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届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届高三月考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卷阅读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
2、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在此基础上, “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 “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3、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 ,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在以传统工具和方
4、法捕获- 2 -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B.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C.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5、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B.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D. 文章 234 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 5 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
6、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答案】1. B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错,“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 项错, “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 ,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 项,错, “消极”原文无此意
7、。故选 B。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题中 A- 3 -项错, “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 项错, “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 ,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 项,错, “消极”原文无此意。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
8、伦理体系”说法不正确,根据文章信息,并不是各自完备。故选 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 “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 ,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 。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故选 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地毕飞宇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
9、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10、。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 4 -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11、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 “一棵一棵”地、 “一棵一棵”地、 “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 ,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我
12、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
13、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
14、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 5 -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4.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B. 第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
15、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C. 第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 ,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D. 第两段中作者用“悲壮” 、 “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E. 第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5. 理解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 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答案】4. AD 5. 手法: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各种奇妙的声音;句式: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情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欢悦的之情。 6. 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
16、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情热烈。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深化主旨。【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A 项“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表述错误;D 项“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赏析。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使用的修辞方法和
17、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这种修辞手法或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即可。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 ”是比拟, “它们是枕- 6 -边的耳语。 ”是比喻,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描写“声音”非常生动形象,从句式角度看有整句散句,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亲切喜爱之情。点睛: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首先看被赏析的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如果有,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如果句子既没有使用修辞,也没有比较典型、特殊的修饰词,那还可从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
18、用的表现手法等入手。答题模式:(手法+术语)+具体内容分析特点+情感。6.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 ”这道题是道探究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首先结合文段指出其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然后分析文段的表达效果。本结尾段有两个句子,前一个句子“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运用反复手法,层层递进的表达了作者对大地强烈的感情,而后一个句子“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用“泪流满面”直接抒发了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还要考虑本段是结尾段,因此他将前文“我”对大地、对故乡的情感贯穿在一起,深化了文章主旨,全文感情浓烈,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
19、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 39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 12 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344 亿,占网民总量的 471%。其中,演唱会直播、真人秀场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等四大直播类型的用户使用率为 151%-207%不等。2016 年网络直播市场中,月活跃直播用户高达 1 亿户,用户总数较 2016 年 6 月增长1932 万,增长势头强劲。(摘编自新华社赵若殊: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狂欢还是泡沫? )材料二:- 7 -(摘编自重庆邮电大
20、学络直播的内涵特征、类型模式与规范发展 )材料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0 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网络直播用户共 343 亿,占网民总体的 456%;而截至 2016 年 12 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344 亿,占网民总体的 471%。与半年前相比,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和在网民中的整体占比皆出现下降。直播平台的日子也并没有那么好过,某直播平台活跃用户数量的峰值是在今年 1 月,达到 2516 万人,而 8 月已经下降至 1230 万人,严重缩水;更有上百家直播平台关闭。断崖式的数据滑坡警示,直播行业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风口就能飞的宠儿,行
21、业发展面临转型。 “高速路”上危机已经显现了出来。与下降的用户数据相比,不断见诸报道的直播行业乱象则更让人担忧。涉黄涉暴的内容充斥在某些直播平台当中,靠“打擦边球”来吸引用户关注、获取收益被部分平台和主播奉为准则;一边是失去理智地巨额打赏主播让人不解,一边则是主播靠打赏一夜暴富的故事不断冲击着社会承受力的底线直播平台的门槛相对较低,蜂拥而上的主播,水平参差不齐,收入差距明显,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良莠不齐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心态,则让直播行业出现在大家面前的面孔真假难辨,同质化的内容在用户眼中正在慢慢失去吸引力;单一僵化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打赏来变现的方式,让直播行业少了些许稳步前行的动力。(摘
22、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张发为: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冷静期平台用户量大幅缩水 )材料四:- 8 -传递文化和价值,网络直播大有可为。不久前,一些网络直播团队前往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向网友展示了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等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直播覆盖观看人数近 3000 万。其中,在对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还赶上了瓷器开窑,清脆的瓷片开裂声宛如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让“高大上”的文化火起来,活在社会公众身边,网络直播让人感受到了另一种正向力量。规范方能更红火。让价值内容成为网络直播的风向标,还需要规范和监管发力。江苏等地的地方立法提示我们,当网络直播站在风口转向的
23、节点,如何通过科学立法予以引导,仍然考验着规则制定者。各方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规则体系和监管制度,才能在抓住互联网创新契机的同时,做到规范引导,使网络直播成为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出口。(摘编自人民日报魏哲哲:网络直播正从颜值转向价值,眼球经济终将淘汰 )7. 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以上材料均表达对直播产业的关注,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其发展的强劲势头,材料三侧重其面临的转型和出现的乱象,材料是侧重指出如何使其健康发展。B. 近年来,网络直播产业用户规模不断上涨致使直播行业出现了内容低俗化、盈利模式僵化的倾向。C. 材料四中, “直播+文化”的成功模式是网络直播弘
24、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典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观众文化品位的提升,能间接推动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D.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出自主流媒体,这些媒体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网络直播的报道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8. 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A. 根据材料四可推断,与直播产业加以规范、引导,确立规则体系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可使网络直播,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和传播网络正能量。B. 网络直播停止其野蛮增长模式而进入冷静期的表现,不在于用户数据的下降,而在于其层出不穷的乱象。C. 由材料二的盈利模式图可知,网络直播的主播背后往往有团队的包装和运营,而直播盈利模式僵化单一,只能靠网民的打赏来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新版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