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留侯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侯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留侯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
2、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
3、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
4、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5、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三、基础阅读(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1.卒(c)然临之2.圯(y)上老人3.刀锯鼎镬(hu)4.贲(bn)育5.倨(j)傲鲜(xin)腆(tin)6.肉袒(tn)7.彼其(j)8.不称(chn)其志气(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1.重点词语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
6、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2.一词多义过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见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其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
7、能有所忍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
8、:使发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以为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6.重点语句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
9、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7.小结: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四、整体阅读
10、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明确: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第四段,以楚汉
11、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四、五题。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留侯论人教版高三 下册 语文教案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