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1、斯图亚特的价值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价值问题,虽然受到重商主义观念的束缚,观点摇摆不定,但是仍然可 以看出他对于古典价值理论的贡献。(1)提出了 “实际价值”的概念。(2)试图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在他那里这两者是以“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的形式出现的。(3)在实际上试图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触及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2、最低限度工资理论配第认为,工人的工资是由劳动者为了 “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 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洛克的利息理论把利息看做“货币的租金”,他还明确地把地租和利息的产生归结为
2、生产资料和直接生产 者相分离的结果,把利息看做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结果。3、洛克的哲学思想http: l l#2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 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 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 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 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
3、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 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5、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 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 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n。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 缴纳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 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确性,必然导致先验论。2.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方法的先进性
4、和局限性先进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的基石,但却 首先是关于商品价值的学说。局限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缺陷是肯定的,要发展也是肯定的。例如中国引进市 场经济后,马克思经济理论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3、货币数量论.com/wiki/%E8%B4%A7%E5%B8%81%E6%95%B0%E9%87%8F%E8%AE%BA货币数量论概述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 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货
5、币数量论内容主要内容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 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 反之则相反。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本世纪初,美 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现金交易论,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了现金余额说, 其门徒庇古提出剑桥方程式。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使 货币数量论的势头减弱。50年代起,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 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 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
6、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一一个重新表述( 1956) 货币稳定方案( 1959),价格理论( 1962)等。早期货币数量论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J.博丹。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南 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致使欧洲市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史称“价格革命”)。博 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 量。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B.da万萨蒂、G.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J.洛克、法国哲学 家C-L. de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D.休谟、经济学家D.李嘉图、哲学家J.S. 密尔等都阐述过类似见解。早期货币数量论注重对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之间
7、关系的质的概括。万 萨蒂认为,货币数量增加,货品价格自然上涨。蒙塔纳里则将交换的货品与流通的货 币相对比表明价格的变动,而且他认为有一般物价的变动与个别物价的变动之分。洛 克从货币的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发展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孟德斯鸠认为银币是商品的符号,商品也是银币的符号,它们之 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的价值关系,因而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其价值必然发生变动。 休谟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商品的价格 并不决定于一国所有的商品与货币的绝对数量,而是决定于上市的或行将上市的商品 数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量,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
8、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会同 比例提高。李嘉图是劳动价值论者,曾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其生产及运到市场上所必须的 劳动量。但是在他看来,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双重价格,即自然价格和市场价 格。自然价格是货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市场价格是货币供求不均衡时的价格。他继 承了洛克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而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条件下, 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供给。而且他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 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一旦货币投入流通都要用于购买,不论它是金属货币还是银行券, 因此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时,都要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密尔集早期货币数量论之大成,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机械。有
9、了它能够迅 速而便利地交换,没有它也不过使交换缓慢和不便而已。从这种观点出发,他认为货 币的价值既决定于货币的供求,也决定于市场商品量。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 货币需求即市场上的商品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市场上的 商品量;当市场上的商品量一定时,货币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此外,他还 认为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增加同比例上涨,若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两倍,物价亦必上涨 两倍。若货币量一定而商品减少,物价亦产生同样的结果。密尔特别强调货币流通速 度对货币价值的影响,指出:假定市场上的商品及此商品转卖的次数为已定的量,则 货币的价值便决定于其数量及其在一定期间内辗转使用的平均次
10、数。近代货币数量论近代西方货币数量论除了注重对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关系的质的 认定外,还注重对它们关系的量的分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I.费希尔、英国 A.马歇尔、A.C.庇古和J.M凯恩斯。在费希尔之前,美国天文学家S.纽科姆1886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曾把物价水平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表述为社会流通方程式VR二KP,式中V为货币流通 量,R为通货总量的流通速度,K为通过货币交易的商品量与劳务量,P为物价水平。 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E. W.凯默勒将纽科姆的方程式演变为:物价水平=货币数量x货币周转率商品数量x商品周折率费希尔1911年,费希尔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
11、因素及其与信贷、利 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 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MV = PT费希尔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M = Ml + M2V = VI + V2费希尔认为,在P、T、Ml、M2、VI、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 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 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 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
12、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 稳定的情况下,P不能不受M的影响。他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 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 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 机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短变动。在 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对地会大 于M的增加。利率的变动会滞后于物价变动,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 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而实际利率 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
13、,从而影响物价水平。马歇尔与庇古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 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 的实物价值。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 持的实物价值,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 例。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 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希尔货币数 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 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M=kP
14、y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最 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提 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 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 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 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 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 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
15、反方向、同 比例变动。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 格;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 入货币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 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 赞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论,但认为以小麦数量去表示货币的价值并不能 反映物价水平。他认为一定数额的购买力应当以某几种标准消费品所构成的一定量来 测定。凯恩斯把这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量称为消费单位。假定人们手中用以换取消 费单位的一定数量的现金为K,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为n,则消费单位的价格为p。对 此,凯恩斯在
16、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 “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n = pK若K不变,则p与n同升同降。但购买消费品的不都是现金,还有银行存款,而 且银行为了保证顾客提取存款必须保有一定的准备金。假定K和K为公众所要求的 现金消费单位和银行存款消费单位,P为一个消费单位的价格,r为银行现金准备和 存款的比例,n为现金总量,则上述方程式应改为:n = p(K+rK)凯恩斯认为,K和K的量一部分取决于社会财富,另一部分取决 于人们的习惯,其数额都是变动不定的,K和K在繁荣时期有减少的倾向,在萧条时 期有增加的倾向,而r 一般是稳定的,n则能够由政府调控,若政府对n从而对r、K、 K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就不难影响p。凯
17、恩斯与费希尔一样,都主张通过金融手段去影响物价,从而缓解或者消除资本 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凯恩斯的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有相似之处,即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都是 以一定的“实物量”(马歇尔、庇古以小麦数量为单位,凯恩斯以几种标准消费品的 一定数量为单位)计量的,只不过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相对数,而凯恩斯方 程式中的K是一个绝对数。以一定的“实物量”计量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是要表 明:实物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对货币数量的需求,而货币数量的供求对比、决定货币的交 换价值,即购买力,从而决定物价水平。可见,凯恩斯方程式实际上保持了货币数量 论的基本观点。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
18、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 价格水平的理论,而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M.弗里德曼。 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一一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 1 dP后来他又将它扩展为:这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中M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 P表示平均物价水平,M/P表示真实货币需求,即单个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够 买到的实物;y表示得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总的真实收入;w表示非人力形式的财富在总 财富中所占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e 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1/P) (dP/dt)表示预期物价变动率,即真实资产
19、的名义 报酬率;u表示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货币效用的因素,如个人偏好等。货币需求函数的经济意义是: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决定于三类因素:财富持有者的财富总量或总收入,即y和w;各种形式的财富的价格与收益,即rm、rb re (1/P) (dP/dt);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o弗里德曼认为,若将M、y、w分别视为人均持有货币量、人均真实收入、人均财 产收入,则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可应用于整个社会。弗里德曼提出这样的货币需求函数式是要表明: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具有极为稳定的关系;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与货币供给完全无关,还需 要建立一个货币供给函数,才能完善货币分析。
20、在弗里德曼看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因而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 给。从货币供给的变动去研究对物价的影响是货币数量论的特点。不仅如此,货币供 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但货币量的增长对名义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有一个时 间间隔,因为名义收入是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价格和产量。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先影 响产量后影响价格。这一点又区别于早期的货币数量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假定充分 就业,即假定产量不变。4、古典经济学流派介绍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 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
21、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 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 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 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 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 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 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
22、源配置办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 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 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 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古典经济学简介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4木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 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
23、)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 年)为奠基。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 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 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李嘉图 革命”。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 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
24、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 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 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 事相比个人更重要。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 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 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 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章:扩展知识 经济 学说 第二 教学 资源 扩展 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