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1.doc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1.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SY/T6174-1995)前言1 范围2 开发地质3 油藏物性4 渗流机理5 试井分析6 油气藏数值模拟7 油气藏开发工程8 提高采收率附录A(提示的附录) 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索引附录B(提示的附录) 英文名称字母顺序索引前言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要统一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使其科学化、规范化,便于油田开发工程方面的方案设计、技术报告和论文的编写以及技术交流,本标准是油气田开发专业通用基础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起草。本标准起草人 袁庆峰 罗昌燕
2、 孙长明 高树堂 田东辉 周显民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油气田开发工程专用术语。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也适用于石油工业的其他领域。2 开发地质 2.01 圈闭 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继续运移,并在其中储存起来形成油气聚集的场所。 2.02 闭合度 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举例。 2.03 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闭合区的面积。 2.04 圈闭容积 一个圈闭能聚集油气的容积。 2.05 含油组合 相邻的一组生油层、储油层、盖层的总称。 2.06 油藏 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无游离天然气的聚集石油的单一圈闭。 2.07 气藏 具有独立压
3、力系统和统一气水界面,且只聚集有天然气的单一圈闭。 2.08 油(气)藏 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且只聚集有石油和游离天然气的单一圈闭。 2.09 构造油(气)藏 因构造运动使底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油(气)藏。 2.10 背斜油(气)藏 由背斜圈闭形成的油(气)藏 2.11 断层遮挡油(气)藏 受断层遮挡形成的油(气)藏 2.12 凝析气藏 因压力、温度下降,部分气相烃类反转凝析成液态烃的量不小于150g/m3的气藏。 2.13 油田 同一个二级构造带内若干油藏的集合体。 2.14 气田 同一个二级构造带内若干气藏的集合体。 2.15 油(气)田 同一个二级构造带内若干油气藏的集合
4、体。 2.16 特大油田 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的油田。 2.17 大型油田 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10810108t的油田 2.18 中型油田 石油地质储量为0.11081108t的油田 2.19 小型油田 石油地质储量小于0.1108t的油田。 2.20 大型气田 天然气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的的气田。 2.21 中型气田 天然气地质储量为50108300108m3的气田。 2.22 小型气田 天然气地质储量小于50108m3的气田。 2.23 工业油(气)藏 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2.24 盐丘油(气)藏 由盐丘作用形成的油(气)藏。 2.25 地层
5、油(气)藏 因沉积连续性中断或储集层岩性变化形成的油(气)藏。 2.26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形成原因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藏。 2.27 潜山油(气)藏 古地貌残丘、古断块山等古地形突起因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储集体,地壳下沉后又为不渗透所覆盖形成的油(气)藏。 2.28 岩溶油(气)藏 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被不渗透岩层覆盖形成的油(气)藏。属于地层油(气)藏的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2.29 岩性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 2.30 生物礁块油(气)藏 生物礁被不渗透层覆盖形成的油(气)藏。 2.31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由水动力遮挡阻止油气继续运移而形成的
6、油(气)藏。 2.32 复合圈闭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圈闭而形成的油(气)藏。如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地层流体复合圈闭、流体构造复合圈闭及构造地层流体三元复合圈闭等油(气)藏。 2.33 块状油(气)藏 储集层厚度不小于10m、没有不渗透岩层间隔而呈整体块状,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的油(气)藏。 2.34 层状油(气)藏 储集层呈层状分布的油(气)藏。 2.35 裂缝性油(气)藏 以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的油(气)藏。 2.36 重质油油藏 油藏温度下原油的粘度为0.110Pas、密度为9431000kg/m3的油藏。 2.37 焦油砂油藏 油藏温度下原油的粘度超过10 Pas、密度高于
7、1000 kg/m3的油藏。 2.38 饱和油气藏 原始油藏压力、温度下石油已饱和了天然气的油藏。 2.39 未饱和油藏 原始油藏压力、温度下石油尚未饱和天然气的油藏。 2.40 原生油(气)藏 在主要生油期后,分散状态的油气发生区域性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起来所形成的油(气)藏。 2.41 此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受构造运动破坏,油气沿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面或沿不整合运移到新的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的新油(气)藏。 2.42 原生气顶 油气藏开发之前,在储层的压力和温度下,部分 游离气因重力分异升至圈闭顶部的储层中而形成的气顶。 2.43 次生气顶 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以下,从油
8、中释出的部分气体未能随油产出,因重力分异积聚在圈闭高处而形成的气顶。 2.44 油田水 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 2.45 油层水 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2.46 层间水 夹在油(气)层之间地层中的水。 2.47 束缚水 油气运移进储层后残留在储层孔隙中与油气共存、在油气开采过程中不能流动的地层水。 2.48 边水 油(气)藏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 4.49 底水 油(气)藏含油(气)外边界以内直接从底部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4.50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界所圈闭的面积,即含纯油区面积与油水过渡面积之和。 4.51 含油内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与油层底面交线在水
9、平面上的投影。 2.52 含气外边界 气藏中气水接触面与气层顶面或油气藏中气油接触面与油气层顶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2.53 含气内边界 气藏中气水接触面与气层底面交线或油气藏中气油接触面与油气层底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2.54 纯油区 油藏含油内边界以内或油气藏含气外边界以外的含油区。 2.55 油水过渡带 油藏含油内边界至含油外边界之间的地带。 2.56 油气过渡带 油气藏含气内边界至含气外边界之间的地带。 2.57 气水过渡带 气藏含气内边界至含气外边界之间的地带。 2.58 油水接触面 油藏中油与水之间的接触界面。油水界面并非使一个截然分开的面,而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油水过渡段
10、。为了确定油藏参数,人为地确定油水过渡段中某一深度为该油藏的油水接触面。 2.59 气水接触面 气藏中气与水之间的接触界面。2.60 油气接触面 油气藏中油与气之间的接触界面。2.61 油藏高度 油水接触面与油藏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62 气藏高度 气水接触面与气藏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63 油气藏高度 油藏高度与气顶高度之和为油气藏高度。2.64 油砂体 含油砂岩中被低渗透的岩石所分隔的一些相对独立的含油砂岩体。它是组成储油层的最小沉积单元,是控制地下油水运动的相对独立单元。2.65 单层 同一时间单元沉积的油砂体的统称。2.66 砂岩组 上、下以比较稳定的泥岩分隔的相互靠近的单层的
11、组合,在垂向上是一个小的岩性沉积旋回。2.67 油层组 包括几个砂岩组,是相似沉积环境下连续沉积的油层组合,其顶底有较厚的稳定隔层分隔。2.68 含油产状 指岩心沿轴线劈开后,在新鲜断面上含油部分所占面积大小(即含油面积百分数)以及岩心含油饱满程度。可分为五级,即:油迹含油面积小于5%;油斑含油面积5%40%;油浸含油面积41%75%;含油含油面积76%90%;油砂含油面积大于90%。2.69 有效厚度 油(气)层中具有产油(气)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气)井内具有可动油(气)的储集层厚度。2.70 夹层 储层间或有效厚度之间的不渗透或低渗透性岩层。可分为层间夹层和层内夹层。2.71 隔层
12、储层之间,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流体具有隔绝 能力的不渗透或低渗透性岩层。2.72 标准层 岩性和测井反映明显,分布广泛,易区别于上、下邻层的稳定沉积岩层。2.73 旋回 一套沉积地层在垂向上不同岩性的演变序列,反映了区域性构造变动或水进、水退等沉积过程的变化。2.74 正旋回 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细的旋回。2.75 反旋回 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粗的旋回。2.76 复合旋回 自下而上岩性逐渐由粗变细再变粗或由细变粗再变细的正、反旋回的连续组合。2.77 韵律 一个砂层内部垂向上不同粒级或渗透率的演变序列。2.78 正韵律 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或渗透率逐渐变低的 韵律。2.79 反韵律 自下而上粒度逐
13、渐变粗或渗透率逐渐变高的韵律。2.80 复合韵律 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粗再变细(或逐渐变细再变粗)或渗透率变高再变低(或逐渐变低在变高)的连续韵律。2.81 粒度分析 岩石中不同粗细颗粒含量的分析。2.82 粒度中值 粒度累计曲线上重复百分比为50%处所对应的粒径。2.83 沉积环境 是指沉积物沉积时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球化学条件等的总和。2.84 沉积相 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总和。2.85 沉积模式 根据现代沉积环境及古代沉积相的研究,对于古代沉积作用机理所区分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成因类型。2.86 沉积亚相 在一个沉积区内依据水动力条件和
14、沉积特征对沉积相所作的进一步划分。目前沉积相级别的划分一般是: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为一级相;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等为二级相;从二级相中进一步划分出的相区即为沉积亚相。如河流相可分为河道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等。2.87 沉积微相 是沉积亚相的进一步细分,即四级相。如河道亚相进一步细分为边滩沉积微相、心滩沉积微相、滞留沉积微相;堤岸亚相可分为天然堤沉积微相、决口扇沉积微相等。2.88 洪积相 洪积相是近物源区的一种沉积相。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和基底潜山山麓,岩性为粗碎屑物,分选及磨圆度极差,泥质胶结,无明显层理构造,不含生物化石,见少量植物残体,岩体平面多呈扇形,属暴雨洪积产物。2
15、.89 河流相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沉积相。沉积物主要由河道砂体和洪泛沉积物构成。其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冲刷面之上为含钙砾、泥砾及火成岩砾石的砂岩,具交错层理,向上碎屑粒径变细,演变为过渡性岩性,旋回顶部为泥岩。河道砂体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横剖面上岩性呈突变。河间为洪泛时的细粒沉积。属氧化环境,除少量植物根系、碳化树干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化石。2.90 分流平原亚相 河流在三角洲分流以后所形成的沉积相。是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砂及有机物质充填了部分蓄水体,后又被分流携带的泥砂所加积而形成的三角洲水上部分。分流平原位于泛滥平原与湖泊(海)的过渡地带。垂向岩性层序为沙泥岩及粉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一般呈正旋回
16、。2.91 三角洲前缘亚相 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形成的沉积相。沉积物以河口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水下河道砂为主。砂层中以粉、细砂为主,常见低角度交错层理、重力滑动变形层理、席状砂与河口坝一般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泥岩常为绿、灰及黑色、含少量植物化石及生物碎片。2.92 滨浅湖亚相 三角洲之间湖水深度在波及面以上的沿湖岸浅水形成的沉积相。沉积物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生物灰岩。是河流沉积、生物沉积及化学沉积经湖水再搬运堆积而成。常见水平层理、不规则层理、波状层理、压扁层理及团块、干裂、虫孔、虫迹等构造。化石丰富,为弱还原环境。2.93 较深深湖亚相 在湖浪波及面以下水体较深部位还原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相。
17、底栖生物无法生存,以浮游生物为主,化石保存完好,沉积物岩性为粘土岩、油页岩、泥灰岩。粘土岩具水平层理,常见自生的黄铁矿分散于粘土岩层面上,有机质含量高,是良好的生油岩。2.94 静水柱压力 静止水柱的重力所形成的压力。2.95 孔隙压力 地层孔隙中所承受的流体压力。2.96 覆岩压力 某一深度的地层所承受的上面覆盖的岩层压力。是该深度从地下到地表岩石颗粒的重力与孔隙中流体承受的压力的代数和。2.97 压力梯度 单体长度或深度上的压力变化值。2.98 地层异常压力 地层的压力梯度比正常的静水柱压力梯度偏低或偏高的压力。前者称异常低压,后者称异常高压。2.99 地层破裂压力 使地层破裂时所需施入的
18、压力。2.100 地层压力系数 某一深度的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的静水柱压力的比值。具有正常地层压力的油藏,其压力系数为0.71.2。在此范围外则称压力异常,大于1.2者为高压异常,小于0.7者为低压异常。2.101 预探井 根据初步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在有潜在油、气圈闭的地区,为证实有无油、气蕴藏而钻的井。2.102 评价井 对一个已证实有工业性发现的油(气)流圈闭,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的规模、生产能力(产能)及经济价值,最终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同义词:详探井2.103 探边井 是评价井的一种,为确定有可采价值油(气)藏的边界
19、而钻的井。2.104 资料井 为了取得编制油(气)田开发和调整方案所需资料而钻的取心井。2.105 生产井 在已知有开发价值的油(气)藏的边界内,按开发方案的布井格局钻成的用来生产油(气)的井。2.106 注入井 在开发过程中,为补充、维持及加强油(气)藏的驱替能量,专门用于注入驱油(气)介质的井。如注水井、注气井等。2.107 角井 正、反九点法面积注入井网中,井位在几何图形四个角点处的井。2.108 边井 正、反九点法面积注入井网中,井位在几何图形四个侧边中点处的井。2.109 中心井 面积注入井网中如按四点、五点、七点或九点法布井时,位于几何图形中心位置的井。它可以是注入井,也可以是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气田 开发 工程 常用 术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