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doc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届高三语文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卷上。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每小题3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
2、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愿景,是在一定的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进步基础上人们对精神文化家园的美好追求,是美的价值形态和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的愿景主体是人,受益者同样是人,但要想实现中国之美的愿望,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是目标,和谐是路径,协同是手段。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
3、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 2 -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首先,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与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刺激了人们对需求的改变,物质生活不再是需求中的唯一,以整体视野思考人的价值与幸福获得、自然界的价值与长久繁荣等一系列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与归属问题成为必然,需求具有了审美意义。其次,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
4、为具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人,主体在历史地变化着,“美丽中国”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变化过程。最后,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客体。人作为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是指人自身素养的提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是人工自然与自在自然的统称,因此其审美意义要体现二者的和谐与共融。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家”与“小家”的互融互通。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美丽中国”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不仅
5、是一种社会理念,更是哲学价值观,它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审视发展的目的与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 3 -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生态技术主导发展的科技、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教育、体现自然之美与人文和谐之美的艺术、人与自然共同体视域下的美学理念。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选自光明日报( 2019 年 01 月 2
6、4 日 11 版)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美丽中国”是立体的,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者需以和谐为本,走协 同之路,趋向共同进步。B、“美丽中国”的“中国”从广义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地域名词,“美丽中国”更多地指 向美丽的自然环境。C、社会群体的和谐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美丽中国”的内容是从审美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社会,实现自然生态 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论证了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 设就是将物质
7、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B、审美需求是“美丽中国”的需求内源,可知“美丽中国”的提出反映了民众心愿,来 源于民众对中国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审美需求。C、美能促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美丽中国”是指文 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D、文章三自然段分别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文化维度对“美丽中国”展开论述,呈 并列关系。- 4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 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 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客观现实有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理念,而且是一种价值观念
8、, 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C、审美的人是“美丽中国”的主体,意味着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应重视审美需求 和审美能力。 D、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中,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具有审美意义,体现历史的进步, 时代的必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贺文龙的文稿 师陀“被毁伤的鹰啊,你栖息在小丘顶上,劳瘁而又疲倦。在你四周是无际的平沙,没有生命的火海,鹊族向你叮喙,鼠辈对你攻击,万物皆向你嘲笑。你生成的野物毅然遥望天睡,以为叮喙、攻击与嘲笑全不值一顾”有一天夜里贺文龙的家里人睡了,他在一个刚订起来的本子上这样写。贺文龙一个细长、苍白、浓眉、寡言笑的年
9、轻人,果园城的小学教师,当他在学校里念书时候,据说也正跟大多数年轻人一般抱过大希望。正是所谓上天好生,欲成其大志,必先劳其筋骨,接着贺文龙就跟不幸的全中国人一同吃了苦了。等到他不得不把自己委曲在一个小学教师的职务下面,看出别的全无希望,他将自己的全部希望付给一种既不用资本也不必冒险的事业,希望将来做个作家。- 5 -这一天就是他的事业的开始。他坐在小窗下面,一盏煤油灯前面。昏黄的灯光照到他疲劳的脸上,值得全世界赞美的夜晚在进行着,打更的铜锣声远远响着;风轻轻在窗纸上呼吸;他的太太在隔壁打鼾;他的母亲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咳嗽他倾听着只有在一些小城市中才会惹人注意的各种声音,一种宁静感,一种操劳后的安
10、慰,打更的铜锣声于是把他带到城外去了。他想到他的辉煌的将来为什么他不该有个好的将来呢?难道他的忍耐力不够强,他的聪明不逮别的什么人吗?那么他将从这无休无止、任重吃苦的生活中挣扎出来,有一天,这个被人轻视的、一天到头像叫化子一样在讲台上叫嚷的小学教员将有他自己的高山,他自己的大海,他自己的广野美丽的幻境摆在前面,正像摆在鹰的翼下。接着他忽然惊醒,他太太的鼾声使他抬起头来了。打更的铜锣声仍旧远远的响着,夜晚比先前更加宁静。当他预备重新去继续他的文稿,他发现灯里的油快熬完了。况且困倦的眼泪早已在他眼里,睡眠多甜蜜啊!贺文龙因此将规定的工作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并不是他生成的懒惰,说真的,假使有人
11、知道小学教员生活的十分之一,他便不会责备他责备可怜的贺文龙了。为着一个月能拿到手二十至多二十五元薪水,他每天须在五点半以前起床,六点钟他要到学校里监督学生自习;八点钟他走上讲台,然后不管是冰雪载地的深冬或赤日当头的盛夏,他必须像叫化子似的叫喊着,直到他累的白沫喷出,嗓子破哑。不得已,贺文龙的文稿或是说事业就这么着一天一天推下去。他的太太业已怀孕,不久就要分娩。在先他打定主意等孩子出世后动手,不幸他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他更加忙了。- 6 -他的收入不够他雇用奶妈,在他的两项日常工作在讲台上教化和永不会看完的课卷之外,从此又增加一件:有时候,他的太太在厨房里或为别的事情分不开手,他必须去料理孩子
12、。贺文龙自然并不比别人缺少忍耐力。有一次他无意间在书堆下面翻出他的文稿,它已经像夹在纪念册里的花瓣变成焦黄。因此他又从新想起他的未来事业,他又重下决心,跟自己约定一年为期。“等孩子长的大点,他会自己在地上爬,我就可以动手。”他用这话安慰自己,以为只要他肯再忍受一年就很行了。然而上天从不肯加惠苦人,他以一年为期的,却是他的第二个以至第三个孩子。人说饭越少人吃的越多,好像他们知道贺文龙是这么个可怜虫,每月只有二十至多二十五元收人,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小学教员,他们几乎同时抢着来了。贺文龙的最大的孩子终于进了学校。有一天,命运好像对他作最后的回顾,他看见小贺坐在台阶上正用铅笔朝一个本子上涂抹“又在乱画?
13、”你应该知道像这样大的孩子就是魔王,碰到他们手底下的东西全要遭劫。贺文龙将本子要过来,原来是他早已忘在背后的文稿,上面有几句已经被一只大眼睛公鸡遮住。这是贺文龙看见他的文稿的最后一次。“被毁伤的鹰啊你生成的野物以为叮喙、攻击与嘲笑全不值一顾”他在心里念着这些好像是一种讽刺,他已经不能十分了解的文句。- 7 -小贺恐惧的从下面望他的脸色,以为可能要被责罚。贺文龙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他想的是数年前他写这文稿时的情景希望、聪明、忍耐、意志,一切人类的美德无疑的全比罪恶更难成长,它们却比罪恶容易销蚀,容易腐烂,容易埋没。如果他配称为鹰,这鹰的最后希望是断定了。一阵惆怅于是忽然占领了他,他感到人生草草,
14、岁月匆忙,一转眼便都成过去。将来有一天他也许会跟许多悔恨他们少年行径的老年人一样,他会从新想起他的文稿,很可能以为只是当初一种妄想,一时的血气冲动。不过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他也许自今而后也许永不会想到它了。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选自师陀果园城记,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何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战争中生命的脆弱让贺文龙这一形象打上了鲜明的 时代烙印,其形象意义并没有超越具体的时代。 B、“文稿”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之一。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完善了人物形象 的塑造。 C、生活的重压是贺文龙不能完成文稿的重要原因,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5、构成了小说的部分主题。 D、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该小说写作的一大特色,它对小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 节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5、分析概括“鹰”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6、小说结尾写到“贺文龙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12 分)(命题人:沈代卿 审题人:汪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79 9 题。冯其庸的“大国学”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 8 -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因为家贫,加上
16、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
17、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9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下学 期考 仿真 模拟考试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