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打印版.doc
《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打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打印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二一 内容解读1.交代写信缘由。第一部分(第1段):文章开头,作者以冷静的口吻、客观的态度准备回答巴特勒急切想要了解的问题,即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显然,这里用“赞誉”表现出雨果对巴特勒这一意图的嘲讽,但又恰到好处地借用它来表达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赞美及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对英法联军罪行的愤恨之情。“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串全文,为这封信奠定了感情基调。2.热情赞美与强烈谴责。第二部分(第29段):热情地赞美了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这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
2、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描绘、赞扬,激发了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地谴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23段):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也属于全人类。首先,作者十分中肯地赞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接着,将这一“世界奇迹”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作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然后,作者又指出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的不同。巴特农神庙仅仅是“一件作品”,圆明园则
3、不同,它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西方艺术的典范巴特农神庙都无法与圆明园相比,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的奇迹是任何辉煌灿烂的艺术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之后,作者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思绪的闸门开启,他连续运用了几个祈使句,把读者带入规模巨大、神奇美妙的圆明园中,圆明园的恢宏气势、富丽堂皇顷刻跃然纸上。作者没有对圆明园中的任何一座建筑物加以具体描绘,而是用墨如泼地渲染圆明园的“规模巨大”,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这样描写,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这一“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由衷的赞美之情,也更能唤起人们对圆明园的遐想。最后,作者直接议论,指出“令人惊骇
4、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文章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誉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作者巧借巴特勒的“赞誉”一词,改变“赞誉”的对象,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赞美,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巧用“赞誉”一词,是对巴特勒看法的反对,也为下文直言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做铺垫。第二层(第49段):用“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引入。这一句独立成段,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作者站在捍卫人类
5、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地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者首先叙述了两个强盗劫掠、焚毁圆明园的事实,以强盗喻英、法帝国,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接着,作者直抒其言,慷慨议论:“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手法,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也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行文至此,作者愤怒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他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地指出:“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
6、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巴特勒急于知道的作者的观点书信的主旨,全部生动形象、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文章的这一层,也由“赞誉”一词统领,可见“赞誉”的实质就是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揭露和控诉。3.呼应开头,表达控诉。第三部分(第10段):文章最后一段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呼应开头,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此处的“赞誉”一词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彻底否定。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期待雨果对此次胜利给出赞誉。雨果在激愤之下,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活画出强盗
7、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二 技法总结1.铺陈手法的运用。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铺陈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是属于人类的,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后世观赏,但是,它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做铺垫。2.鲜明准确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
8、典范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进行劫掠、焚毁后的残破相比,突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3.辛辣的反语。反语是指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本文中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
9、达效果。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漂亮”本是褒义词,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也属于褒词贬用,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两句话极具讽刺效果,严厉地指责英法联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不以抢劫为耻,反以为荣的无耻嘴脸。三 主题概括本文是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雨果在信中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地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劫掠、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之情,表现了他不
10、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资料库1.作家作品。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2.文体知识。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笺文(信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内容包括寄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问候、对话、祝颂等。书信在写法上比较灵活,但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要求:一是必须合乎规范;二是必须言之有物,通情达理。3.作品背景。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
11、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诸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4.相关史事。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园中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升腾的浓烟弥漫北京
12、城上空,遮天蔽日,久久不散。字词库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珐琅(flng)脂粉(zh)惊骇(hi)箱箧(qi)劫掠(l)野蛮(mn)瞥见(pi)晨曦(x)朱鹭(l)2.根据拼音写字词。chudun(绸缎)lil(琉璃)zng(赃)物zh(制)裁眼花lio(缭)乱富丽堂hung(皇)3.解释下列词语。(1)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2)制裁:强制管束、处分违法乱纪的人。(3)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4)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5)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6)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7)丰功伟绩:伟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023 年初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英法联军 远征 中国 致巴特勒 上尉 教案 打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