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学设计方案四篇.docx
《2022教学设计方案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学设计方案四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教学设计方案四篇教学设计方案四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检查复习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要求认识的字)。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指导背诵课文1用引背法指导背诵。师:清晨,林中谁最快乐?(学生齐背第一节)。师:清晨,林中谁最活跃?(学生齐背第二节)。师: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学生齐背第三节)。2学生
2、轻声自由背诵。同座位同学互相背诵。3指名个别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三、总结提问:小鸟为什么赞扬红领巾真好?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羽、歌、护、活的字形。(羽是两个习;歌是哥加欠字旁;护是提手旁加户字;活是把话的言字旁换成三点水。)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跃:右边是夭(笑的下边),不是天。保:右边不要写成果。写:上边不要写成宝盖儿。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重点指导写好以下几个字。歌、羽、新三个字要写得左右相等。活、跃、保、护四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歌和新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五、课堂练习1齐读、个别读课后练习第3题中的四个短语
3、。2齐读、个别读课后练习第4题中的字、词、句。3启发学生用可爱说句子。如,小白兔非常可爱。小妹妹长得真可爱。我家的小狗可爱极了。六、布置课外活动1在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有关鸟类知识的书籍,在活动课上向同学们讲鸟类趣闻。2在老师的指导下,做鸟巢和广告牌,到公园或郊区放置鸟巢,插上不许打鸟的木牌。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重点词义
4、析疑(包括实词和虚词)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察己、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样。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日月之行:运行。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循表而
5、夜涉:标志,标准,名词。千有余人:相当于“又”。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所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故:因此。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为其国:治理。时已徙:变迁。人问其故:原因,缘故。其父虽善游:虽然。(二)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
6、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分析: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
7、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四)文章的层次怎样划分?分析: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第一部分。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
8、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五)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
9、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七)本文讲了哪几个寓
10、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分析: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
11、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九)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十)本文的基本观点
12、寓含着什么哲理?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板书课题:察今吕氏春秋(二)解题。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6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
13、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
14、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四)分析文章结构。说明: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第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第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悲哉”。第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
15、里也”。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第3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
16、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五)诵读第1段。1.提示和疏通文义。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六)诵读第2段。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要”,求也,
17、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
18、有调整音节的作用。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3.检查背诵。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七)诵读第3段。1.提示和疏通文义。“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
19、失败的.原因”。“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步骤是:齐读这一段;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因(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叙述故事分析故事推及“先王之法”表之时可导(要于时)变益多则不可导其时已亏,不可法之3.逐层练习背诵。4.归纳本段大意。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
20、)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八)讲析课文46段。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
21、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
22、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教学 设计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