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019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 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 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 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 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 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 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 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 庄子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
3、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 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 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 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 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 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 “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 是“和”的哲学理念
4、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 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 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 和精神魂魄。 B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体现了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进取精神的高扬,是中国人 能够达到的人格。 C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 “真我”“大我
5、”。 D“和”的哲学理念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深刻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 和谐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性格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 较为具体的阐释。 B文章以主体为切人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入世、批判、 和谐的哲学性格。 C文章在论证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其哲学性格,并彰显该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 会发展的意义。2D对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 间的大同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优
6、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自我认知下的批判自省、主 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人格特质,能有效地激发主体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实现 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C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省人性本真,成就“本我”“真我” 和“大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这种理念有利于人们 坚守内心的安宁,减少对立,促进相互交融。 (2)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鉴宝 聂鑫森 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
7、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 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 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 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 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他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 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 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
8、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 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 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北 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得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 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 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上下也穿得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 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阳欣猜
9、测,这小 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 ,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 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 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 “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 又尝
10、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干元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 来。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3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 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肋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 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 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
11、时,才将洗净切好的 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 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 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 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
12、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 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为人忠厚、谦和,脑瓜子也灵,所以要帮帮 你。”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 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 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花哗哗地涌出了眼眶。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芳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暗合人物 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
13、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 写主要是为了表现阳欣的厨艺高超。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了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好身兼 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的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 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5结合全文分析阳欣的形象特征。(5 分)6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 进行分析。(6 分)(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等 11 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
14、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 育活动。意见还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4校教育和校外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 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
15、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 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 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当前,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从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 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育人的有效途径, 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 材料二“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 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 学习有效。这种高要求就需要校内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很
16、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 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 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 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 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 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 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意见提出,研学
17、旅行一般安 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材料三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保证,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 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 首先,学生需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 学旅行”学习状态的;二是在教学中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 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现念;三是教师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 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
18、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 到充分激发。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 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研学旅行内涵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这个场所(基地)的选择,根据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 人目标,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 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和名院 校、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枝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内容, 都可以作为让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的载体。
19、另一方面要加强互 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 力和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积极开展关 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尽快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的准入标准,营运规程和评价体系,发布研学 旅行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介绍,使全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本文节选自 2016 年 12 月 30 日中国教育报)7.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B.研学旅行是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
20、学要求提出来的,应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进行科 学的系统性设计。5C.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研学旅行,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必由之路。 D.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更多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 续性的特征,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两个力面。 8.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不敢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材料一阐 述了研学旅行活动和一般旅游活动的区别,提倡研学旅行的意义。 B.研学旅行应是“研”和“行”的结合
21、。材料二主要阐述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 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 C.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场所,建设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有利于减少风险,有利于实 现活动目标。 D.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因此就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提高研 学旅行质量,借助于一定载体去实现。 E.研学旅行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不但 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而且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 9.根据材料,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请简要概括(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
22、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李藩,字叔翰。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卒,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 禁,愈务散施。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尤之,晏如也。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 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复召藩,坚不去,曰: “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杜兼为濠州刺史,带使职,建封病革,兼疾驱到府,阴有 觊望。藩与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语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 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当奏闻。”兼错愕不虞,遂径归。建封死,兼
23、悔所志不就,怨 藩甚,因诬奏藩建封死时摇动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杀之。佑素重藩,因出诏,藩览 之,无动色。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亟追藩赴阙。 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除秘书郎。 元和四年冬,帝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 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 则百姓既足,国孰与不足!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风俗日奢,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 国孰与足!今陛下永鉴前古,躬尚勤俭,自当理平。”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一 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24、。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 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 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 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有改 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 /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 可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 C.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