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口1分析和总结.docx
《第一章 开口1分析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开口1分析和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开口第一节概述开口运动:按织构组织要求将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引纬通道(梭口)的过程。一、开口机构的作用1、形成梭口2、控制综框或综丝的升降规律二、开口机构的工艺要求1、梭口要求适当高度和清晰度2、开口顺序正确,综框运动平稳3 .品种适应性好.与引纬、打纬配合正确三、开口机构分类.凸轮及连杆开口机构1 .多臂开口机构.提花开口机构第二节梭口三、拉伸变形的计算(经直线)假设:(1)织口和绞杆位置固定不变(2)经位置线为经直线梭口满开时经丝长度BCD (/)=/+/11 =BCi=J/2+/z2 = I + ()2 = I 1+1()2 -1(-)4 +卜/(1+勺V 1 1寸 /1218
2、/12/2(hl)111注:(b麦克劳林公式()()()f 0) JG)(O)f Xf X = / 0 + /(JX +12 +Xn2! n前部梭口经丝绝对伸长:X =1 -I =/(1+ )-1 =?_111121212/1同理,后部梭口经丝绝对伸长:x =-梭口满开时经丝的绝对伸长:2 h23门 n入=九 + 九=_ + = _ I +_ I如:H (上下层经丝开口高度相同)2 jr 2/Th =,张力本及口2则:h2c nZ = 8 l + I 、12 7(一)梭口形状1 .以经位置线为界上层梭口: BC DC下层梭口: BCDC 22 .以综框为界前部梭口: BCC 1 2后部梭口:
3、DCC 1 2(二)梭口大小.梭口高度H梭口满开时,上下层经纱最大垂直距离.梭口长度L织口至绞杆(经停架)中导棒的水平距离L=L +LL前部梭口长度121L后部梭口长度 2I=L/LI梭口前后对称度1 2I一般小于13.梭口角梭口满开时,上下两层经丝间的夹角前梭口角。后梭口角B二、经纱位置线织机综平时(综框平齐),经纱自织口、综眼、绞杆至后梁的连线(BCDE)。说明:1. ABC、CDE分别为一条直线。2 .如经位置为直线,则称之为经直线。3 .通过改变后梁位置高低来调节经位置线。FLASH三、拉伸变形人的计算梭口满开时经丝长度BCD=L+L112=BCrA2+/t2假设经位置为经直线,则(上
4、下层经纱伸长相等)A A上 下A , =A 二力2 1 工 1 , 二 ”2 11)上 下 n(t+t) 8 (/ + / )说明:(1)如谏的直缭上方(2)如后梁在经直线下方 四、影响拉伸变形的因素1 .梭口高度A 0cH2(F0c入 8H2)说明:满足纬顺利通过梭口的前提下,梭口高度以小为宜2 .梭口长度织机上,一般人不变,%可调X 二 H 2 1 1 二 H 2 I H 2厂+厂)歹0+广)百+, o Zo/ I ol随/ N,即/与人/3.后梁高低(1)后梁位于经直线:A二人等张力梭口上 下(2)后梁位于经直线上方:A A 不等张力梭口小 上下A 不等张力梭口5 上下F )上 下五、梭
5、口高度1 .梭口高度的确定原则引纬器的种类及尺寸 (有梭无梭)2 .梭口挤压度Pp=h -h梭子前臂处梭口高度hs, ox1OO%“:口, 口+ 一0拄梭子刖臂身度hS六、梭口清晰度梭口清晰度指前部梭口的清晰程序。(一)清晰梭口H前部梭口上下层经丝各位于同一平面内,前梭口角a相 等。1. 形成条件H : H : H H =:1 23n I 23nH各片综框的梭口高度C各片综框到织口的距离2. 特点引纬空间大(1) 开口时,经丝间张力差异较大(前后=注:织机高速时,引纬速度越快,越需要提高清晰度(二)半清晰梭口H梭口前部下层经丝位于同一平面内,上层经丝不在同一平 面.形成条件上升的综框位于同一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开口1分析和总结 开口 分析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