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压轴冲刺卷一(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生物压轴冲刺卷一(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生物压轴冲刺卷一(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82018 届高三理综高考压轴冲刺卷一届高三理综高考压轴冲刺卷一生物试题生物试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1.下列与生物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 肽链合成所需的酶常附着在生物膜上C. 有氧呼吸中H和 O2的结合在生物膜上进行 D. 细菌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定义的含义,必须是在细胞内的膜结构;二是明确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特别是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解读,例如用分泌蛋白的实例解读生物膜之间存在的间接联
2、系。【详解】生物膜指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的统称,而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 错误;肽链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而核糖体无膜结构,因此肽链合成所需的酶没有附着在生物膜上,B 错误;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中H和 O2的结合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 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因此其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不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一些化学反应。2.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错误
3、的是A. 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证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使小鼠死亡C. 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 DNA 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答案】B【解析】- 2 -【分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
4、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
5、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详解】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参加反应的水,A 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而不是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小鼠死亡,B 错误;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C 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 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史中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的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属于考纲
6、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 3 -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每一个突触小泡内有许多乙酰胆碱分子,A 错误;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
7、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 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C 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4.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根的向地性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 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过多引起的C.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D.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
8、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详解】A. 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从而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现象,A 正确;B. 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B 正确;C.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 错误;D. 生长素可防
9、止落花落果,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顶端优势的理解,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5.5.科技人员对某风景区内的植物进行丰富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4 -光照(%)物种数目样地海拔(m)土壤含水量(%)灌木草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105029.820.93.13516114034.134.65.9217611607.928.315.8192011609.415.40.5236A. 调査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B. 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C. 该景区
10、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D. 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同一时空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研究问题:物种组成(即丰富度和优势种) 、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问题。【详解】统计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 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B 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乔木层的丰富度为(3+2
11、+1+2)/4=2;灌木层的丰富度为(5+17+9+3)/4=8.5;草本层的丰富度为(16+6+20+6)/4=12。因此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C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分布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而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的分布对象是种群,因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 正确。【点睛】本题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为素材,考查了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影响群落物种数目的- 5 -因素、群落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6.6.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植
12、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杂交时,常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B. 三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 33 对同源染色体C. 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 若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柱头上,四倍体植株(44 条)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 22 条染色体,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11)结合,形成含有 22+11=33 条染色体的合子。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详解】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
13、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A 正确;由分析可知,三倍体无籽西瓜含有33 条染色体,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有66 条染色体,而不是含有 33 对同源染色体,B 错误;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 正确;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因为是无性繁殖,还可以保持三倍体无籽西瓜的优良性状,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课后的练习题的变式应用,课后的练习题往往是精选的一些习题,甚至一些高考题就是课后练习题的一个变形,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课后习
14、题精研、吃透。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多倍体育种的过程。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7.7.下图为人口腔上皮细胞中某双链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核苷酸链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6 -.(1)图中 2 和 5 代表的五碳糖为_,_(填序号)构成一个核苷酸。(2)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合成该类核酸的场所有_。有些新转录产生的 mRNA 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_性。(3)假设该核酸含有 500 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中 T+A 占 40%。 将其放在含14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3 次,则该核酸分子第 3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个 G。(4)若利用
15、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_;判断图示核酸在细胞中分布的原理是_。【答案】 (1). 脱氧核糖 (2). 4、2 和 3 (3). 细胞核、线粒体 (4). 核孔 (5). 选择 (6). 1200 (7). 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 (8). 甲基绿对 DNA 的亲和力高,DNA 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 RNA 的亲和力高,RNA 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解析】【分析】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为脱氧
16、核糖,碱基为 A、G、C、T,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为核糖,碱基为A、G、C、U。【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核苷酸链中含有的碱基是 A、T、C、G,说明其是脱氧核苷酸链的一部分,即组成该链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含有的 2 和 5 代表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 4(磷酸) 、一分子 2(五碳糖) 、一分子 3(含氮碱基)构成。(2)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及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核酸,但人体无叶绿体,因此核酸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mRNA 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核膜上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核孔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比如 mRNA 可以通过
17、核孔从细- 7 -胞核运输到细胞质中,而细胞核中的 DNA 则不能通过核孔。(3)由题意知,DNA 分子中 A+T 占碱基总数的 40%,则 C+G 占 60%,C+G=100060%=600 个,则 C=G=300 个,该 DNA 分子复制 3 次,共产生 8 个 DNA 分子。其中第二次复制完成后,产生4 个 DNA 分子,第三次复制完成后,产生 8 个 DNA 分子,从第二次复制完成到第三次复制完成,增加了 4 个 DNA 分子,因此该核酸分子第 3 次复制时需要消耗 G 碱基为 3004=1200 个。(4)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基绿和吡罗
18、红混合染液,由于甲基绿对 DNA 的亲和力高,DNA 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 RNA的亲和力高,RNA 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 ,因此通过观察颜色判断 DNA 及 RNA 在细胞内的分布。【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对于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识记核酸的组成及核苷酸组成、种类及水解产物。8.8.人体在平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 C0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人剧烈运动后,血液中 C02浓度升高,通过刺激相关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产生兴奋,进而使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加速 C02的排出。回答下列问
19、题:(1)人体细胞中 C02产生的场所是_,以_方式排出细胞。排出细胞的 C02可通过_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进而对呼吸活动进行调节。(2)C0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为_。人体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人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填“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其意义是_。(3)严重肺气肿病人 C02长时间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刺激作用产生适应,此时低 02对相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调节呼吸的主要刺激。临床上治疗该类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但吸氧时不能吸入纯氧或氧浓度过高的氧气,原因是_。【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自由扩散
20、 (3). 血液(体液) (4). 神经一体液调节 (5). 负反馈 (6). 防止肺扩张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 (7). 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 O2对相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 8 -刺激呼吸肌,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据此分析解答。【详解】 (1)人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 CO2,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 排出的 CO2可
21、通过血液(体液) 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进而对呼吸活动进行调节,因此与激素一样,CO2也可以作为体液调节因子,参与体液调节。(2)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进而排出二氧化碳的速度加快,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可以纠正、减弱控制信息,防止肺扩张的过度,有助于维持正常呼吸节律。(3)临床上治疗严重肺气肿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 O2对相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因此临床上治疗该类病人常常需要吸入一定浓度的氧气,氧气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生物 压轴 冲刺 卷一含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