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史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清代文学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史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代文学史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政治统治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由此导致的高压政治。其次是掩人耳目的笼络政策。清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既为文学的蓬勃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也提供了优秀文学创作所必需的社会文化心态。清代社会文化心态的主潮首先是重实黜虚,其次是感伤悲凉。它决定于清代的思想政治文化背景,并成为整个清代文学的主要旋律。“经世致用”的实学转化为“无一字无来历”的乾嘉考据朴学。然而在抑制晚明那种纵情任性、放言无忌的社会风气上,实学和朴学倒是一脉相承的。这种风气从整体上规定了清代文人的内敛和求实心态,文学思潮中崇实黜虚的倾向也就成为在所难免的取向了。透过现实的种种不幸,他们猛然领
2、悟到这是人生悲剧之所在,进而对整个人生产生了空幻之感。正是这种人生空幻感,才使得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从历史上较为无力和浅薄的大团圆结局,终于上升到敢于正视人生的冰冷和残酷之所在的哲理高度。于是,整个清代文学便大体笼罩在这种悲怆和感伤的氛围之中。由于各种原因,清代各个阶段中各种文体的发展并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小说和戏曲为清代文学的主流,而小说又尤为突出。第一章 清代诗歌在美学风格上,清代诗歌鲜明地表现出清代审美思潮中重实和感伤这两大潮流的特色。由于明清易代鼎革之变的重创,文人们的心态被迫内敛,由明末的汪洋恣肆转而为对现实实务的关注;另一方面,对民族耻辱和个人情怀压抑的深深痛苦,又使得他们的诗歌蒙上了
3、浓重的感伤色彩。二者在诗歌方面的表现,就是分别从宋诗的淳实和唐诗的缠绵中寻找自己艺术上的源泉。因而形成清诗宗宋和宗唐并举的局面。第一章 清代诗歌第一节 清初遗民诗人 清初诗人依对清政权的态度不同,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两类诗人由于处境和心态不同,其诗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发之为诗,因而在他们的诗中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入仕诗人则更多游移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因而在诗中较多地表现出伤感的情怀。遗民诗歌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与明末诗歌相比,他们的诗歌显然有回归诗骚和汉魏风
4、骨传统的趋向,表现出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除了以上三人外,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阎尔索、钱澄之、杜濬、陈恭尹、归庄等人也可被称为“遗民诗人”。清初遗民诗人的诗歌以传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清初民族矛盾中汉族文人的民族情绪和亡国之痛,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艺术上却没有太多的创造性。第二节 清初入仕诗人 真正主宰清初诗坛的是入清后入仕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从总体上看,这些入仕诗人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因而显示出思想上的内在矛盾;在文学上,他们能够与明末诗文领域的各种思想相衔接,并能批判地继承明末各种文学思潮的长处
5、,因而在艺术手法上兼容并蓄,呈现出清初诗歌的崭新面貌。第三节 王士禛与清前期其他诗人 从施闰章、宋琬开始,那些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开始逐渐淡化,所以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忘掉以往那些旧帐,而希望以新的面貌来与社会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及其神韵说的出现,则标志着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明亡时王士禛只有十岁。尽管清初遗民意识对他不无影响。但相比之下,他对明王朝没有那么重的感情包袱。况且他一直是平步青云,志得意满。这样的经历和地位就决定了他与清王朝的融洽关系,并意味着清代的汉族文人终于将异族政权认可为自己的政治依托所在。他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了
6、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第四节:清中期宗法唐、宋的诗歌流派由于诗坛失去了王士禛这样的权威人物,诗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所以各种诗歌流派的纷争蜂起。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沈德潜与王士禛同样师法唐诗,但他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所以提出诗歌中的“格调说”加以匡正。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厉鹗
7、论诗取法南朝谢灵运、谢朓和唐代王孟韦柳一派,但以师奉宋人为主,故为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领袖。翁方纲认为神韵说失之空泛,格调说的毛病则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他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第五节 袁枚与性灵诗派 宗唐派和宗宋派尽管论诗角度和师承不同,但在强调“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和统驭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几乎是一致的。真正与宗唐、宗宋诗派相对,能够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对“道统”文学观发起进攻的是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
8、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实践方面却取得了比公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婉转玲珑,变化多姿。乾隆时期诗歌主张和风格与袁枚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郑燮比袁枚更加注意关注现实,所以他对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写实诗人特别推崇。因此,他的诗中既有关心民生疾苦的热肠,也有抒发个人志向的情怀。第二章 清代词从清代开始,词坛出现了全面中兴的局面:首先是词的创作数量超过宋元明三代。其次是词学理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第三,清代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
9、也有很大的成就。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明末清初词坛已经初见词风转变端倪。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作品,在风流婉丽之中寄托了历史兴亡之感。同时期的王夫之、屈大均、钱谦益、宋琬等人虽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词作中蕴含的兴亡之感和凄怆之情,多相类似。他们的词风不但预示着清词的中兴,而且也是清代文学感伤思潮的肇始。然而真正廓清遗习,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却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虽然身为贵介公子,又担任康熙侍卫,但他却将这些荣耀地位视为难以解脱的束缚,并由此形成了郁郁寡欢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情怀。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哀婉幽绝的色彩。这种既感伤幽婉
10、而又抒胸臆的词风上承南唐后主李煜,旁则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吻合。在清初词坛中,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虽然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相比之下,纳兰性德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所以纳兰性德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清初词人风格与纳兰性德接近的还有王士禛、毛奇龄、彭孙遹、顾贞观等人。其中顾贞观的成就较高。他与纳兰性德交情深厚,词风也很相近。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到了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此风气影响,乾嘉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但由于人们对质
11、实的内涵理解不同,所以造成当时词的风格的明显差异。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词的延续和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刘克庄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他的词作大多为纪游、怀古和咏物之作,有些作品写得清俊典丽,顿挫跌宕,为浙派词的佳作。如果说厉鹗从形式的角度追求词的质实的话,那么张惠言则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属于常州词派的作家还有张琦、董士锡、周之琦、周济等人。其中影响较大是周济。周济对词坛的贡献主要在词论。他不仅强调词的社会功能,而且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
12、录序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词对寄托的过分粘连,体现出词体形式的超然一面。从宋四家词选的选择对象来看,他只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较之张惠言的选择更为简明,使学词者的楷模更为明确。常州词派经过周济的发挥,在体系上更为完备和实用,所以在清代词坛上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清代散文从质量上看虽然不能同唐宋相比,但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不容忽视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清代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而制约二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内在杠杆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和抒情功能的进步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
13、支持下扭转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清代中期则是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桐城派的崛起并统治文坛,同时骈文也出现中兴,并与桐城派散文分庭抗礼的局面。第一节: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作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前者被称为“学人之文”,后者被称为“文人之文”。“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文,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反对那些“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而内容“空无一物”的文章。因而他们将
14、散文作为“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故而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没有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那么坚贞的操守和尖锐的思想,虽然不乏汉族文人起码的民族意识,但行为上却比较温和。因而他们对散文的认识不像黄宗羲等人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意其自身的文学渊源,所以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风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
15、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并具体解释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方苞的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他力求在文章中体现出他的“义法”理论。刘大櫆继承了方苞的“义法”理论,又稍稍加以修正。他比较强调“义法”理论中的“法”。他着重探讨了文章写作中“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他的意思是要将对文章神气的追求落实到音节、字句这些具体的操作上,才不至于使文章神气
16、落空。他本人的文章大都铿锵上口,音调高朗,有韵律之美。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首先,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中义理说来自方苞,文章说来自刘大櫆,考证说则受到乾嘉时期汉学考证学派的影响。他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据功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其次,为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还提出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与方苞相比,姚鼐的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
17、系,并将其影响扩大到大江南北,使桐城派理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巨大流派。他门下的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又对桐城派的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也产生一定影响。因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他们在散文理论上与桐城派相异处有二:一是在桐城派规定的取法六经语孟和唐宋八家之外,同时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骈文的笔法引人古文,使散文也具备骈文博雅工丽的特点。这使得他们的文章较为纵恣洒落,笔势较为放纵。第三节: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清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乾嘉朴学的兴盛,却给骈文再兴提供了一定动力。首先
18、,朴学要求学者知识渊博,经史百家、名物训诂,无不通晓,这为骈文家信手拈来地使用典故,布施藻彩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清代骈文兴盛是清代尊崇汉学的考据学家与尊崇宋学的桐城派文人相抗衡的产物。清代骈文作家多数承绪齐梁,以写“四六体”骈文为主。其中少数作家的骈文与上述大的流派不同,他们取法齐梁,不拘守四六句的对偶,文章四言短句较多,行文肃穆古淡,善叙名理;能以闲适委婉之笔,道出气贯长虹之胸臆,因而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其中佼佼者则为汪中。汪中的骈文虽然效法齐梁,但却能将满腔热血注入其中,故而不但意度雍容,流丽生动,而且情致婉转,生动感人。汪中的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
19、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流而动的弄潮儿,的确难能可贵。第四章 清代小说小说是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小说在清代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清代社会的内敛和尚实使小说也笼罩在重实和感伤的氛围之中;二是明代小说的重大成就和清代自身的社会条件为清代小说在小说观念、风格流派等各个方面都作了充分的积累,使清代小说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一、小说观念不断更新清代小说则由重个人转向重社会、重道统,由重辞藻、虚构而转向重平实。首先,人们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其次,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
20、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第三,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清代人从理论到小说创作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明代小说已经从类型化的人物塑造过渡到性格化的人物塑造,但尚未达到典型化的程度。而清代小说在继承明代小说人物塑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将小说人物塑造发展到典型化的高度。因而在小说观念上,人们已经自觉地以典型化的标准要求小说人物塑造。二、小说题材类型的不断扩大从题材类型看,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和世情小说四大类型的基础上,又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的品种。从明代开始,文言小说在志怪、传奇、志人等传统类型的基础上,又渐次形成“剪灯系列”、“虞初系
21、列”、拟唐传奇的“聊斋系列”和拟晋志怪的“阅微系列”以及拟世说新语的“世说体”系列,并产生了新的文言长篇小说蟫史、燕山外史等。各种题材、体裁类型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构成了清代小说的强大阵容。三、小说编创方式的不断成熟 清代小说受到金瓶梅的影响,大多都是文人独创的小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尽管艺术上不尽成熟,有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但开启了清代文人独创小说的风气。此后,文人独创作品大量涌现。至曹雪芹红楼梦更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由于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少小说开始注意小说的艺术形式革新。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一、英雄传奇小说水浒续书三种水浒后传共四十回,为繁本
22、百回本水浒传的续书,但政治倾向与水浒传原书有所不同。水浒传重在表现官逼民反的绿林豪侠精神,而水浒后传则重在表现民族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后水浒传以写“水浒”为名,实写南宋杨幺的洞庭起义。通过罗真人说破天机,指出宋江、卢俊义这些梁山英雄天上的星宿,又下界转生为杨幺、王摩等洞庭英雄。这一转生,是全书主题思想的重要基础。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迷信色彩很重的轮回说来表现绿林起义不息不灭的顽强斗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结水浒传的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作者极力宣扬封建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对绿林事业主张斩尽杀绝,反对“招安”。但该书文字上精炼流畅,写陈丽卿受迫害的情节,也有真情实感,比较动人;行文布局,造
23、语设景,都颇具匠心,所以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二、历史演义小说清初至中叶的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相同,以改编和模仿旧作为主。而且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相互交融,类型界限比较模糊,只能从相对意义上划分其类型归属。其中历史演义色彩较重,影响较大的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三、公案小说清代公案小说沿袭明代传统,没有反映民间冤苦和政治腐败,相反宣扬封建道德的主题却得到加强。施公案主要写康熙年间江都知县施仕伦审案的故事,其间穿插了一些绿林豪杰的活动。书中施仕伦、黄天霸分别代表清官和侠客。清官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忠诚维护者,侠客则死心塌地地为清官卖命。这是绿林文化的悲哀,也是侠义公案小说的悲哀。
24、第三节:世情小说明代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发展到清代,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有的不满于金瓶梅中露骨的肉欲描写,主张用封建礼教去克服个人欲望,这就是明末清初以来才子佳人小说的用意;有的则继承金瓶梅的肉欲描写,专以色情描写为能事,这是清初以来一批猥亵小说的动因。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还有的则继承金瓶梅的艺术精神,通过家庭琐事来反映社会面貌,寄托人生理想,这就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其中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代表了这一类小说的正确方向和最高成就。第四节:讽刺小说与才学小说 一、讽刺小说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江河日下更是给文学的讽刺提供了极好的对象。讽刺小说作
25、为一个文学流派,开始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其中有的受西游补的影响,借神魔题材讽刺现实,如刘璋的斩鬼传和张南庄的何典;有的直接以写实态度讽刺现实,反思传统文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仅是这方面的代表,也是整个清代讽刺小说的抗鼎之作;有的以喜剧笔调和幻化题材相融汇,以才学见长,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和喜剧精神,如镜花缘等。二、才学小说 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创作意图主要是炫耀学问,因此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意图放在重要位置。这就使得这些小说在内容上没有相对统一的倾向。其中有的虽然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蟫史;有的则宣扬封建伦理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文学史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