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预防接种服务规范.ppt





《2011版预防接种服务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预防接种服务规范.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CZCDC 林琴林琴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一、免疫规划工作成效v二、相关法律文件及机构、人员职责v三、预防接种规范服务v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防范v五、省厅免疫规划考核要求一、免疫规划工作成效 免疫规划:就是根据传染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传染病甚至达到消除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整个过程叫免疫规划。免疫被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v1967-1977年期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消灭了天花的自然流行。自从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在全球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以来,脊灰的发病已经下降了99%,使
2、约5百万人逃脱了瘫痪的疾患。在2000至2008年期间,全球麻疹死亡下降了78%。v2002年肯尼亚开展的为其一周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了1280万名儿童,其结果是在未来的10年将节省1200万美元的卫生费用,并将预防385万麻疹病例和避免12.5万人因麻疹死亡。二、相关法律文件及机构、人员职责v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
3、受预防接种。v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类: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保证及时接种第一类疫苗。v预防接种单位: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v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 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
4、立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并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v接种单位职责: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建卡,给予接种或补种。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v预防接种人员:各
5、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社区防保组织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接种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v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v受种者或其监护人 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监护人应当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三、预防接种规范服务v预防接种组织形式 常规接种: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
6、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v预防接种服务形式 定点接种:包括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及出生时接种。入户接种: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进行预防接种方式,每年提供不少于6次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日期要固定,应选在大多数群众方便的时间。临时接种: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儿童集聚地设立临时预防接种点,选择适宜时间,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v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建立、使用及管理 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
7、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我省规定为2个月),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预防接种证、卡(簿)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儿童迁移时,原接种单位应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的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补种。v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建立、使用及管理 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
8、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级预防保健单位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v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的7周岁儿童(我省规定为2个月)。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管理。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v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
9、种管理情况。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建立接种卡(簿)、证,实行单独的卡(簿)管理,并及时接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接种单位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及时转卡;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对长期外出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索查外地的接种资料。疫苗名称出生时1月龄2月龄3月龄4月龄5月龄6月龄8月龄618月龄18月龄1824月龄2周岁3周岁4周岁6周岁乙肝疫苗第1剂第2剂第3剂卡介苗1剂脊灰疫苗第1剂第2剂第3剂第4剂百白破疫苗第1剂第2剂第3剂第4剂白破疫苗1剂麻风/麻疹疫苗1剂麻腮风疫苗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第2剂A群流脑疫苗第1
10、、2剂A+C群流脑疫苗第1剂第2剂甲肝减毒活疫苗1剂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 接种实施接种实施接种前的准备工作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接种对象确定接种对象 通知接种对象通知接种对象 领取准备疫苗领取准备疫苗 准备接种器材准备接种器材 准备药品器械准备药品器械 接种场所准备接种场所准备 接种时的接种时的工作工作流程流程接待儿童家长接待儿童家长 核实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对象 询问健康状况询问健康状况 接种知情同意接种知情同意 接种相关疫苗接种相关疫苗记录和预约记录和预约观察接种反应观察接种反应统计并报告统计并报告 疫苗开启后,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疫苗开启后,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
11、超过1小时,即应废小时,即应废弃;口服脊灰疫苗必须用冷开水送服,其他疫苗抽取前应摇匀。弃;口服脊灰疫苗必须用冷开水送服,其他疫苗抽取前应摇匀。整理接种现场整理接种现场 v接种后的工作1、清理接种器材、清洁冷藏容器。将玻璃注射器洗刷干净,及时进行灭菌,对损坏和报废的器材做好记录,并随时增补。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者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v接种后的工作2、处理疫苗 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1)启开安瓿而未用完的疫苗,必须废弃。(2)冷藏容器内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
12、,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3、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卡(簿),及时上卡,并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下次接种前补发通知。4、统计本次接种情况和下次接种的疫苗需用计划,并按规定上报。5、接种率监测与报告工作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防范v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
13、种异常反应报告卡。v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v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v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 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
14、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v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防范严格掌握禁忌证1、急性疾病 -正在发热(特别高热)或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暂缓,以免加剧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1个月内不直接接种疫苗,以免诱发、加重原宥病情。2、过敏性体质 -过敏性体质(支气管哮喘
15、、荨麻疹、血小板性紫癜、食物及药物过敏、严重湿疹等)病史慎种或不种。-在接种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属于含有该过敏原的疫苗不予接种,不含该过敏原的疫苗可以考虑接种。如吃蛋后有过敏反应(荨麻疹、喉头水肿、低血压和休克、腹痛、腹泻等)不应接种有鸡胚组织制备的疫苗(如黄热病疫苗、流感疫苗)。已知对特定抗生素有过敏反应史者,对含有该抗生素的疫苗应属禁忌症。v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防范严格掌握禁忌证3、免疫功能改变 活病毒疫苗不宜应用于以下人群:-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症(如联合性免疫缺陷症、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何杰金病、亚性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如应用皮质类固醇、烷化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预防接种 服务 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