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010 荆轲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
2、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 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2在
3、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 , “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曩者(nng) 焠之(cu) 忤视(w)变徵(zh) 瞋目(chn
4、) 卒起(c)提荆轲(d) 八创(chung) 揕之(zhn)樊於期(w) 夏无且(j) 惛然(hn)不肖(xio) 驽下(n) 骐骥(q)(j)箕踞(j)(j) 自刭(jn) 泾渭(j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2)右手揕其匈(“匈”同“胸”)(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通“诀” ,告别)(4)而秦舞阳奉地图柙(“柙”通“匣” ,匣子)(5)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 ,露)(6)乃引匕首以擿秦(“擿”同“掷” ,抛,抛掷)(7)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 ,威慑,震慑)(8)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购”通“媾” ,和好)(9
5、)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通“餍” ,满足)(10)跪而蔽席(“蔽”同“撆” ,拂拭)(11)田光俛而笑曰(“俛”同“俯” ,低头)(12)北蕃蛮夷之鄙人(“蕃”通“藩”)(13)心惛然(“惛”同“昏”)(14)不能须臾(“能”通“耐” ,支持,经受得住)3(15)太子送至门,戒曰(“戒”通“诫” ,告诫)(16)切齿腐心(“腐”通“拊” ,拍,捶)(17)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同“预” ,预先)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奉Error!(2)兵Error!(3)顾Error!(4)造Error!(5)假Error!(6)诚Error!(7)私Error!
6、(8)固Error!(9)解Error!(10)擅Error!(11)度Error!(12)乃Error!(13)虽Error!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瞪眼逼视(2)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名词活用为动词)做人质(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4)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5)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安排住处(6)皆白衣冠送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上白色的衣帽(7)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待(8)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作状语)每天(9)稍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10)北
7、有甘泉谷口与固(名词作状语)在北面(11)南有泾渭之沃(名词作状语)在南面(12)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名词作状语)在右边,在左边(13)偻行见荆卿(名词作状语)弯着腰,驼着背(14)太子再释而跪,膝行流涕(名词作状语)用双膝(15)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作状语)在国内(16)太子日造门下(名词作状语)每天4(17)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作状语)向北方(18)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盒子(19)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20)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21)太子丹迟之(意动用法)认为拖延了时间(22)群臣怪之(意动用法)感到非常奇怪(23)太子丹患
8、之(意动用法)担心这件事(24)太子丹受而舍之(使动用法)使住下来(25)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流眼泪。今义:流鼻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5)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6)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古义:行走。今义:举止行动。(7)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有品德修养、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龄大的人。(8)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
9、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失去信心,失去希望。5(9)愿太子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的借口。今义: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情者。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动句)译文: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2)父母宗祖皆被戮没(被动句)译文: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和没入官府为奴婢。(3)燕小弱,数困于兵(被动句)译文: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4)荆轲者,卫人也(判断句)译文:荆轲是卫国人。(5)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6)何太子之遣?(主谓倒装)译文:怎么你能这么派遣?(7)太子及
10、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8)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译文:它北面有坚固险要的甘泉、谷口地势,南面有肥沃的泾河、渭水流域,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9)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定语后置句)译文:殿上的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10)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状语后置)译文: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11)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状语后置)译文: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12)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译文: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1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11、省略句)译文: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和(他)一道出发。(14)负剑,遂拔以击荆轲(省略句)译文:(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用(它)攻击荆轲。第 7 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文脉梳理荆轲Error!反衬文本精析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
12、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 “报将军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3)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 ,仍然一往无前, “终已不顾” ,行刺不成,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2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勾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他表现的好像有些怯懦,这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
13、塑造?为什么?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又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_【答案】 (1)不会。不但无损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荆轲沉稳隐忍、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2)这两位名士愿意与他结交,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这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在结构上起到了铺垫作用。7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这一场面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_【答案】 (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
14、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这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4荆轲为刺秦做了很多准备,但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对于荆轲行刺秦王的行为又当怎样认识?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 (1)目的不明确,行动犹豫迟疑。燕太子丹派荆轲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者间徘徊。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行动,动用一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在行
15、动的目的上就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导致荆轲刺杀行动上的迟疑,而给荆轲带了灾难性的后果。准备不充分,太子急于求成。虽然荆轲已经精心策划,并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差一个有力的助手没来到。但是太子丹却早已是迫不及待,一再催促,对此怒火中烧的荆轲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带领外强中干、年幼胆小的秦舞阳前往刺秦,为失败埋下了隐患。武艺不高强,荆轲孤立无援。从文章中荆轲刺杀秦王的动作描写来看,荆轲的武艺不够高强,剑术太过一般这从前文的情节“盖聂论剑”中就可管窥一斑;而著名剑客鲁勾践听到荆轲刺秦失败后,不无惋惜感叹地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可惜他不好好地
16、研究刺剑的技术啊)正因如此,他才没有抓住时机,不能快速解决战斗,没能杀掉秦王,反过来也只落了个被杀的下场了。(2)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8也是作者的局限
17、。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做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5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_【答案】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 ,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级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 ,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 “顷之,未发” ,太子丹因而“迟之” ,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 “朝见”秦王时,秦舞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
18、之” ,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 ,矛盾冲突达到兵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舞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 ,秦廷上下疑窦冰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
19、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本文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决” ,二是“廷刺秦王” 。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 , “终已不顾” 。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 ,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 ,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
20、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9荆轲善爱读书、击剑,凭借着治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和他的一支迁移到野王。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先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如果去(看一看),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
21、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把他震慑住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着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喜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好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
22、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能够为自己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崤山以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及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坚固险要的甘泉、谷口,南面有土地肥沃的泾河、渭水流域,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
23、岭为屏障,左边有殽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冒犯秦王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有什么办法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五 单元 英雄 悲歌 10 荆轲学案鲁人版 选修 史记 选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