕迹的证明作用n1 证明破坏原因 (1)根据裂纹形状判断 (2)根据落地点位置判断(3)根据残留部分在框上的牢固程度判断2 证明受力
8、方向n断面上的弓形线n未穿透裂纹n凹贝纹痕迹n碎齿痕迹3 证明打破时间n利用堆积层次判断n利用表面烟熏痕迹判断n利用断面烟熏痕迹判断n利用重叠部分烟熏痕迹判断4 4 证明火势猛烈程度证明火势猛烈程度n猛烈:碎片细碎、飞散n中等:有裂纹n蔓延较慢:软化变形5.证明火势蔓延方向n根据玻璃热炸裂程度,分析火势发展情况,进而分析蔓延方向。n根据玻璃变形情况证明n双层玻璃迎火面先破坏5 证明火场温度n根据玻璃受热变形程度判断:n300600oC,轻微变形;600700oC表面有明显凹凸变化;700850oC,严重变形。第五节 金属受热痕迹一、火灾现场中常见金属种类n钢铁n铜n铝及其合金二、金属受热痕迹形
9、成机理n(一)、氧化变色 在火灾作用下,金属会发生氧化反应,并在表面产生受热变色等变化。n铜:氧化产生氧化铜CuO、Cu2O氧化亚铜,呈绿色、黑色。n铁:产生 Fe2O3、Fe3O4、FeO等,分别显示不同的颜色。(二)变形由于金属在高温下强度会下降,在载荷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123451.硬拉铝;2.青铜;3.钢;4.电解质;5.铜不同材料短时发热时抗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强度 温度()金属2199204 299 398 500 590铸铁100 100 100 99927642结构钢100 103 132 122 864928铜100 9585735942(三)弹性丧失n弹性的产生:金属弹性
10、的产生主要是热处理加工的后果。n火灾中的变化:由于弹性金属在火灾中受到热的作用,达到一定温度后使金属的弹性丧失。n主要证据:开关金属片 家具弹簧(四)熔化n当温度达到金属的熔点时,会使金属熔化,留下熔痕。n在火灾热的作用下,只有熔点较低的金属能够被熔化,如铝及其合金。(五)组织结构变化1 晶粒变化n 原始晶粒形状塑性变形加工过程使金属的晶粒沿变形方向伸长,具有方向性。n晶粒形状在火灾中的变化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2 表面脱碳n高碳钢(如席梦思床垫用弹簧)在高温气体氧化过程中,因钢表面上的渗碳体(Fe3)与气体作用生成含碳的气体产物并离开金属表面,致使钢表面层中碳含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钢的脱碳
11、。n脱碳程度即脱碳层厚度与受热温度和时间有关。三、金属受热痕迹的证明作用(一)证明火势蔓延方向1 利用熔化痕迹证明n火灾现场中金属熔化时,面向蔓延方向的一侧熔化严重。2 利用金属变形痕迹证明n起火点处温度高,受热时间长,变形相对严重。n在火灾中,金属的迎火面首先受到火灾热的作用,强度下降。在没有外加载荷作用的前提下,向着起火点变形。3 利用金属构件金相组织证明n比较一排同类型的钢铁构件的金相组织,受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则再结晶后晶粒长大越明显。n选取火场上不同方位的席梦思上或同一席梦思上不同部位的弹簧,根据脱碳层厚度的差别可以分析判断弹簧承受温度和受热时间的不同,确定火灾蔓延的路线和方向。(
12、二)证明起火点位置1 利用金属变色痕迹证明n由于金属受热温度不同,其变色情况不同。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受热温度最高的部位,进而证明起火点位置。2 利用金属变形痕迹证明n一般认为,起火点处温度最高,受热时间最长。反映到金属上,则强度降低幅度最大,变形程度最严重。3 利用金属熔化痕迹证明n火场中局部金属被熔化,说明此处受热最严重,可能为起火点。(三)证明通电状态1 利用开关静片间距证明n在火灾过程中,开关、插座静片的弹性将丧失。如果火灾中处于连接状态,则静片间距较大。2 利用金属变色痕迹证明n对于电热器具上的金属部件,受热变色痕迹可以说明是否受到电热的作用,从而判断在火灾中是否处于通电状态。3 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火灾 调查 第四 痕迹 物证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