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电子商务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摘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农电子商务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摘要).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报告是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合作的涉农电子商务系列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为涉农电子商务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次调查,采用电话随机抽样访问的方法。调查对象分为淘宝农村网店主(注册地址为农村地区)和非上网农民两部分。其中,淘宝网店主样本量为1000个,非上网农民样本量为500个。本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涉农电子商务的总量特征表明: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发展不平衡。(一)本次调查,在网商、电子商务交易额方面,第一次得到以下总量数据: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网商和网店总量都有可喜的发展和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农民网店总数含县为131万家,其中2011
2、年新增682792家。2011年淘宝全网农民网商(自然人)含县注册总数为171万人。从近3年来看,农民网商与网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网店与农民网商比率基本上在1:1.63左右。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村镇级)的淘宝网店数:306856个,农民网商估计大概约45万左右1。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村镇级)的淘宝网店数:380144个;计算得出农民网商约63万。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村镇级)的淘宝网店数:590260个;计算得出农民网商约97万。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村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网购总额加网销总额)为209
3、亿元。交易商品数量达到了1862万件。从年度分析,交易总额有持续上升趋势。近3年农民网销和网购金额总量都获得了巨大增加,且销售和采购差额在逐步扩大,销售和采购比率每年都保持在100%以上,且不断上升,说明农民利用电子商务销售额大于采购额,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推广,有利于农民增收。(二)本次调查,以淘宝C店数据为样本,在地域和行业调查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构性数据。1 以下农民网店、农民网商一般均指村镇级,不另说明。将此次涉农电子商务调查结果,与中国统计年鉴2010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基本情况和商品购销存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目前村镇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网购总额加网销总额),仅占实体交易总额(
4、采购总额加销售总额)的0.07%。说明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相比,还仅仅处于发展初期的较低水平上。1、涉农电子商务地域结构不平衡从网销情况看,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四省电子商务相对实体经济比重较大,在第二梯队中,湖南、江西、河北比重相对稍高。从网购情况看,福建、浙江、江苏三省农民网购与实体经济相比,占比较高。不同的省销售产品不同,江苏的肉干和花卉占近1/4,而浙江坚果和肉类则超过50%,福建则是茶叶单品种就达到了66.2%,而上海的工艺品、点心和巧克力等占到了40%多。农村电子商务交易结构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农村产业竞争优势。按省网商和网店数量分析显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山东,明显走在全国
5、前列,所占农民网商数量和农民网店数量超过半数,而西北等偏远地区则发展滞后。在交易商品数量方面,浙江、广东、江苏、北京、福建和上海数量上处于领先位置。各省电子商务信息分布不平衡,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福建、北京等地仍然占据信息条数的绝大部分,反映了电子商务地区潜力的差异。信息条数的差异与成交定单数和金额初步呈现了正相关态势。以2010年为例,浙江和江苏、上海三地所发布的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占了总量的近75%,尤其是浙江,占有近30%的信息份额。2、涉农电子商务产品结构不平衡本次调查还对涉农电子商务的产品结构,分农产品和非农产品,进行了调查,了解网购、网销两个方面的产品结构情况。在电子商务平台交
6、易金额品种靠前的农产品相对集中,如坚果炒货、茶叶、肉食、蜜饯糖果、点心及工艺品等排名都在前列。目前涉及电子商务品种分布比较分散,以当地农副特产为首要;另一个特点是,蔬菜瓜果类、肉蛋禽类都有相当比率,而这些由于在包装和运输上存在不便,在传统电子商务意义上来说属于不容易做成的产品种类,但事实上是,农民网商已经在此领域取得了突破。从年度交易品种变化上分析:基本种类不变,但茶叶得到快速提升。2009年坚果类交易最大,2010年虽然坚果交易金额大,但茶叶首次超过10%,2011年则超过坚果类。呈现特点是前8类农产品交易额占据总额的近80%,且仍然有集中趋势,说明更多农产品电子商务空间潜力仍巨大。从结构上
7、来看,电子商务占实体交易比重相对较大的地区,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苏。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大城市,由于城市交易比重过大,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虽大,但占比极低。这说明,在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农村电子商务一旦获得发展,有可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接近城市的地区更大。3、调查结果显示出农民电子商务行为特征。农民网上购物开始年份绝大部分都是在2005年2010年之间,越早做的人则平均购买频率和金额越高。网上采购行为中,80%多为男性。说明农村男性网民更容易接受网上采购。调查年龄分析:反映了近3/4的对象为2029岁之间的年轻人,说明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是年轻人,第二比率的是3039岁之间,这两个年龄
8、段的人数占了近95%的份额,反映了农村电子商务主体是青年人。农村电子商务主体从业人员的背景仍然是高中、大专背景,然后是初中毕业者,小学及以下,硕士及以上,所占比率只有2%左右,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呈现典型的“枣核形”特征:即中间段粗,而两头细少。从上网方式看,台式机上网还是占据一半以上份额,笔记本电脑则有1/4强,值得注意的是,手机上网占据了小1/4,达到了21%,将要接近笔记本电脑上网数量,这表明移动电子商务在涉农电子商务领域大有潜力,也说明涉农电子商务从业者需要考虑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从网络采购产品看,排名第一的和城市电子商务类似,仍然是服装鞋帽,然后是数码产品和日用百货类,充值类和家用电器交
9、易、游戏点卡等也是占比超过了5%。涉农产品和农资占比相当小,说明农民利用电子商务购买的主要还是非农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礼品、首饰、化妆品、图书等占比超过了2%,属于农村电子商务的下一个热点市场。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对农民电子商务影响巨大。近70%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由淘宝占据,然后是拍拍、京东商城;其中农村信息平台份额最少,说明在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以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类似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网上银行转帐其次,选择货到付款的也占有11%的比率,而传统的邮局、银行转帐少之又少。近70%的选择了普通快递送货上门,还有20%多的选择了EMS快递。农村
10、电子商务采购行为中,过半农民表示比较满意,34.3%的人表示一般,10.2%的人反映非常满意,真正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不到3%。分析农民从事网购的原因,方便、价格便宜和能找到线下找不到的商品、节省时间是网购的主要因素,其比率分别站到了36.65%、27.01%、15.47%和12.38%。这说明,农村电子商务解决的就是广大农民对大市场的信息的主动把握。当前,农村电子商务中的采购网站类信息来源3/4以上来源于亲戚朋友邻居介绍和网站本身的信息和广告宣传。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获得的来源占比很小,农村信息服务站来源更少,说明农村信息服务站没有起到农村电子商务信息传播和推广的主导作用。二、涉农电
11、子商务的定性特征表明,涉农电子商务对民生产生重要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对上网和不上网农民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判断:(一)农民在电子商务中自力更生解决民生问题1、农民工返乡带动了涉农电子商务。调查显示个体户、企业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主要推动力量,占总数58 .3%,说明从事网络销售的大部分还是本身有一定的“闯世界”的经历或背景,在农村属于见过世面的人,真正本来就是在家务农或无事可做的人转行做网络销售,并不多见,总共不到10%。这个现象同时说明网销有助于城里的农民工返回农村,并实现在家就业,减少城市压力,又解决农村空巢现象。2、涉农电子商务具有较强自发性,农民自下而上自我改变命运,成为突出特点。涉农电
12、子商务资金来源中,92.37%为家庭存款,说明涉农电子商务的启动资金的主要承担者是农民本身,社会和国家资金力量几乎没有起到作用,解决民生问题的潜力空间巨大。(二)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正在接受网上支付、现代物流等新的流通方式。目前,有近3成的没有上网者愿意并打算上网。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民闲散的生活方式。有近20%的人认为从事电子商务最大感受就是忙,没有时间了。(三)电子商务对创业和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平均每网店就业的网商数为1.63。几乎所有的省份,平均每店拥有网商数量超过1人,一般在2人以上。在就业方面,总体来看,不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带动就业效果更加明显。平均每网店带动3人以上就业的
13、地区有山西、贵州、云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西藏。调查中,有26.22%农民反映从事电子商务是为了尝试创业。涉农网销起步投资都非常小,90%在1万以内,非常适合农民创业,资金门槛不高。解决农民工就业尤其是在家就业,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有效而又门槛不高的途径之一。(四)电子商务对提高收入带来显著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带给来的人均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而未上网农民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无收入和15002000元之间。说明农村电子商务已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实际作用。(五)电子商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尊严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等情况下,全国31个省调查显示农民的尊严感或继续下滑。过半的受访
14、者认为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比其他人低一等。而我们的调查则显示,电子商务对提高农民的尊严感有直接的促进。在全国农民网商中,通过自学,从实践中摸索出网销方法的,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影响较大,并对有尊严或事业成就感的影响较大;参加有关培训学会网销,对有尊严或事业成就感的影响较大。从网商自己眼中看,做网销的最大价值和影响就是熟悉了网店的运营,占20.62%;18.24%的人认为提高了收入,15.32%认为多交了朋友;11.54%的认为实现了个人价值,还有6.5%的人认为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5.37%反映做网销有尊严和事业成就感。三、本次调查,反映出涉农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克服的关键瓶颈。1、基础设施瓶颈是
15、主要制约因素对农民反映上网不方便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主要是没有宽带,另反映没有电脑、费用高,说明制约农村上网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费用高。这与二元结构的国情有关,解决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民只要看到电子商务能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就会激发他们从事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而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的制约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努力。政府和全社会都有责任。2、物流配送是突出的商业瓶颈农民反映网购不方便的原因在物流配送上的,超过了85%。农民网商认为从事电子商务最大的因素是交通,占23.5%,解决不了物流交通,现实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无法完成,说明物流交通问题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对于物流不方便的原因
16、,30%多农民认为是需要自己提货造成的,而不象城市里那样送货上门。反映物流较多的地区是宁夏、云南、湖南、新疆、安徽、山西、甘肃、贵州、黑龙江、青海等,均超过了50%的占比。另一个制约因素是支付,而反映是网络购物技能的,则不到5%,这当然与调查对象已上网有关。3、管理能力不足制约水平提高目前涉农电子商务主要处于以家庭或个人为主的农村电子商务形态。农村网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存在不足。23.4%的卖家信用等级为零,还有11.8%为信用得分小于或等于3分,稍微好一点的是2星级、1星级和1钻以及5星级,分别占到14.2%、9.4%、6.5%和6%,另有2钻和4星级也占有5.5%和5%。说明涉农电子商务卖家
17、大部分信用得分不高,有待于提高。另外,被调查农村网店等级普遍不高,绝大部分没有到“钻”级,大部分在1、2、3星级。也说明农村电子商务信用等级和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4、改善学习条件,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至关重要第一,自学在农民跨过电子商务门槛中的作用,有待重视,建议电子商务网站多提供简明易懂的自助服务,帮助农民即用即学,可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比重。即使农民以自学为主,政府也有培训的责任,不应袖手旁观。第二,自学和培训不仅可以使农民获得经济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农民的自信和尊严,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因此政府应从提供公共产品角度,加以大力扶持。第三,农村社会资本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着比城市更大的作用,应有意识地在电子商务中多引入社会网络化服务(SNS)。调查中,农民网商有20.94%反映提高销售量困难,19.99%的人认为缺少开店知识,另有13.92%反映不会设计网店,11.7%反映组织货源难。建议国家、社会或平台实行大规模的农民电子商务免费技术培训活动,以促使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