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军队编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总体上由“国人”(周王或各诸侯国君宗族成员)从军制逐渐向着政府征兵制演变,平民阶层成为兵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B分封制彻底瓦解C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D郡县制普遍建立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兼相爱,交相利”3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简子问
2、太史蔡墨:为什么季氏赶走鲁昭公而百姓还能顺服他呢?墨回答:“天生季氏,以贰(辅佐)鲁侯,为日久矣”,“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蔡墨的回答 ()A表明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折射出传统秩序被破坏的状况C反映奴隶主贵族丧失世袭特权D说明民本思想被各统治者认可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表明()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民族差异的消失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D统治疆域的扩大5孟子认为,用儒家道德教化的培养可以克服物质匮乏的挑战和人的善性的脆弱;韩非子则指出,“
3、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据此可知,韩非子()A否定了儒家仁政教化的作用B倡导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指出道德养成教育的局限性D主张建立高度集权的政府6墨家主张,工匠在制作工艺时需要按照规矩实施,工匠按照规矩才能裁决,君主要想国家稳定、各级官员听从指令,也需要法律做依据,利用法律做统治的工具。由此可知,墨家()A代表地主阶级利益B肯定国家治理需要法律C主张加强中央集权D力图恢复西周礼乐制度7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
4、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A内外服制度的历史悠久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8在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扩大兵员的是()A集小都乡邑聚为县B强制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C剥夺限制贵族特权D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9针对如何重建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战国有思想家认为:社会崩塌的原因是周礼过时了,现在该建立霸道,即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社会。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A老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10商鞅变法将过去“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
5、封疆”,统统开拓为240步一亩,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这一做法()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直接壮大了秦的经济实力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11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西周到春秋“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战国“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12春秋末期时的子夏曾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战国时期曾子也说:“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这种说法反映
6、了当时()A不同地区联系密切B儒家思想发生异变C民族关系十分融洽D家族观念彻底瓦解13儒家认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表现在以“德”赢得民心,即君主务必要以德位兼备之身,行修齐治平之效:法家强调统治者要“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墨家认为,治国的贤人务必要量贤任事。这表明他们()A思想体系一脉相承B倡导贤人治国理念C迎合地主阶级需要D呼吁重建社会秩序14名人雕塑有一种激越的力量,是一个民族对伟大人物光辉历史的缅怀与铭记。下图中塑造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天人合一A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B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C开创了春秋儒家学派D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二、材料分析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令民为什伍
7、,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摘编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
8、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涉及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3)根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并简述两者的共同作用。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士”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入大转型、大分化、大动荡时期。宗法分封体制趋于瓦解,社会阶级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士阶层的人数因而大增。与此同时,王官之学散于百家,学术也不再垄断于“官方”,士阶层因拥有“知识”而逐渐掌握“话语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
9、“士至于道”,以“道”自任,是士阶层的文化自觉。士人必须以人格独立为第一要义;对与道相违的人、事必然要批判,更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要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为保证道的尊严,还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等文化符号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内容。摘编自高伟洁“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一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传统“士文化”的核心内容。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国人从军制难以维系,平民阶层逐渐代替
10、国人成为兵役的主要负担者,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分封制已彻底瓦解,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与兵役制度的变化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的普遍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体现思想为墨子的“尚贤”思想,而墨家还主张“兼爱”“非攻”,D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A项对应法家;儒家主张“仁”,B项对应儒家;道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项对应道家。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材料“季氏赶走鲁昭公而百姓还能顺服他”“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可知意思是,季氏赶走鲁侯而人民还信服季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