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4管理学原理讲义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054管理学原理讲义第二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描述管理及管理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了解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熟悉管理理论的前沿动态及当代管理活动的特点。第一节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19世纪末管理理论产生之前,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管理实践产生了影 响的一系列思想,它散见于政治、军事、社会、文学等各种著作中。这些思想为后来管理理 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时间先后,我们把它分 为两大阶段,即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萌
2、芽时期的管理思想。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来自大自然中动物、恶劣气候和饥饿的侵袭,创立了氏族 组织,共同劳动和生活。在氏族组织中,人们有着一定的分工,被推选出来的首领负责安排 活动,协调人们的分工劳动,这构成了原始的管理活动,它奠定了人类管理的最基本形态。 氏族内部的分工、协作、指挥、分配等管理实践活动一直延续到以后的各种组织中,并随着 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古代管理实践的发展,突出反映在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方面。在原始社会,最初是处理 部落事务、组织狩猎、进行生产、指挥战争、分配劳动成果和战利品等,管理方式主要是简 单低级的民
3、主管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人类管理实践得到进 一步发展。总体来讲,古代管理实践偏重于宏观行政组织管理,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 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且对早期的管理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二)早期的管理思想在人类早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孕育出了诸多的管理思想,出现了众多 的管理思想家,他们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管理主张。我们可以从中外两个角度对这些 思想进行概述。1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反映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尧典、孙子兵法、周礼、管子、 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在这些文献中,包含了国家管理、市场管 理、经营理论、用人之道、领导艺
4、术等各种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蕴含了丰富深邃的战略管理思想。孙子兵 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应变策略以及三十六计 的具体谋略,已成为当今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法家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与儒家正好相反。与儒家思想在人性问题上截然相反的主张是法 家理论。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是荀子、 韩非子。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人与人的 关系纯粹是利害关系,人是好利自私的动物。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在经营和财政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就是春秋末期的政治 家兼巨商范蠡。范蠡提出了
5、很多经营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启示。如“务 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物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七)权变理论学派权变理论是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交织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时代 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所谓权变,就是随机应变,即根据不同的情况 和条件,灵活地区别对待某种事物。西方管理学者中也有人将它称作“管理情景论”。权变理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两个方面:(1)关于组织结构的观点。权变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的组织结构应 按照环境特点来设计,并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2)关于领导方式的观点。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
6、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普遍 不适用的“不好的”领导方式,一切依据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小组的行为特点、领导者的职 位权力及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而定。除了上述两方面外,权变理论还提出了关于人的激励和管理的权变观点,即所谓的“超 Y理论”。权变理论学派出现后,受到了西方一些管理学者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较高的评 价。一些管理学者认为,它比其他管理理论有更光明的前景,有广泛的适用性,是解决企业 环境变化不定情况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使管理理论走出“丛林”之路。(A)经理角色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籍的美国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他的代表 作是1973年出版的经理工作的性质。经理角色学派得以
7、此名,是因为它是以经理所担 任的角色为中心来分析和研究经理工作性质的,提出了有关经理工作的性质、经理人员担任 的角色和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理论。(九)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学学派”,它基本上由运筹学家组成。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管理科学就开始萌芽。战后受到企业管理者和管理学者的重视,发 展较为迅速。管理科学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伯法、莫尔斯 和金希尔等人。他们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 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并通过电子计算机使它们应用于 企业
8、管理。所以,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就是形成以运筹学和计算机应用为主体的管理定量方法。第五节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一、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它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 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 是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革命带给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尤 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西方长时期的经济衰退。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 必胜的原则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要想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思
9、考问题。由此,战略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业务流程再造20世纪80年代,由于许多企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企业的业 务流程越来越复杂。复杂的业务流程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必须以 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的视角来重新设计组织的结构,以实现企业对外界市场环境的快速反 应,提高企业竞争力。再造理论对管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彻底地改变了两百年来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 想能够提高效率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即一套完整的、贯彻始终的、共 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个专门化的“任务”。(三)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
10、人类社会正处在从 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期,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 接依赖于资本、资源、硬件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 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型 组织理论应运而生了。二、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依据这一规律,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方面。(一)人本管理趋势。人本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 高素质的人才。人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人成为管理的中心,管理的中心必然从物
11、 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管理理论研究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 研究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差不多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假设 的基础上。许多管理理论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对人的本性认识不同。20世纪之初泰勒的科 学管理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的,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是基于“社会人” 这一假设的,至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马斯洛的人性管理,80年代以来 出现的文化管理,同样强调了实现自我的人性观。(二)跨文化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主体 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12、三)参与管理趋势所谓参与式管理,就是包括职工在内的集体决策、集体责任、集体思考,重视创造力的 开发和重视人及其所构成的集体的才智。2 .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它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建立 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化、艺术、哲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等方面对 人类做出了辉煌贡献。古希腊人则在发展民主政治及处理繁杂事务时所必需的管理技能方面有所专长。希腊人 提出为市政府成立“波立斯”制,即自由交换意见、公开研讨的政策,还提出用音乐控制大 批量生产的管理观念。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在其共和国一书中提出专业化和分工原理。另一著名学者苏 格拉底深刻而
13、生动地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和管理者的互换性原理。二、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17231790)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年他发 表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著作在论述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同时, 也提出了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包括:(1)提出了 “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主要 依靠提高效率来完成,而效率的提高依靠分工,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 去多得多的工作。所以,只有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出了 “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 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
14、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形 成总的社会利益。个人追求利益的动机和行为有利于发展生产、调动积极性,会自然而然地 达到社会的共同利益。斯密“经济人”的观点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查尔斯巴贝奇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是1832年出版的论 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他在开创与发展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管理研究方面有过突出贡献。作为一名技术发明家,他接触了制造业的管理问题,并以极大的兴趣进行研究,提出了 自己的观点。一是深化了劳动分工原理,认为分工除提高效率外,还可节省工资支出。二是提出了 “边际熟练原则”,即对劳动强度
15、进行界定,将其作为付酬的依据,同时还 对比工人的效益与企业的成功按比例付给工人奖金。三是提出了“管理的机械原则”,即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工人工作量、原材料及利用情况, 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些都是巴贝奇对管理思想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为以后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依据。(三)罗伯特欧文: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名企业管理改革家,被人们誉为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欧文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有什么样的 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他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企业中,并对此进行了管理实验。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
16、管理实践在微观方面一一企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发展。 18世纪下半叶起始于英国后在欧美各国接踵而来的“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发展了 专业化协作。这种变化迫切需要管理跟上来。但是,在工业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仍是停滞在工场手工业 时代的经验式传统管理上,它是以作坊所有者为中心,凭个人经验和单纯依靠计件工资刺激 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而进行的,这种管理状况已不能适应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所代表的大工业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求进行科学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开始萌芽。另外,由于管理落后,生产率不高,存在着大量人财物浪费的现象。二、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一般认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三个理论学派
17、构成,即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 行政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学者泰勒1911 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泰勒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的主题思想就是抛弃了根据经验和习惯或主观想象与假设来管理的做法,用 “科学”的观点分析工作,制定各种标准操作方法和制度,并用此方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 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制度又被称为泰勒制,其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经济大 饼”做大,使追求利益的劳资双方所占份额同时增加,避免一方多得而另一方少得。为此, 泰勒特别强调劳资双方要来一场“心理革命”,把目光从争夺盈余转向提高盈余,通
18、过共同 协作来提高生产率,泰勒认为这场“心理革命”构成科学管理的实质。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第一,工作定额原理。第二,标准化原理。第三,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这里所谓“第一流工人”是指适合 于所干工作而又有进取心的工人,而不是什么“超人”。第四,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以有科学依据的定额为标准,采用差别计件制,以刺激工 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又称为刺激性付酬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 同工资率的付酬制度。第五,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提出把计划职能同执行(实施操作)职能分开,管理人员 也要专业化分工。第六,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
19、来组织管理, 还必须应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 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或重要事项)的决定权。(-)一般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另一派别是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有人也称之为经营组织理论。其特 点是从企业管理的整体出发,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等问题,探求管理 组织结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合理化等。亨利法约尔(18411925)出生于法国,他长期担任一家煤矿大企业的总经理,使他 得以从最高层次探索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问题。所以,人们称他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从“办 公桌的总经理”开始的,这也是他与泰勒研究管理视角不同的主要原因。法约
20、尔的理论被称 为“一般管理理论”,他被尊称为“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916年出 版的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中,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 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它的内涵比管理更为广泛,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企业的经营活 动可以概括为六大类: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2)商业活动一一购买、销售、交换;3)财务活动一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4)安全活动一一设备和人员的安全;5)会计活动一一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制作,成本核算、统计;6)管理活动一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六种活动需要六种
21、不同的能力。这六种能力企业中的各个层次都应具备,只是侧重点 不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是随着层次的提高而增强的。2 .管理的五要素法约尔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并 对这五大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他认为,计划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组织是 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双重结构;指挥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 的活动和力量;控制是注意一切是否按照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3 .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法约尔提出了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1)劳动分工。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的目的是用同样的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因为工人总
22、是做同一部件,领导人经常处理同一事务,就可以达到熟练程度,有自信心,从 而提高效率。(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认为,如果要一个人对某项工作的结果负责,就应当赋予确 保工作成功的应有的权力,因为权责是互相对应的。(3)纪律。纪律的实质就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严明的纪律是企业顺利经营的 保障。(4)统一指挥。统一指挥强调一个下属只能听命于一个领导者。违背这个原则,就会 使权力和纪律受到严重的破坏。(5)统一领导。这一条与统一指挥不同,统一领导是指一个集团为了同样目的而进行 的各种活动,要由一位领导根据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法约尔认为,整
23、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一个组织 谋求实现总目标比实现个人目标更为重要。协调这两方面利益的关键是领导层要有坚定性和 做出良好榜样。协调要尽可能公正,并经常进行监督(7)人员的报酬要公正。法约尔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指出人员的报酬是其服务的 价格,所以,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尽量使雇主与雇员满意。(8)集中与分散。合理的集中与分散可以使组织各部分运动起来,尽可能发挥所有才 能,集中分散的程度应当视企业的规模、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而定。(9)等级链。法约尔认为,对于保证统一指挥,那种从最高权威者到最低管理者的等 级系列是必要的,但在紧急情况下,平级之间跨越权力而进行的横向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
24、。 为此,法约尔设计了一种把等级制度与横向信息沟通结合起来的“跳板”,即“法约尔跳板”, 亦称“法约尔桥”。(10)秩序。秩序即人和物必须各尽所能。理想的秩序是指有地方安置每件东西,而每 件东西都放在了该放的地方;有职位安排每个人,而每个人都安排在了应该安排的职位上。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11)公平。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即“做事公平有理智, 有经验,有善良的性格”。雇员们受到公平的对待后,会以忠诚和献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的 任务。(12)人员稳定。法约尔认为,成功的企业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职工队伍,因此,高层管 理者应采取措施,鼓励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长期为公
25、司服务。(13)首创精神。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其领导要富有首创精神,其全体人员都需要具有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职工的融洽、团结可以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力量。为此,要保持与维护 集体中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三)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又一个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1864 -1920) o韦伯出生于德国,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有广泛的兴趣,他在管理 思想方面的贡献是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 此被人们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理想的行政集权制”又被译为“官僚集权模式”,它是通过职位或职务来实现 管理职能的一套管
26、理体系。在这套体系中,韦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即理想的组织形 态、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L理想的组织形态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基础,组织才会始终 朝着目标前进并实现目标。韦伯在其管理理论中指出,世上有三种权力,与之对应的有三种 组织形态。(1)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超凡权力即个别“超凡人物”具有超自然、超人的权力, 所谓的救世主、先知、政治领袖就属于这类人物。建立在这种权力基础上的组织一旦出现超 凡人物死亡,组织往往就会走向分裂或死亡。可见,这种“神秘化组织”的基础是不稳固的。(2)传统权力一一传统组织。传统权力即是按照传统或继承沿袭而拥有的权力
27、,领导 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其管理也就相对比较单纯,由此,其运行效率在三种组织形态中也 是最差的。(3)法定权力一一法律化组织。法定权力即领导者是按技术资格或其他既定的标准挑 选出来,其权力是组织赋予的。建立在该种权力基础上的组织是一个按规则或程序来行使正 式职能的持续性组织,组织中的决定、规则都以制度形式规定与记载。其优点是能有效地实 现组织目标,组织形态是建立在法理、理性基础上的最有效率的形态。这是韦伯所极力推崇 的理想的组织形态。2 .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韦伯对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提出 了如下十条准则:(1)组织中的官员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官方职责方面从属于
28、上级 的权力;(2)官员们按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3)每一职务均有明确的职权范围;(4) 职务通过自由契约关系来承担;(5)官员以技术资格从候选人中挑选出来;(6)官员们有 固定的薪金报酬,并享有养老金;(7)这一职务是任职者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工作;(8) 职务已形成一种职业,有较完善的法理化升迁制度;(9)官员没有组织财产的所有权,并 且不能滥用职权;(10)官员在司职时,受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与监督。3 .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在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中,韦伯把理想组织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如图:韦伯的理想行政集权制理论总结了大型组织中的实践经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 种稳定、严密、
29、高效、合乎理性的管理体系理论,同时,也为管理理论的创新做出了贡献。三、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综合古典管理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可看出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因为这一时期制约企业管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效率的 低下,所以管理理论主要解决的就是效率问题。泰勒等人从事的一系列科学研究,都是以提 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的。(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无论是泰勒、法约尔,还是其他管理学者,都 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泰勒进行了 著名的“搬运铁块试验”、“金属切削试验”等。(3)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泰勒认为生产
30、效率的提高主要 取决于工人个人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所以,泰勒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试验和研究,都是以 个人为对象的,这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泰勒等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出一 套科学管理的方法,如劳动定额、操作规程、作业标准化、奖励工资、职能分工等,主张把 科学管理的方法纳入企业规章制度,要求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并对执行的好与 坏给予一定的赏罚。第三节行为科学的兴起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必然泰勒等人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完成了使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的转变,在提高劳动生 产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 有
31、制决定了劳资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因此,泰勒以“劳资合作互利”为基础的科 学管理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资本家运用科学管理,加重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怠 工、罢工现象大量涌现。另外,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方式的普遍推广,使得古典理论的重要支柱一一时间动作研究的效益下降,无潜力可挖。由 于操作大为简化,使得劳动单调乏味,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以致工人的工作兴趣下降, 因此,许多企业家和管理学者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提倡金钱刺激的管理手段,已不能 有效地管理工人。另外,人们通过实践古典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管理职能专业化,也逐渐意识到管理
32、是必须 “通过别人来做工作”,因此,如何了解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等 问题,日益成为管理实践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的发 展,为管理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准备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二、梅奥的“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 为测定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了长达9年(19241932年)的一系列的实 验,这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这些试验包括:(1) 19241927年的照明试验。该试验从变换车间的照明开始,计划研究工作条件与 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2) 19271
33、932年的继电器装配室试验。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影响效果的因素,研究人 员决定从工人中选择一小部分职工来研究他们的行为。(3) 19281931年的访问职工试验。在上述试验基础上,梅奥等人又进行了为期两年 的大规模访谈调查,涉及的对象约2万人次。最初他们采用直接提问式的调查,也就是列表 调查员工对公司、监督、保险计划以及工资等的态度,结果发现员工对此不感兴趣,答非所 问。后来,他们改变了提问方式,允许职工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话题,结果却得到大量有关 职工态度的第一手资料。(4) 19311932年的布线观察室试验。研究人员选择了接线板小组做试验,以研究职 工在工作中的群体行为,即了解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4、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根据霍桑试验,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等著作,书中对人的看 法以及对待人群关系方面,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霍桑实验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的结论:第一,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 的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构成的动力,对劳动生 产率有极大的影响。第二,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士气”,而这又是由个人家 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古典管理理论则认为“士气”只是受工作 方法和工作条件所影响的。第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
35、的感情、规范和倾向,非正 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在感情与理智之间,人们的思想会更多地受感情支配。企业正式组织 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对生产率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仅注意正式组织 的作用是不够的。第四,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 间保持平衡,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在 霍桑试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开辟了管理学发展的新领域,奠定了以后行为科学 发展的基础。三、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继霍桑实验后,西方从事人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大量涌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一 次跨学科的科学讨论会正式提出“行
36、为科学”的名称后,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并快速发展,其 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 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因此,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 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其具有代表 性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利兰的“成 就需要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二)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 员工的人性。人性假设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而对人性的不同解释与人的需
37、要相关。 人性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一一成熟” 理论及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的超Y理论等。(三)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领导方式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动机激励 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 领导方式理论包括众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 统一理论”、列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格第和沙特尔等人的“双因素模式”、布莱 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四)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前面三个方面是以个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但是管理者面对的是组织、群体,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38、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 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个体行为的研究,还要重视对群体 行为的研究。因此,群体行为构成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其理论主要有卢因的 “团体力学理论”、莱维特和利克特等人的“意见沟通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 和勃朗的“群体冲 突理论”等。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现代管理理论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在 管理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管理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一般认为,这一学派的基
39、本理 论起源于古典管理时期的亨利法约尔,他早在1916年提出了管理的五种要素,即五种职 能,这五项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哈罗德 也茨。管理过程学派的特点是:以管理的职能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 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是分不开的,管理的过程就是管 理的各种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以这一认识为出发点,管理过程学派试图通过对管理过程或 管理职能的研究,把管理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加以理性概括,从而形成一种一般性的 管理理论。(二)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是当代西方较早出现的一个管理理论学派,其创始 人及最重要的代表人
40、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他在代表作经理人员的 职能中阐述了他的观点,大体包括:(1)协作系统的性质。巴纳德认为,个人在体力和生理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他们需要进 行协作和在集体内工作,这种协作行为导致协作系统的建立。而组织本身也是一种协作系统,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2)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巴纳德认为任何协作系统都包含三种普遍的要素:1)协作的意愿。这是所有组织不可缺少的、第一项的普遍要素。巴纳德认为,协作意 愿就是组织成员参加协作后的贡献与报酬比较的净效果。效果越大,则协作意愿也越大;反 之就小,有时甚至会导致成员退出这一组织。所以,就一个组织来
41、说,为了加强成员的协作 意愿,可向其提供金钱、威望、权力等各种刺激,同时,还需要通过说服来影响其主观态度, 培养协作精神。2)共同目标。这是协作系统的第二个普遍要素,也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它的意思 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必须是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否则,个人不 知道他为组织提供什么样的努力或得到什么样的满足,协作意愿也就很难引导出来。3)信息联系。信息联系是沟通上述两个基本要素的基础。有了信息联系,才能使组织 成员对共同目标有所了解,从而产生协作意愿并合理行动。(3)效力与效率。巴纳德认为,人们的协作是为了做那些他们单独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如果协作途径是成 功的,达到了组织的
42、目标,这个协作系统就是有效力的。效率则是指系统内成员个人目标的 满足程度。如果一个系统是无效率的,它就不可能是有效力的,因而不能继续存在。这是组 织理论的一条普遍原则,且至今仍为许多人所信奉。(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 条件,并会形成一些有利和不利影响。(5)经理人员的职能。1)建立和维护一个信息联系系统2)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3)制定和规定组织目标(三)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赫伯特 A 西蒙和詹姆士 马奇。决策理论学派主要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决策方案中选择一种 “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其主要思想包
43、括:(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2)提出了决策的标准。西蒙认为,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准则进行决策,在大多数 情况下,只能取得“满意的”或“足够好的”决策结果。为此,西蒙用“令人满意的准则” 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原则”。(3)明确了决策的程序。西蒙认为决策包括四个主要阶段:1)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即搜集情报;2)拟定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从各个备择方案中进行抉择;4)对已进 行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是相互交织的,在循环中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4)决策的技术。西蒙第一次提出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概念,并对两类决 策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
44、术作了总结和比较。(四)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美国的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主要观点包括:(1)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它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 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企业本身的需要。(2)企业内部包括各种子系统(要素它们是目标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工作子系统、 结构子系统、人际社会子系统以及外界因素子系统。(3)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认识企业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使管理的各个职能围绕企业系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五)社会一技术系统学派。创立这一学派的是美国学者特里司特及其在美国维斯托克 研究所中
45、的同事。该理论是从研究美国煤矿由手工采煤到机械采煤的技术变化所引起的问题 着手,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不 能只看社会系统,而把与社会系统相适应的技术系统排除在外。只有既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 又满足技术系统的需要的组织才是最好的组织。因为技术系统(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把社会系统 与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的相互协调。社 会一技术系统学派填补了管理的一项空白,对管理实践有着重要贡献。(六)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简称经验学派,是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 为目标,是通过研究一个组织或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来分析管理的。它的特点是:从企业管 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一大批组织或管理人员的成功和失败的实例,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 把这些成功、失败实例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和总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然后把这 些经验和理论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者,用来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动。该学派认为不 存在管理原则的普遍性,而只侧重于管理者亲身实践经验的总结。经验学派的贡献在于提出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观点,因而往往能提出有 价值的实际建议,但其中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偏重经验而难免有局限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