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docx
《2022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docx(2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传播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多项选择题L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 可分为(ACDE)A.社会学派B.行政学派C.社会心理学派D.政治经济学派E. “职能” 学派1.2. 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分为的研究层次是(ABCDE) 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E.大众传播1.3. 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的研究层次是(CDE) A.宏观研 究B.微观研究C.理论D.模式E.研究方法1. 4.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也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BCE) A,离异感B.归属感C.认同感D.陌生感E.获得支持的力量1. 5.以下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的是(ABDE) A
2、,抽样调查法B.问卷 调查法C.类型分析法D.内容分析法E.控制实验法1. 6.组织传播的形式很多,包括(BCDE) A.打电报B.报告会C. 演讲会D.研讨会E.展销会L 7.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主要有(ABE) A.自上而 下B.自下而上C.自内而外D.自外而内E.横向传播1.8.组织传播是(ABCDE) A.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 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B.组织活力的源泉C.组织关系的粘合剂D. 组织功能的润滑油E.组织肌体的防腐剂1. 9.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CD) A.区域性B.不同个性C.共同性D.社会性E.全球性7.1 .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3、基本标志是(ABCDE) A.共享性和扩散性B.传递性C.扩充性D,浓缩性E.替代性7. 2.早期的内容分析只是研究“讯息的(ADE) A.内容B.本质C.实质D.传递E.交流7. 3.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是有选择的,信息自选的过程是(ABC) A.选择性接触B.选择性理解C.选择性记忆D.选择性吸收E.选择性 使用7. 4.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渗透和介入表现在(ABD) A.传播模式 及理论B.方法论上的启示C.形式与内容D.理论框架的设想E.哲学基 础7. 5.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可分为(CDE) A.客观信息B.主观 信息C.语言D.符号E.图像7. 6.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B
4、CD) A.符号B.物质C.能 量D.信息E.文字7. 7.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标准,信息可分为(BCE) A.客观信息B. 潜在信息C.先验信息D.主观信息E.实得信息7. 8.以下属于符号的有(BCD) A.颜色B.字母C.电码D.交通标 志E.声音7. 9.按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可分为(ABCDE) A.新闻信息B.教 育信息C.说服性信息D.商业信息E,娱乐信息7. 10.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来区分,可把传播信息 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革。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 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5、。到今天,网络传 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 要 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 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 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 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 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 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而新闻 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 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 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
6、。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 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 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 的跨学科的研究。传播学研究的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一对传播实 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一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有 不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去研究新闻传 播这种社会现象,并较多地采取直观的分析法去考察,说明新闻工作 的实践,从而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论、原则和规律,用以指导和改 进具体工作。而传播学则以其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主要采
7、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提炼出一项项具体理论,去 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传播学在研究 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 法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的研究重点至今 仍然是报刊和以报业为主的新闻事业,近年来理论视角的范 围则有所 扩展,涉及电视、广播等领域。而传播学除了上述研究对象外,还研 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 层次等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新闻机构和采编等从业人员);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
8、播媒介、受众 和传播的全过程。总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 立。这两门学科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在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和指导实 践的过程中充分交流,谋求共同发展3 .试述传播学奠基人的贡献和代表作答:(1)哈罗德拉斯韦尔, 系美国政治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 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 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 研究途径。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 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倡导并亲自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 精确 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立下了功勋。他的代
9、表作为: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和功能等。(2)库尔特卢因(勒温),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 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强调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 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他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深 入到工人、学生、主妇中去,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并且培养 了一批出色弟子,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 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其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3)保罗 拉扎斯菲尔德,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创 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 “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 制成为可能;倡导、确立了 “实地调查法,使传
10、播学步出书斋, 而投身于话生生的现实社会之中,其影响重大而深远。其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合 著) 等。(4)卡尔霍夫兰,系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的贡献是: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其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 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5)韦尔伯施拉姆,美国传 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 学作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一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 行整理,使它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 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
11、立 学 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 息和媒介一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4 .试述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状况答:就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而言,实际上,早在50年代 传播学就传入了中国。1957年 由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 闻学译丛首次刊登了介绍“群体思想交通”的文章。近30年,传播 学在中国的进展还算是迅速的,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1)著译:1978年下半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在 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上开始译介有关传播学的文本。自那 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已出版有关译著、专著、教材 约五十种,论文、译文则数
12、以千计。(2)会议:1982年由中国社会 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倡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究会。此 外,各地高校也开过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如1985年复旦大学举 办的传播学学科研讨会、1996年北京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学研讨会 等。(3)教学:1980年由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此后,中 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专业相继行动,普遍设置 了这类课程。从1996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新闻学由二级学 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定名为新闻学与传播学。(4)应用:1982年在北京首次开展了运用传播学”实行调查法”进行的受众调 查;次年,在江苏、浙江两地又实施了同类调查。此后,全国各地
13、的、 各具特色的受众调查如星火燎原般地蓬勃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 国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总而言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己拥有 了一支潜力可观的研究队伍。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既认真借鉴外国经 验,又扎实面向本国实际,不断地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开拓、进取, 就一定能大有作为。如此,让中国的传播学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 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5.试 述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答:就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动向, 即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整 个世界继农
14、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之后,急速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 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传播 正所谓“信息即力量”, “传播即力量.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运转(如汽车、 火车、飞机代替了人力、畜力),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控制危机。为了 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的机会。 换言之,正是控制革命导致了信息革命。凡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和地 区,必随之兴起控制革命、信息革命。直到今天,即便在发达国家, 材料和能量的处理技术(速度、数量、质量等)仍处于急速的进步之中,对之进行控制 的必要性也就同步增长着,并不断引起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况且,信 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J赖利和M
15、赖利这一对社会学者夫妇 所做的工作,就是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 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赖利夫妇模式表明,直线性也好, 孤立性也好,总之,有关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大致被克服了。取而代 之的,是比较全面、完整、立体的思考。这里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一是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指家庭、邻居、亲密伙伴 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 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 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业的群体。 这可以是基本群
16、体(如子女以父母为楷模),也可以是其他群体(如 有人一心想当科学家,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在这种情况下,个人 自然会积极地接受来自参照群体的影响8.试述社会系统模式中马莱茨克模式的主要特点答:马莱茨克模式是对前人的模式取长补短而设计出来的,传播 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 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都进一步展开了。首先,从传者一方看,进 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似乎是占尽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又 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除此以外,还有三个方面的 制 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一“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等。二 是 组织层面一“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社会
17、环境.相当于社会 总系统,从宏观上制约着个人和组织。“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从描 述到解释,是传播学研究注重操作性的一种必然的内在逻辑。预测 与控制。从实际情况看,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 了 “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 “改造世界.因此,它所追求的是 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后, 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 以后对象的发展,并据此向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趋利避害的对策性 建议。(3)综合化与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 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视 野是相当广泛的。对象的
18、多样性,要求研究的手段也需多样性。另一 方面,一个传播过程往往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技术手 段以及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广泛 吸收现代科学所提供的一切适用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互相补充和促进, 实现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所谓“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 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据统计, 在最近50年以来传播学研究所取得的全部重要成果中,70%以上是建 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11.试述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答:抽样的主 要形式有下列几种:(D随机抽样形式。随机抽样形式就是使总体中 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在以各种形式
19、抽取的 样本中,随机样本的代表性最高,随机抽样形式可分为以下五种: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进行 任何分组划类、排序等先行工作,直接地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方法的 特点是每个问题。援助法。即表明调查者在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要求被调查 者回答问题13 .试述控制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不同特性答:所谓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 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可以说,与控制研究法相比,其他研究方法都是在非控制条件下的研 究方法。而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就在 于它的“控制”,表现在对实验环境的控
20、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和对 被测对象的控制。人类传播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社会现象,制约传 播过程的因素盘根错节,异常复杂,在非控制的条件下,很难对各种 变量间的关系作条分缕析的描述。控制实验法便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它通过系统地操纵一个或数个设定研究的自变量(即引起其他因 素发 生变化的原因要素),在消除或恒定其他可能对结果产生干涉影响的 自变量的情况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即变化的结果)的独立效应或交互效应。控制实验法主要有两种:(1) 实验室控制。在这种研究中,与研究课题无关的其他变量都被隔离开。 由于实验室实验的情境较为纯粹,标准程度高,故可以为不同的实验 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内按受实验提供完
21、全相同的情境。实验室实验的缺 点是,难以创造同现实生活的变量具有相同作用方式的实验变量,难 以判断实验结果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程度。(2)实地实验。指在现实 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 实地实验,而较少采用实验室实验,因为实地实验的结果是现实生活 逻辑的实在反映。显然,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 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来说都有相同的积极意义。而对统治阶层来说, 促成社会化也是他们的一种权利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这种功能可 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4)娱乐功能。它 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是大众传播多数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 功能。人们
22、借助大众传媒,在业余生活、闲暇时间得到精神调节。对 统治阶层来说,也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权利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 娱乐节目使其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就文化体系来说,由于娱乐 功能得到强调,既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文化 和精英文化。至于娱乐功能产生的失调或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 的重视.试述功能失调的原因和具体表现答: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 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 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 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 其主要表现是:(1)
23、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 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 作煽情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大众传 媒对自然灾害、战争等所发出的“警告,如不加分析也会引起人们的 恐慌和不安。(2)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公开 性的 特点,所以当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便不 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便力求谨慎 宁可回避矛盾而不触及公众关注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妨碍 社会的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3)文化传递 的功能 失调。由大众传播主持进行的教育活动和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
24、从消 极的一面来看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 听众和观众,他们多数是没有受过专门教育的对象,而由 此构成的 “大众”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准自然是不高的。标准化教育,又可能使 从主流文化派生出来的有关生活方式、习俗、服饰及家居布置等“亚 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受到损害。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 传播内容,大众传媒之间的互相抄袭、“炒作”、模仿以至重复多次 的视觉与听觉形象,暴露了文化体系一致性所产生的消极的一面。(4),娱乐的功能失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所引起的失调现象,既 十分明显,又常常会引起较多争论。的确,一旦娱乐功能失调,就可 能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大众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传播学 概论 试题库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