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PPT讲稿.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体解剖学第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神经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一、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二、神经肌肉的跨膜电位第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1、刺激与反应、刺激与反应n n刺激刺激刺激刺激: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n n反应反应反应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2、兴奋与兴
2、奋性、兴奋与兴奋性n n兴奋兴奋兴奋兴奋: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n n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的能力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的能力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的能力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的能力第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3、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n n 一定的刺激强度n n 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n n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n n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有效刺激n n 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n n 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第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4 4、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组织兴
3、奋后兴奋性的变化n n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在去极之后到复极达到一定组织兴奋后,在去极之后到复极达到一定组织兴奋后,在去极之后到复极达到一定组织兴奋后,在去极之后到复极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程度之前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程度之前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程度之前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n n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随着复极化的继续,组绝对不应期之后,随着复极化的继续,组绝对不应期之后,随着复极化的继续,组绝对不应期之后,随着复极化的继续,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只对阈上刺激产生兴奋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
4、只对阈上刺激产生兴奋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只对阈上刺激产生兴奋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只对阈上刺激产生兴奋n n超常期超常期超常期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恢复高于原有水平,用阈相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恢复高于原有水平,用阈相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恢复高于原有水平,用阈相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恢复高于原有水平,用阈下刺激就可引起兴奋下刺激就可引起兴奋下刺激就可引起兴奋下刺激就可引起兴奋n n低常期低常期低常期低常期超常期之后,组织进入兴奋性较低时期,只有阈超常期之后,组织进入兴奋性较低时期,只有阈超常期之后,组织进入兴奋性较低时期,只有阈超常期之后,组织进入兴奋性较低时期,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上刺激才能引起
5、兴奋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第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阈下总和阈下总和阈下总和阈下总和22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当二者同时或相继作用时,则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总和,前者为空间总和,后者为时间总和。总和,前者为空间总和,后者为时间总和。总和,前者为空间总和,后者为时间总和。总和
6、,前者为空间总和,后者为时间总和。6 6、电紧张、电紧张、电紧张、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及断电后的短时间内组织的兴直流电通电过程中及断电后的短时间内组织的兴直流电通电过程中及断电后的短时间内组织的兴直流电通电过程中及断电后的短时间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为电紧张。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的组织奋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为电紧张。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的组织奋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为电紧张。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的组织奋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为电紧张。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增高为阴极电紧张,而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兴奋性增高为阴极电紧张,而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兴奋性增高为阴极电紧张,而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
7、低为兴奋性增高为阴极电紧张,而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阳极电紧张;断电后即刻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升高为阳极阳极电紧张;断电后即刻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升高为阳极阳极电紧张;断电后即刻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升高为阳极阳极电紧张;断电后即刻阳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升高为阳极后加强,阴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阴极后压抑;后加强,阴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阴极后压抑;后加强,阴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阴极后压抑;后加强,阴极部位的组织兴奋性降低为阴极后压抑;第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神经肌肉的跨膜电位1、损伤电位、损伤电位、损伤电位、损伤电位将电位计一端置于神经将电位计一端置于神经将电位
8、计一端置于神经将电位计一端置于神经肌肉的表面,另肌肉的表面,另肌肉的表面,另肌肉的表面,另一端置于损伤部位,测得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的电一端置于损伤部位,测得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的电一端置于损伤部位,测得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的电一端置于损伤部位,测得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的电位。位。位。位。2 2、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n n机制:机制:KK+
9、的外流的外流的外流的外流3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的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的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的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的NaNa+通道打通道打通道打通道打开,开,开,开,NaNa+内流,膜电位有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内流,膜电位有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内流,膜电位有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内流,膜电位有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第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n n包括去极相、复极相和后电位三个时相包括去极相、复极相和后电位三个时相包括去极相、复极相和后电位三个时相包括去极相、复极相和后电位三个时相 去极相与去
10、极相与去极相与去极相与NaNa+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即上升相,由即上升相,由即上升相,由即上升相,由NaNa+内流引起,当内流引起,当内流引起,当内流引起,当NaNa+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Na+进一步内流时,则达到进一步内流时,则达到进一步内流时,则达到进一步内流时,则达到NaNa+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当达到当达到当达到当达到NaNa+平衡电位后,细胞膜上平衡电位后,细胞膜上平衡电位后,细胞膜上平衡电位后,细胞膜上NaNa+通道通道通道通道失活
11、,失活,失活,失活,KK+通道打开,通道打开,通道打开,通道打开,K+K+外流,造成动作电位的复极相外流,造成动作电位的复极相外流,造成动作电位的复极相外流,造成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后电位后电位后电位后电位动作电位在复极后期发生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动作电位在复极后期发生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动作电位在复极后期发生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动作电位在复极后期发生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为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电位波动,为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电位波动,为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电位波动,为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第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n n负后电位负后电位:
12、复极后期,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的缓慢的复极后期,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的缓慢的复极后期,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的缓慢的复极后期,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的缓慢的复极过程,称之为负后电位复极过程,称之为负后电位复极过程,称之为负后电位复极过程,称之为负后电位 机制:机制:机制:机制:KK+蓄积于膜外而进一步阻止蓄积于膜外而进一步阻止蓄积于膜外而进一步阻止蓄积于膜外而进一步阻止KK+的外流所致的外流所致的外流所致的外流所致n n正后电位正后电位:继负后电位之后,膜电位有一个低于静息电位继负后电位之后,膜电位有一个低于静息电位继负后电位之后,膜电位有一个低于静息电位继负后电位
13、之后,膜电位有一个低于静息电位水平的电位波动,称之为正后电位水平的电位波动,称之为正后电位水平的电位波动,称之为正后电位水平的电位波动,称之为正后电位 机制:机制:机制:机制:由于由于由于由于NaNa+KK+泵活动,将向细胞内泵入泵活动,将向细胞内泵入泵活动,将向细胞内泵入泵活动,将向细胞内泵入3K3K+,而向细胞,而向细胞,而向细胞,而向细胞外泵出外泵出外泵出外泵出2Na2Na+,因此时尽管细胞复极已达静息水平,但膜两,因此时尽管细胞复极已达静息水平,但膜两,因此时尽管细胞复极已达静息水平,但膜两,因此时尽管细胞复极已达静息水平,但膜两侧的离子尚为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侧的离子尚为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14、侧的离子尚为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侧的离子尚为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1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4、几个概念、几个概念n n极化极化极化极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为极化态,为极化态,为极化态,为极化n n去极化去极化去极化去极化: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
15、,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态,为去极化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态,为去极化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态,为去极化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态,为去极化n n复极化复极化: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外负向内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n n超极化超极化超极化超极化: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为超极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为超极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
16、减小的方向转化,为超极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为超极化化化化第1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1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运输细胞的跨膜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一、细胞膜的结构二、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二、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三、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机理三、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机理第1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细胞膜的结构第1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1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1 1、被动运输:被动运输:物质透过细胞膜由高浓度
17、的一侧运送到低浓度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由高浓度的一侧运送到低浓度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由高浓度的一侧运送到低浓度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由高浓度的一侧运送到低浓度的一侧,不需要消耗能力,为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一侧,不需要消耗能力,为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一侧,不需要消耗能力,为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一侧,不需要消耗能力,为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n n单纯扩散单纯扩散单纯扩散单纯扩散:一些溶于水和脂肪的物质,如一些溶于水和脂肪的物质,如一些溶于水和脂肪的物质,如一些溶于水和脂肪的物质,如COCO2 2,OO2 2、醇、脂、醇、脂、醇、脂、醇、脂肪酸,通过溶解与膜的脂质而被
18、动运输。肪酸,通过溶解与膜的脂质而被动运输。肪酸,通过溶解与膜的脂质而被动运输。肪酸,通过溶解与膜的脂质而被动运输。n n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一些亲水性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和带电荷的离一些亲水性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和带电荷的离一些亲水性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和带电荷的离一些亲水性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和带电荷的离子(子(子(子(KK+、NaNa+、CaCa2+2+等)不能透过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必等)不能透过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必等)不能透过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必等)不能透过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必须借助膜上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作为载体被动运输,包括载体介
19、导须借助膜上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作为载体被动运输,包括载体介导须借助膜上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作为载体被动运输,包括载体介导须借助膜上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作为载体被动运输,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第1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1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1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n n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在膜高浓度侧载体选择性的与某物在膜高浓度侧载体选择性的与某物在膜高浓
20、度侧载体选择性的与某物在膜高浓度侧载体选择性的与某物结合,引起构象发生变化,载体移向细胞膜低浓度一侧是,结合,引起构象发生变化,载体移向细胞膜低浓度一侧是,结合,引起构象发生变化,载体移向细胞膜低浓度一侧是,结合,引起构象发生变化,载体移向细胞膜低浓度一侧是,与结合物分离与结合物分离与结合物分离与结合物分离n n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瞬间是通道激活与失活,离子顺浓度梯度瞬间是通道激活与失活,离子顺浓度梯度瞬间是通道激活与失活,离子顺浓度梯度瞬间是通道激活与失活,离子顺浓度梯度差移动差移动差移动差移动n n2 2、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主动运
21、输:、主动运输:物质透过细胞膜由低浓度的一侧运送到高浓物质透过细胞膜由低浓度的一侧运送到高浓物质透过细胞膜由低浓度的一侧运送到高浓物质透过细胞膜由低浓度的一侧运送到高浓度的一侧,需要消耗度的一侧,需要消耗度的一侧,需要消耗度的一侧,需要消耗ATPATP的能量,如的能量,如的能量,如的能量,如Na+K+Na+K+泵(图)。泵(图)。泵(图)。泵(图)。第1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2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2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3、入胞与出胞作用n n入胞作用(入胞作用(入胞作用(入胞作用(endocytosisendocytosis):大分
22、子物质进入细胞时,先与膜接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时,先与膜接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时,先与膜接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时,先与膜接触,经膜凹陷、包裹、脱离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之为入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触,经膜凹陷、包裹、脱离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之为入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触,经膜凹陷、包裹、脱离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之为入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触,经膜凹陷、包裹、脱离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之为入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颗粒)和胞饮作用(液体)(颗粒)和胞饮作用(液体)(颗粒)和胞饮作用(液体)(颗粒)和胞饮作用(液体)n n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有一部分入胞作
23、用过程中,外来的大分子团块首先有一部分入胞作用过程中,外来的大分子团块首先有一部分入胞作用过程中,外来的大分子团块首先有一部分入胞作用过程中,外来的大分子团块首先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辨认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称之为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辨认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称之为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辨认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称之为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辨认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称之为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n n出胞作用出胞作用出胞作用出胞作用(exocytosis):(exocytosis):指细胞内物质向膜外的转运过程,主要见于指细胞内物质向
24、膜外的转运过程,主要见于指细胞内物质向膜外的转运过程,主要见于指细胞内物质向膜外的转运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废物的排出等,过程与出胞相反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废物的排出等,过程与出胞相反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废物的排出等,过程与出胞相反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废物的排出等,过程与出胞相反第2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2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机理三、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机理1、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质进行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质进行跨膜信号传递跨膜信号传递n n由化学门控
25、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化学门控通道直接受神由化学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化学门控通道直接受神由化学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化学门控通道直接受神由化学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化学门控通道直接受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如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如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如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如NN型乙酰胆碱型乙酰胆碱型乙酰胆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通道由受体的通道由受体的通道由受体的通道由 1 1、2 2、五个亚单位组成梅花状通道五个亚单位组成梅花状通道五个亚单位组成梅花状通道五个亚单位组成梅花状通道样结构,其中样结构,其中样结
26、构,其中样结构,其中 1 1、2 2与与与与AhhAhh具有较高的特意性结合能力(图)具有较高的特意性结合能力(图)具有较高的特意性结合能力(图)具有较高的特意性结合能力(图)第2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2)由电压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电压门由电压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电压门由电压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电压门由电压门控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电压门控通道受膜去极化水平的影响,当膜去极化达到控通道受膜去极化水平的影响,当膜去极化达到控通道受膜去极化水平的影响,当膜去极化达到控通道受膜去极化水平的影响,当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载体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通道被一定水
27、平时,载体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通道被一定水平时,载体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通道被一定水平时,载体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通道被打开,。目前发现的至少有打开,。目前发现的至少有打开,。目前发现的至少有打开,。目前发现的至少有3种种种种NaNa+通道、通道、5 5种种种种KK+通道、通道、3 3种种种种Ca2+2+通道。如通道。如通道。如通道。如NaNa+通道由质量大的通道由质量大的通道由质量大的通道由质量大的 亚亚亚亚单位、两个较小的单位、两个较小的单位、两个较小的单位、两个较小的 1 1、2 2亚单位组成,其中亚单位组成,其中亚单位组成,其中亚单位组成,其中 亚单位亚单位亚单位亚单位包括包括包括包括
28、4 4个结构类似的结构域,在膜中以个结构类似的结构域,在膜中以个结构类似的结构域,在膜中以个结构类似的结构域,在膜中以 螺旋形式存螺旋形式存螺旋形式存螺旋形式存在,包绕成一个通道样结构(图)在,包绕成一个通道样结构(图)在,包绕成一个通道样结构(图)在,包绕成一个通道样结构(图)第2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2、与、与G蛋白偶联进行信号传递蛋白偶联进行信号传递n n外界化学因子与受体结合(外界化学因子与受体结合(1)激活激活与其耦联的与其耦联的G蛋白(蛋白(2),),G蛋白的蛋白的-亚亚单位与其他两种亚单位分离,并结合单位与其他两种亚单位分离,并结合GTP作用于效应器酶(作用于效
29、应器酶(3)(如)(如cAMP酶)酶)第二信使含量增加并发挥第二信使含量增加并发挥作用。作用。第2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2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3、原癌基因作为第三信号参、原癌基因作为第三信号参与跨膜信号传递与跨膜信号传递n n 第二信使激活一类核蛋白(称之为第三信使,即第二信使激活一类核蛋白(称之为第三信使,即第二信使激活一类核蛋白(称之为第三信使,即第二信使激活一类核蛋白(称之为第三信使,即刻早期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家族)刻早期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家族)刻早期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家族)刻早期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家族)核蛋白与靶核蛋白与靶核蛋白与靶核蛋白与靶基因
30、的特异序列结合基因的特异序列结合基因的特异序列结合基因的特异序列结合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第2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2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3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一、静细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一、静细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第3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静细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一、静细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1、静细电位及其机制、静细电位及其机制、静
31、细电位及其机制、静细电位及其机制n n定义: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定义: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定义: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定义: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内负外正内负外正内负外正的电荷变的电荷变的电荷变的电荷变化化化化n n机制:机制:机制:机制:KK+离子外流离子外流离子外流离子外流2 2、动作电位及其机制(图)、动作电位及其机制(图)n n定义:细胞兴奋后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定义:细胞兴奋后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定义:细胞兴奋后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定义:细胞兴奋后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内正外负内正外负内正外负内正外负的电荷变化的电荷变化的电荷变化的电荷变化n n机制
32、:去极相:机制:去极相:机制:去极相:机制:去极相:NaNa+离子内流离子内流离子内流离子内流 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K:K+离子外流离子外流离子外流离子外流 后电位后电位后电位后电位: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电位(电位(电位(电位(细胞膜外细胞膜外细胞膜外细胞膜外KK+离子排斥离子排斥离子排斥离子排斥KK+离子外流)和正后电位离子外流)和正后电位离子外流)和正后电位离子外流)和正后电位(NaNa+-K-K+泵,泵,泵,泵,3 Na3 Na
33、+,2K+2K+)第3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神经冲动的产生1)外向电流与电紧张电位(图)n n内向电流与超级化:内向电流与细胞膜的内负外正方向内向电流与超级化:内向电流与细胞膜的内负外正方向一致,超级化一致,超级化n n外向电流与去极化:外向电流与细胞膜的静细电位方向相反,外向电流与去极化:外向电流与细胞膜的静细电位方向相反,去极化。去极化。n n电紧张电位:阈下刺激下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图)电紧张电位:阈下刺激下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图)特点: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特点: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第3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2)局部电
34、流)局部电流n n当刺激强度增至阈值的60%60%左右,由阴极部位的外左右,由阴极部位的外向电流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电变化。缓慢回到基线。向电流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电变化。缓慢回到基线。(图)(图)3 3)阈电位与动作电位)阈电位与动作电位n n阈电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n n阈刺激: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的临界刺激强度阈刺激: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的临界刺激强度n n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非递减性传导第3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2、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1 1)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点)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点)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点)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点n n生理完整性生理完
35、整性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n n双向性双向性双向性双向性n n非递减性非递减性非递减性非递减性n n绝缘性绝缘性绝缘性绝缘性n n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第3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与两种冲动传导的局部电流与两种纤维的传导特点纤维的传导特点n n局部电流:兴奋部位与非兴奋部位之间局部电流:兴奋部位与非兴奋部位之间构成局部电流构成局部电流n n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速度快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速度快n n无髓神经纤维:连续传递,速度慢无髓神经纤维:连续传递,速度慢第3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37页,共60页,编辑
36、于2022年,星期三第3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3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4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1、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定义与特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定义与特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定义与特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定义与特点1 1)定义:神经干所包含的许多神经纤维的生物电变化的总)定义:神经干所包含的许多神经纤维的生物电变化的总)定义:神经干所包含的许多神经纤维的生物电变化的总)定义:神经干所包含的许多神经纤维的生物电变化的总和和和和2 2)特点:)特点:)特点:)特点:n n兴奋快慢与阈值有
37、关:阈值低的先兴奋,阈值高的后兴奋兴奋快慢与阈值有关:阈值低的先兴奋,阈值高的后兴奋兴奋快慢与阈值有关:阈值低的先兴奋,阈值高的后兴奋兴奋快慢与阈值有关:阈值低的先兴奋,阈值高的后兴奋n n兴奋传导速度与纤维直径成正相关系兴奋传导速度与纤维直径成正相关系兴奋传导速度与纤维直径成正相关系兴奋传导速度与纤维直径成正相关系第4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2 2、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n n电生理特征:电生理特征:电生理特征:电生理特征:A、BB、C三类三类三类三类n n直径大小:直径大小:直径大小:直径大
38、小:I I、IIII、IIIIII、IVIV四类四类四类四类3 3、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第4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四节第四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一、神经一、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和兴奋传递肌肉接头结构和兴奋传递特征特征二、神经二、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第4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神经一、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和肌肉接头结构和兴奋传递特征兴奋传递特征1、神经、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突触前膜、肌肉接头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终板
39、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终板膜)和突触间隙2、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征: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征:n n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单向传递:n n突触延搁:突触延搁:突触延搁:突触延搁:n n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第4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4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图图图图45 45 45 45 运动终板光镜像运动终板光镜像运动终板光镜像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氯化金染色氯化金染色氯化金染色)第4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图图图图46 46 46 46 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
40、式图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第4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图图图图47 47 47 47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第4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神经二、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1、过程:兴奋、过程:兴奋神经终末神经终末乙酰胆乙酰胆碱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膜去极后膜去极化化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肌肉收缩肌肉收缩2、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第4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五节第五节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二、兴
41、奋收缩偶联二、兴奋收缩偶联三、兴奋在骨骼肌细胞传递过程三、兴奋在骨骼肌细胞传递过程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第5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1、肌肉、肌肉肌束肌束肌细胞肌细胞肌原纤维肌原纤维2、肌原纤维:、肌原纤维:1 1)暗带()暗带()暗带()暗带(AA)、明带()、明带()、明带()、明带(I I)、)、)、)、HH带、带、带、带、MM线、线、线、线、Z Z线线线线 2 2)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
42、(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TncTnc、TntTnt、TniTni)3 3)横小管、纵小管、肌质网、三联体、二联体)横小管、纵小管、肌质网、三联体、二联体)横小管、纵小管、肌质网、三联体、二联体)横小管、纵小管、肌质网、三联体、二联体 第5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5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5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5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肌丝的滑行第5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5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
43、星期三第5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二、兴奋-收缩耦联1、定义: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节的缩短之间的中介、定义: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节的缩短之间的中介、定义: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节的缩短之间的中介、定义: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节的缩短之间的中介过程过程过程过程2、兴奋、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收缩耦联过程收缩耦联过程收缩耦联过程1 1)兴奋)兴奋)兴奋)兴奋肌膜肌膜肌膜肌膜横小管横小管横小管横小管终池终池终池终池2 2)终池)终池)终池)终池纵小管释放纵小管释放纵小管释放纵小管释放CaCa2+2+离子离子离子离子3 3)肌原蛋白与)肌原蛋白与)肌原蛋白与)肌原蛋白与CaCa2+2+离子结合,肌节缩短离子结合,肌节缩短离子结合,肌节缩短离子结合,肌节缩短4 4)CaCa2+2+泵活动,泵活动,泵活动,泵活动,CaCa2+2+泵入肌质网,肌肉舒张泵入肌质网,肌肉舒张泵入肌质网,肌肉舒张泵入肌质网,肌肉舒张第5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第5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四、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1.1.前负荷和后负荷前负荷和后负荷2.2.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3.3.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第6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