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与平衡能力课件.ppt
《协调与平衡能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调与平衡能力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平衡功能的评定平衡功能的评定平衡功能的评定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协调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
2、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一、概述一、概述一、概述一、概述(一)协调障碍的概念(一)协调障碍的概念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共济失调(dystaxia)。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小脑、基底节、脊髓
3、后索节、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 3种。种。1.1.小脑共济失调小脑共济失调 2.2.基底节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1 1)震颤)震颤(2 2)舞蹈病)舞蹈病(3 3)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4 4)抽搐)抽搐(5 5)肌张力障碍症)肌张力障碍症3.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三)常见表现(三)常见表现(三)常见表现(三)常见表现1.1.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
4、导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2.2.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3.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4.4
5、.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时颤动更明显。5.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
6、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一)协调评定的目的(一)协调评定的目的(一)协调评定的目的(一)协调评定的目的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二)协调功能分级(二)
7、协调功能分级(二)协调功能分级(二)协调功能分级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 5级。级。I I级:正常完成。级:正常完成。II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III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IV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V V级:不能完成活动。级:不能完成活动。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
8、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三)协调评定的内容(三)协调评定的内容(三)协调评定的内容(三)协调评定的内容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1.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2.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3.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4.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5.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6.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协调功能
9、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三、协调评定方法三、协调评定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1.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2.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二)协调试验(二)协调试验(二)协调试验(二)协调试验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1.1.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
10、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动的成分。2.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平衡平衡性协调试验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评定方法评定方法评定方法1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 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 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4 4)单足站立;)单足站立;5 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
11、衡;)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7 7)弯腰,返回直立位;)弯腰,返回直立位;8 8)身体侧弯;)身体侧弯;9 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1010)侧方走和倒退走;)侧方走和倒退走;1111)正步走;)正步走;1212)变换速度走;)变换速度走;1313)突然停止后再走;)突然停止后再走;14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15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足跟或足尖着地走;16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站立位睁眼和闭眼;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评分标准:4 4分:能完成活动,分:能完成活动,3 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
12、助;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 2分:能完成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大帮助;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 1分:不能完成活动。分:不能完成活动。非平衡性协调试验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评定方法评定方法评定方法1 1)指鼻试验:)指鼻试验:2 2)指)指-他人指试验:他人指试验:3 3)指指试验:)指指试验:4 4)指鼻和指)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他人指试验:5 5)对指试验:)对指试验:6 6)抓握试验:)抓握试验:7 7)前臂旋转试验:)前臂旋转试验:8 8)反跳试验:)反跳试验:9 9)轻叩手:)轻叩手:1010)轻叩足:)轻叩足:1111)指示准确:)指示准确:1212)交替地跟)交替地跟
13、-膝、跟膝、跟-趾试验:趾试验:1313)趾)趾-他人指试验:他人指试验:1414)跟)跟-胫试验:胫试验:1515)绘圆或横)绘圆或横“8”8”字试验:字试验:1616)肢体保持试验:)肢体保持试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评分标准:5 5分:正常;分:正常;4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比正常稍差;3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慢、笨拙和不稳定;2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分:重度障碍
14、: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 1分:不能分:不能活动。活动。(三)(三)(三)(三)协调试验的选择协调试验的选择协调试验的选择协调试验的选择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六)上田氏协调试验(六)上田氏协调试验(六)上田氏协调试验(六)上田氏协调试验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适用于躯干
15、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协调试验的选择协调试验的选择不同运动缺陷时的协调试验方法不同运动缺陷时的协调试验方法运动缺陷评定方法运动缺陷评定方法.轮替运动障碍指鼻试验V.静止震颤在静止时观察受试者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在活动时观察受试者,活动时缺陷减轻或消失前臂旋转试验.姿势性震颤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膝关节屈伸试验.运动徐缓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变速走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辨距不良指示准确突然停止后再走绘圆或横8字试验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跟膝胫试验.姿势紊乱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走标记物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动作分解指鼻试验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指-他人指试验单足站交替地
16、跟-膝、跟-趾试验.步态紊乱直线走趾-他人指试验侧方走、倒退走IV.意向震颤在功能活动中观察,接近靶时缺陷加重正步走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变速走对指试验环形走指-他人指试验趾-他人指试验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 平衡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动作的基本保证,要使活动中的身体保持平稳、准确,就必须有良好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关系密切,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一、概述一、概述(一)平衡的定义(一)平衡的定义(一
17、)平衡的定义(一)平衡的定义人体平衡(人体平衡(人体平衡(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心稳定的能力。支撑面支撑面支撑面支撑面(base of support)(base of support)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当身体的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
18、及两足之间的面积。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质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以外时,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面以外时,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体位稳定性好,容易维持平衡;支撑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体位稳定性好,容易维持平衡;支撑面小,身体质心提高,体位的稳定就需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面小,身体质心提高,体位的稳定就需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持。持。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二
19、)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感觉输入、中感觉输入、中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枢整合和运动控制枢整合和运动控制枢整合和运动控制。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维持人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1.1.感觉输入感觉输入(1 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
20、,提供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提供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平衡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平衡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2 2)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3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二)人体平(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衡的维持机制2.2.中枢整合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
21、行整合加工,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并形成运动的方案。3.3.运动控制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1 1)踝调节机制)踝调节机制)踝调节机制)踝调节机制(2 2)髋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3 3)跨步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评定评定评
22、定评定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一)平衡反应(一)平衡反应(一)平衡反应(一)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二)特殊平衡反应(二)特殊平衡反应(二)特殊平衡反应(二)特殊平衡反应1.1.保护性伸展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表现为上肢和(或)下
23、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2.2.跨步及跳跃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通常在出生通常在出生6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个
24、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 78 8个月形成仰卧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 912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122121个月形成站个月形成站立反应。立反应。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三、平衡评定的目的、分级与适应症三、平衡评定的目的、分级与适应症平衡评定是评定受试者感受、控制或调节平衡的能力。平衡评定是评定受试者感受、控制或调节平衡的能力。(一)评定目的(一)评定目的(一)评定目的(一)评定目的1.1.明确有无平衡障碍。明确有无平衡障碍。2.2.了解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了解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
25、3.3.协助了解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协助了解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4.4.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5.5.评估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效果。6.6.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平衡功能的评定评定评定评定(二)平衡功能分级(二)平衡功能分级(二)平衡功能分级(二)平衡功能分级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 4级。级。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调 平衡 能力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