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 满分:满分:150150 分分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阅读题)和第(表达题)两部分。(表达题)两部分。满分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7070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溯源所谓“中秋” ,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
2、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所注引的唐太宗纪 。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 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 ,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 十七夜对月二诗。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
3、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 ,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 、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
4、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 2 -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 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
5、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选自 2014 年 9 月 4 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1. 下列各项对“中秋节”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
6、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B. “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C. “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D. 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2. 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作者考证典籍,解析了中秋的原意,指出了现如今很多关于中秋节形成时期的谬误。B. 第段,作者举例论证,证明中秋习俗在唐代就已在百姓中广泛流传。C. 第段,承上启下,引
7、出本文关于中秋溯源的第二个话题,即关于中秋和月亮的联系。D. 第段,综合分析了中秋节与月亮建立联系的原因,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3 -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与除夕、端午齐名的重要节日。B. 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C. 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D. 国语的记载、韦昭
8、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答案】1. C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曲解文意。对应的原文“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 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 ,可知也不是“唐太宗时期”所定。故选 C。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
9、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到答案。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D 项,无中生有。 “其中皇家祭祀典礼是外因,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是内因”于文无据。故选 D。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选项对应原为是“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 、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范围划分不当。故选 A。点睛:信息筛选有局部
10、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答题时,在文章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A 项,选项对应原为是“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 、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范围划分不当。- 4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
11、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 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 ,其辞甚工。拜秘书丞,历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从事中郎。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
12、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 ”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
13、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节选自梁书王规传 )4. 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B.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C.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D.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
14、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5 -B. “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 “丁”是“遭逢”的意思, “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C.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D. “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中庸 春秋 ,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 ,亡于秦末战火。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B. 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
15、五经的大义,长大后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 ,文辞十分精巧。C. 王规备受器重。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D. 王规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散骑常待、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答案】4. D 5. D 6. C 7. 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要为他哀伤流泪,称他为“孝童” 。王规的叔父王暕也十分器重王规。当时珍宗休假回家,
16、王规待他很疏远,珍宗返回京都,秘密启奏王规说他“不处理郡中政事” 。【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这句话的含义是“当时湘东王任京尹,和朝士集会宴饮,席间湘东王让王规行酒令。王规从容回答道:自从晋迁至江左以来,没有过这种做法 ” ,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湘东王” “京尹” “朝士” “规” “酒令” “江左” ,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断句,前三句话的主语是“湘东王” , “属”同“嘱” ,嘱托,让, “属”的对象是“规” ,即
17、王- 6 -规,故“属”与“规”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曰”是表对话的词语,一般后面要断开,故排除 A 项,选 D 项。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 项, “五经”不包括中庸 ,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中庸是四书之一, “四书”包括论语 、 孟子 大学中庸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 项, “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
18、段说的是“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 ,可见受到昭明太子礼遇应是担任中书黄门侍郎一职的时候。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
19、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C 项对应的内容,可以先依据选项中“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这几个人名快速找到对应的文字,然后再找到“受到昭明太子礼遇”的文字,最后看此时王规担任什么官职;也可以先找到“新安太守”这一官职,看此时王规是否同这几人受到昭明太子礼遇,即可明确错误所在。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每见”后面补充宾语“之” ;“涕” ,古今异义,
20、古义是“眼泪” ;“深” ,非常,十分;“器重” ,看重。第二句中, “假” ,休假;“还” ,回家;“遇” ,对待;“薄” ,疏远;“理” ,处理。参考译文: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王规八岁时,遭逢生母丧事,居丧期间至诚至孝,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得流泪,称他为孝童。王规的叔父王暕对他也十分器重,曾经说:“这孩子是我家的千里驹。 ”王规十二岁时, 五经大义便都大致通晓。长大成人- 7 -之后,更喜爱学习且有口才。王规被州里举为秀才,郡里选用他任主簿。.六年,高祖在文德殿设宴为广州刺史元景隆饯行,下诏命大臣们赋诗,规定都用五十韵作诗,王规提起笔立即就写完呈奏,诗句文辞又很优美。
21、高祖非常赞赏王规的才气,当天便下诏任命他为侍中。中大通二年,王规出京任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当年,晋安王被立为皇太子,王规接着就任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的家在吴,以前的太守都一心巴结他。当时珍宗休假回家,王规待他很疏远,珍宗返回京都,秘密启奏王规说他“不理郡中政事” 。于是王规不久便改任左民尚书,吴郡的官吏百姓一千多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先后三次 上表请奏,皇上不答应。不久王规以左民尚书的名义兼任右军将军,没有授任,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王规称病推辞,不肯任职,在宋熙寺筑室居住。大同二年,王规去世,死时四十五岁。王规收集后汉书各家不同说法,注续汉书二百卷,还有文集二十卷。
22、(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8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 ,景象开阔辽远。B. 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 “未报圣朝” ,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C. 尾联照
23、应题目“野望” ,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D.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E. 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9.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8. BD 9. 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 “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解析】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
24、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 “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与“抒发报国无门的悲叹”理解有误;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诗人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 , “未”贡微力,表现出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 ,是很感惭愧的。这主要是抒发功业未就的慨叹。D 项, “前两联写景”说法错误,颔联的上句“海内风尘诸弟隔”是叙事,下句“天涯涕泪一身遥”是抒情。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二次 段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