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试卷语 文命题:黄瑛 审题:周亚安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 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 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
2、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 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 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 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 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
3、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 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 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 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 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 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土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 清有争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
4、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 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理,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缗节、权诈智巧,是 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 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 “和合” “保合” “中和” “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 “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
5、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辩”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 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 距离;(2)在听说捏赫留朵夫要跟自己结婚之后,对他的称呼变成“你,表明她内心对聂赫留朵 夫有怨恨,不愿意原谅他;而且对自己尊严的捍卫是坚决而不容置疑的。9. (1)从选文来看,玛丝洛娃认识到自己与聂赫留朵夫地位悬殊,并且无法原谅他曾经抛弃自 己,因此断然拒绝他的求婚;(2)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为了赎罪,所以愤然拒绝; (3)从后文来看,玛丝洛娃最后拒绝
6、聂赫留朵夫求婚是她作出的自我牺牲,因为怕给他带来不 幸。10. A (A.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赵季良认为应该联合(董璋)共同抵抗唐军。“以为”在此句 中不是古今异义词,可以解释为“认为”,和现代汉语意思一致。)11. C (句意:过了一段时间,朝廷调赵季良担任果州团练使。孟知祥得到诏书,藏了起来,上 表挽留赵季良,没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论辩请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顺从了他。“匿 之,省略了主语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明宗不得已,主谓结 构,“明宗”为主语,前面断开,不得已”为谓语,后面断开,排除A。)12. D ( D.“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
7、事错误,原文为“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 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任命赵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的是蜀高祖孟知祥。) 13. (1)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疗疾病。【“譬之如, 就像、如同;”攻,治疗;“所自起”,产生的根源、发生的原因门(2)前线快马飞奔送信给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对赵季良说:“北方的军队正慢慢靠 近,(我们)该怎么办?”【驰报,骑着快马前来送信(或报告),快马飞奔送信(或报告);“故, 故意;“渐进”,慢慢靠近。】14. (1)劝谏晋王不要强征赋税,以赢得民心。(2)劝说孟知祥联合荒璋,共同拒唐。(3)提出 先取遂间后守
8、剑门,以防内患的策略。(4)高祖驾崩后,主张速立新君,然后发丧。(答对三点 满分)参考译文:文本一圣人就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必定会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乱。不知道 混乱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乱。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 是能治疗疾病。不知道疾病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疗疾病。治理混乱怎么会与治病不一样呢?必 定要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乱:不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泥乱。 文本二赵季良,字德彰,是济阴(今菊泽定陶)人。最初在后唐庄宗时做官,担任魏州司录。魏州 的赋税多有拖欠,庄宗当时是晋王,(到魏州)探望督促。赵季良说:“您正谋划攻打
9、夺取土地 却不能爱护百姓,一旦百姓(和你)不一心,恐怕黄河以北的土地将不再属于您了。”庄宗很是 软佩敬重他。赵季良多次升官担任盐铁判官、太仆卿。唐明宗天成元年,发布诏命任命孟知祥担任侍中。朝廷就任命赵季良做三川制置使,督促蜀 地把拖欠的犒军费用送回京师,并且让他办理两川地区赋税征收事务。这时候孟知祥镇守西川, 很不遵从诏令。(孟知祥)恰好与赵季良有交情,于是留下赵季良不让他返回朝廷,趁机请求他 担任西川节度副使。事情无论大小,大多让他参与决策。过了一段时间,朝廷调赵季良担任果州 团练使。孟知祥得到诏书,藏了起来,上表挽留赵季良,没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论辩 请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顺从了
10、他。从此,赵季良竭尽全力辅佐孟知祥,表达出自己的诚意。赵季良通达聪慧,在谋略方面很擅长。董璋当时派人(向孟知祥)请求联姻主动攀附,可是 孟知祥对董璋怀恨在心,没有答应他。赵季良认为应该联合(董璋)共同抵抗唐军。长兴年间, 进奏官说唐主打算发兵征讨两川地区。赵季良请求凭借东川先夺取遂问,这之后合并兵力把守剑 门,那么唐军即使到来,我们也不会有内顾之忧了。不久,唐将石敬理因为遂间已被攻占,就烧 了营房返同。前线快马飞奔送信给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对赵季良说:“北方的军队 正慢慢靠近,(我们)该怎么办? ”赵季良握举行礼说:“他们过不了绵州一定逃跑。”孟知祥 大笑,拿出书信让他看。从此很佩服
11、他的智慧。这一年,唐明宗就颁布诏书,让赵否良担任武泰军节度使。(后来)孟知祥称帝,这就是后 蜀高祖。他任用赵季良担任司空,兼任门下侍郎平章事。不久高祖病重,召见赵季良和李仁军、 赵廷稳、王处回等人一同接受临终遗命。高祖驾崩后,封锁消息没有发丧。王处回在夜里拜访赵 季良,哭泣不止。赵季良严肃地说:“现在势力强大的节度使掌握着兵权,正等待时局变化,按 道理应该马上拥立继位的国君,怎么可以只是相对哭泣呢! ”于是赵季良与王处回拥立后主然后 (为高祖)发丧。(赵季良)因为拥护推戴国君的功劳被加封司徒,进身为太保。广政九年去世, 谥号文前。15. B B.“刚刚”两人各有所爱理解有误。“君早爱我初贪是一
12、种互文手法,意思是,竹林和桐 树是我和君都喜爱的事物。16. 借桐竹能吸引凤凰栖食,赞美张燕公有为人敬仰的人格魅力。桐竹有风凰所不能匹敌 的其他品质,赞美张燕公有其他高尚的品德。表达了劝勉、惺惺相惜之情。17.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易错字:胜、史、喻、义、庶、壹、修。)18. B画波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1)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提出再确立。(2)成分赘余。并开始使用与“确立语意重复,应删除“并开始使用。19. D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风雨交
13、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语境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时 局动荡。所以此处要选“风雨如晦,比喻黑暗的社会现状。第二处,峥株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 月。蹉随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语境是说“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 年”在这个不平凡的岁月,“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故第二处填“峥蛛岁 月”。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语境是讲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敢于打破成规陋习,不因循守旧,直接针对当时“墨守成规的世风。第 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语
14、境是说这些勇敢的新文化主将创作了大量使世人震惊的作品,故填“惊世骇俗)20.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诗歌”,喻体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或将 诗歌比作“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的 艺术价值。21. D (文中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 表示讽刺否定:D.表示引用。)22. 很大程度上更是人祸;说明台风的破坏力很大;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相对原始。23.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图画类材料作文题。对图画中“德与得两个字的理解,需要结合甲骨文旁边的字形介绍。在“德的解释中,可以抓 住“
15、直字这一构成中的“大道直行,按正道办事和心字这一构成中的心胸坦荡这两部分去理 解。这两部分内容对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德行做出了解释和规范。一个人只有在心灵上心胸坦 荡,在行动上坚持正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在“得”的解释中,可以结合“珍贵的东西” 和“获得、取得这两部分去理解,德”意味着得到、获取,那么,用什么方法去获取,获取什么 东西(珍贵的东西),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理清了材料中德与得的内涵后,还要结合写作主题“德与得”,在写作中思考两者的关系。德 是根本,有德才会得,无德不会得。有德了,在正确的行为上才有所得;而若我们非法所得,就 会失德。德大,得就大;德少,得就少;德没了,
16、想得也得不到。写作时,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经 典事例作为论据,对比“有德之得与无德之得”有怎样的不同,最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此外, 还应该结合自身,重点论述我们青少年应该具备怎样的德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走怎 样的正道)去取得,我们最终又应该获得什么才有意义。立意:1 .德为得之先。2 .用有德之道取得,人生才有意义。3 .心中有德行,所失亦为所得。例文:德与得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 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 都是无可非议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
17、获。这表明,有劳就会有“得。但如 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那么,“得之越多,他人和社会 的损失就越多,这种“得是缺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会得逞一时、风光一阵,但终 究不会长久。这种人也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审判和惩处,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和唾弃。无论不 择手段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还是弄虚作假损公肥私、坑害他人的卑鄙之徒,都属于 缺“德”之”得者,都不会有好的下场。这种人看似“得”了,实际上却失去了灵魂、品格和尊严。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利他、利社会、利国家,那么,“得之越多,他人与社会随之受益 就越多,
18、这种“得是有德之得”。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一时很苦很累甚至“得不偿失,但终 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肯定。像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像焦裕禄、孔繁森等领导干部, 像雷锋、郭明义等普通劳动者,都属于有德”之“得者。他们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却收获 了大大的“得,即为人民所称颂、为社会所推崇。由此看来,“德与得”不仅只是音同,而且有着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有“德”方有善得”。 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并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持以“德换得”, 不仅会得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且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褒扬,从而成为一个大写的 人。这种“得,无疑更踏实、更可贵、更
19、长久。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 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努力做到以德求得、以德换“得。就让我们以德求得吧!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 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 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国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 教之真精神,新儒家
20、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 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 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信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 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 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 “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 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
21、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 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 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 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 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22、。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 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 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
23、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4 .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5 .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忖刻到了。他不断责 备自己,上次见而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 在桌子一边,技赫留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 宜春市 丰城市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10 期中考试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