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业务培训资料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检验科业务培训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科业务培训资料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培训人:培训人:XXX20152015年年1 1月月3 3日日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第二节第二节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第三节第三节 粪便检查粪便检查第四节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第五节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第六节第六节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第七节第七节 生化检查生化检查第八节第八节 血脂检查血脂检查第九节第九节 免疫检查免疫检查第十节第十节 其它检查其它检查一、红细胞计数(一、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及血红蛋白测定(白测定(Hb)v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v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血液呈红色。血液呈红色。v血红蛋白血红
2、蛋白氧氧v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一氧化碳v血红蛋白还具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血红蛋白还具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v红细胞红细胞可变可变红细胞膜红细胞膜v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 天天参考值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成人男性:(成人男性:(4.0-5.5)1012/L成人女性:(成人女性:(3.5-5.0)1012/L初生儿:初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成年女性:110-150g/L初生儿:初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一)红细胞和血红
3、蛋白量减少 :贫血和失血。贫血:贫血和失血。贫血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原因:1 1、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1 1)婴儿期)婴儿期(2 2)妊娠中、后期)妊娠中、后期v2、病理性贫血、病理性贫血v(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消化性溃疡、)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消化性溃疡、痔疮及开放损伤大出血、产后和手术后痔疮及开放损伤大出血、产后和手术后v(2)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输血的)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输血的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v(3)造血功能减退:药物对骨髓的抑制、辐射、
4、放)造血功能减退:药物对骨髓的抑制、辐射、放射线(如射线(如X线、钴)照射、再障等。线、钴)照射、再障等。v(4)造血原料不足:铁、维生素)造血原料不足:铁、维生素B12或叶酸或叶酸v(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多(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多v1、生理性红细胞增多(代偿性增多):如高原氧、生理性红细胞增多(代偿性增多):如高原氧气稀薄地区气稀薄地区v2、病理性红细胞增多,大致有、病理性红细胞增多,大致有3种情况:种情况:v(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常见于40岁岁70岁之间的人群。岁之间的人群。(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于某种原发病,常)继发性红细胞
5、增多症:继发于某种原发病,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烧伤、肠梗阻、呕吐、)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烧伤、肠梗阻、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引起脱水时腹泻、多汗、多尿引起脱水时二、白细胞计数(二、白细胞计数(WBC)v白细胞:周围血液白细胞:周围血液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M)。)。v嗜中性白细胞数量最多,常穿出血管,聚集于炎症组织的嗜中性白细胞数量最多,常穿出血管,聚集于炎症组织的周围,作变形运动,吞噬细菌,死亡后
6、形成脓细胞周围,作变形运动,吞噬细菌,死亡后形成脓细胞。v嗜酸性白细胞数量最少。嗜酸性白细胞数量最少。v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密切关系,患结核病时,淋巴细胞明显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密切关系,患结核病时,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增加。v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变形活动非常活跃,有吞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变形活动非常活跃,有吞噬功能,能吞噬细菌和异物。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到结缔组噬功能,能吞噬细菌和异物。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到结缔组织中可变为巨噬细胞。织中可变为巨噬细胞。v参考值参考值v成人:(成人:(4.0-10.0)109/Lv儿童:(儿童:(5.0-11.0)109/Lv新生儿:(新生儿:(10.0-20
7、.0)109/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v(一)白细胞增多(一)白细胞增多v1、初生儿、饭后、产后、剧烈运动后、极度恐惧与疼痛、初生儿、饭后、产后、剧烈运动后、极度恐惧与疼痛、妊娠末期与分娩期等,白细胞可生理性增多,无临床意义。妊娠末期与分娩期等,白细胞可生理性增多,无临床意义。v2、各种急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脓胸、扁桃腺炎、各种急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脓胸、扁桃腺炎、败血症、丹毒、猩红热等,由于机体免疫反应,骨髓生成败血症、丹毒、猩红热等,由于机体免疫反应,骨髓生成白细胞能力增强,白细胞增多,可达白细胞能力增强,白细胞增多,可达15-30109/L。某些。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血液疾病、白血病、
8、溶血性贫血、中毒、非感染性疾病,如血液疾病、白血病、溶血性贫血、中毒、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及大出血等,白细胞也可增多。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及大出血等,白细胞也可增多。(二)白细胞减少(二)白细胞减少v1、病毒和某些特异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伤寒、病毒和某些特异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粟粒型肺结核。副伤寒、疟疾、粟粒型肺结核。v2、某些化学药物,如磺胺、匹拉米洞、锑剂、砷剂、苯、某些化学药物,如磺胺、匹拉米洞、锑剂、砷剂、苯以及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抗癌药物;放射线照射,以及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抗癌药物;放射线照射,如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或放射线工作人
9、员长期接受射线;如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或放射线工作人员长期接受射线;重金属中毒;造血系统疾病,如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再生重金属中毒;造血系统疾病,如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脾功能亢进因白细胞破坏过多,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脾功能亢进因白细胞破坏过多,故总数减少。故总数减少。v3、营养不良、严重败血症或休克时,机体反应低下,白、营养不良、严重败血症或休克时,机体反应低下,白细胞计数值也常减少。细胞计数值也常减少。三、白细胞分类计数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50%-70%
10、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v1、中性粒细胞变化、中性粒细胞变化v(1)中性粒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加v常见于大多数传染病、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细菌感染,例常见于大多数传染病、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细菌感染,例如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疾病等;如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的疾病等;v大量细胞破坏,例如急性血管内溶血,可能由于缺氧而致大量细胞破坏,例如急性血管内溶血,可能由于缺氧而致骨髓释放细胞增加;骨髓释放细胞增
11、加;v严重组织损坏,如挤压伤、大手术、急性心梗严重组织损坏,如挤压伤、大手术、急性心梗v代谢性中毒状态。如糖尿病性酸中毒、尿毒症代谢性中毒状态。如糖尿病性酸中毒、尿毒症v有些恶性肿瘤病人有些恶性肿瘤病人v粒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性白血病。(2)中性粒细胞减少v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v物理损伤,如X线辐射、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v化学药品的影响: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等对骨髓有一定抑制作用;v白细胞破坏增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v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极严重的感染、败血症、高度恶病质、机体反应低下时中性粒细胞也减少。(3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象
12、变化核左移现象:即杆状核增加,幼稚中性粒细胞超核左移现象:即杆状核增加,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5%。表明粒细胞生长旺盛,。表明粒细胞生长旺盛,见于急性传染病,体内有炎症病灶。见于急性传染病,体内有炎症病灶。核右移:即中性粒细胞分叶超过核右移:即中性粒细胞分叶超过5 5叶,甚至多达叶,甚至多达1515叶,表明衰老白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叶,表明衰老白细胞增多,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如严重感染的老年病人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患者如严重感染的老年病人或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患者出现核右移(出现核右移(5 5叶以上的核细胞超过叶以上的核细胞超过5%5%),提示预),提示预后不
13、良。后不良。2、嗜酸性粒细胞数变化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包囊虫病等,尤其是幼虫在内脏中移行阶段,虫体及其分泌物均成为过敏原。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烧伤、手术后。某些转移性癌、鼻咽癌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早期,可能其病理变化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早期,可能其病理变化对骨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对骨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疼痛、急腹症、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使疼痛、急腹症、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4、后,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能与肾上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分泌亢进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腺皮质分泌亢进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3 3、嗜碱性粒细胞数变化、嗜碱性粒细胞数变化 嗜碱性粒细胞在周围血中比例甚少,变化不明显。嗜碱性粒细胞在周围血中比例甚少,变化不明显。增加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转移癌、脾切增加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转移癌、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除后及铅锌中毒。减少无明显临床意义。减少无明显临床意义。4 4、淋巴细胞数变化、淋巴细胞数变化(1 1)淋巴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主要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15、。主要见于传染病,如结核、传染性肺炎、麻疹、腮腺见于传染病,如结核、传染性肺炎、麻疹、腮腺炎等。中毒后的恢复期,小儿佝偻病等淋巴细胞炎等。中毒后的恢复期,小儿佝偻病等淋巴细胞也增多。某些感染,如百日咳淋巴细胞明显增加,也增多。某些感染,如百日咳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同时有白细胞总数增加同时有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2 2)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破坏过多的疾病;见于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破坏过多的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之后,以及接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之后,以及接触放射线、化疗
16、后;触放射线、化疗后;传染病初期及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时,如肉瘤晚期,传染病初期及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时,如肉瘤晚期,淋巴细胞可能减少;免疫缺陷病、尿毒症等。淋巴细胞可能减少;免疫缺陷病、尿毒症等。5 5、单核细胞数变化、单核细胞数变化(1 1)单核细胞增高的意义较大,见于:)单核细胞增高的意义较大,见于: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许多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许多急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等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急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等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等;核病等;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单核细胞白血病、胶原组织病。单核细胞
17、白血病、胶原组织病。(2 2)单核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不大)单核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不大四、血小板计数(四、血小板计数(BPC)v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化而成。v血小板在血液内存活时间为-天,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v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参与凝血过程,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v当血小板减少到每立方毫米万个以下时,可引起皮肤或粘膜出血。参考值参考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数减少(1)血小板破坏增加:如自身免疫引起的抗血小板抗体形)血小板破坏增加:如自身免疫引起的抗血小板抗体形成;脾功能亢进
18、使成;脾功能亢进使(2)血小板消耗增加: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消耗增加: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血小板生产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生产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急性放射病等。(4)急性感染和各种中毒时血小板减少。某些药物如奎宁)急性感染和各种中毒时血小板减少。某些药物如奎宁等也可致血小板减少。等也可致血小板减少。2 2、血小板增加:、血小板增加:(1 1)血小板破坏减少,如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可暂)血小板破坏减少,如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可暂时性增高。时性增高。(2 2)急性大出血和急性血管内溶血,血小板有一过)急性大出血和急性血管内溶血,血小
19、板有一过性增高,可能为释放增加或血小板重分配。性增高,可能为释放增加或血小板重分配。(3 3)急性出血停止后,剧烈运动后或长期居住在高)急性出血停止后,剧烈运动后或长期居住在高山地带的居民血小板生理性增高,无临床意义。山地带的居民血小板生理性增高,无临床意义。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在一定条件下,抗凝血中的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率,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SR)血沉的主要机制是红细胞聚集,促进红细胞钱串状形成,可使血沉加快,血浆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如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红细胞表面带负电)增加是使ESR加快的一种重要因素。参考值(魏氏法)男15mm以
20、内/第一小时女20mm以内/第一小时 临床意义1.女性血沉高于男性,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以及老年人血沉率可略高,此为生理变化2、血沉可鉴别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疾病(如急性心急梗死与心绞痛),前者血沉加快。3、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可使血沉增快主要是由于血浆中因急性期反应物质(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增加。4、血沉加快常是结核、风湿活动的非特异性指标。v5 5、恶性肿瘤,常有血沉增高,尤其是肿瘤组织有、恶性肿瘤,常有血沉增高,尤其是肿瘤组织有崩溃、坏死时更为明显。崩溃、坏死时更为明显。v6 6、高球蛋白血症,常见的如肝硬化,自身免疫性、高球蛋白血症,常见的如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
21、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v7 7、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加快,因胆固醇易使红细胞、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加快,因胆固醇易使红细胞钱串状形成。钱串状形成。六、出血时间测定(六、出血时间测定(BT)v出血时间是指毛细血管被刺破出血到止血所需的时间。v参考值v(Ivy法)2-7分钟v(TBT法)2.3-9.5分钟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出血时间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出血时间延长:出血时间延长:1、当血小板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当血
22、小板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血小板综合征等。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血小板综合征等。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亦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亦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2、血管壁结构异常或功能缺陷,与毛细血管的收缩和粘合、血管壁结构异常或功能缺陷,与毛细血管的收缩和粘合能力以及血清素等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如毛细血管病变,能力以及血清素等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如毛细血管病变,收缩功能障碍出血时间也延长,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收缩功能障碍出血时间也延长,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管扩张症。七、凝血时间测定(七、凝血时间测定(CT)v凝血时间是指血
23、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检查有无凝血因子缺陷。检查有无凝血因子缺陷。v参考值(试管法)参考值(试管法)412分钟分钟v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v1、凝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v主要见于血液中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缺乏主要见于血液中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缺乏或抗凝物质增加时,如血友病、肝脾病、急性传染病、弥或抗凝物质增加时,如血友病、肝脾病、急性传染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小板严重减少时亦可引起)等。血小板严重减少时亦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2、凝血时间缩短、凝血时间缩短见于有高
24、凝状态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见于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亦见各种原因如休克、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亦见各种原因如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凝血的早期。反复测定凝血时间,如每次都短于反复测定凝血时间,如每次都短于3分钟,说明血液分钟,说明血液有凝固的趋势,即应当想到血管内凝血(有凝固的趋势,即应当想到血管内凝血(DIC)的)的可能。可能。v一、红细胞计数(一、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测定()及血红蛋白测定(Hb)v二、白细胞计数(二、白细胞计数(WBC)v三、白细胞
25、分类计数三、白细胞分类计数v四、血小板计数(四、血小板计数(BPC)v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v六、出血时间测定(六、出血时间测定(BT)v六、出血时间测定(六、出血时间测定(BT)v七、凝血时间测定(七、凝血时间测定(CT)第二节第二节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一、一般检查一、一般检查参考值参考值尿量:正常成人尿量:正常成人24小时为小时为1000-2000ml.颜色与透明度:浅黄而透明颜色与透明度:浅黄而透明.酸碱度:一般呈酸性,酸碱度:一般呈酸性,pH值值5.0-7.0,平均,平均6.0.比重比重1.003-1.030之间之间.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尿量变化、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检验 业务培训 资料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