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精选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2.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
3、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二、教学目标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
4、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教法与学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
5、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1.动手操作。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2反馈交流。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初步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6、(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1、交流测量结果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平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
7、。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第四个环节(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1、第82页的试一试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练习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
8、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
9、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
10、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2、内容分析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
11、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三、教法、学法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
12、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2、学法点拨(
13、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4、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二、说教法、学法: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2、放大棋盘学生观察结构。(明确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3
15、、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4、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1919。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2、全班组织交流。3、师生评议。(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重点评议笔算。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三、实践应用1、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完成计
16、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4题。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
17、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2、过程与方法(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说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18、,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四、说教学策略1、说学情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3、教具准备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五、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
19、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二)活动二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三)活动三(转盘游戏)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四)活动四(装糖游戏。)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
20、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年月日”之“24时计时法”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
21、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把握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与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换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
22、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教具准备:钟表、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学法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画线段图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轻松掌握24时记时法,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灵活计算有关时间的题目。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
23、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从生活导入1、新闻联
24、播的播出时间,进一步丰富感知。师:这段节目大家熟悉吗?新闻联播什么时间播出?2、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电视节目预报时间19:00,让学生说说这是怎么回事?3、讲解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看钟表演示教具。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学生回答是12时,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提问:这是时针走几圈,是几小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24时计时法?学生练习拨表盘。让学生回答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老师讲解这种
25、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从情境中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因为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用电视上的节目时间创设情境,一方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二、比一比: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
26、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三、互换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四、强化“零时”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他们就是夜里12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对时间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教学信息化,激发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从教育
27、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且爱好新奇。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静为动,用活动的钟面,将24时的形成这个难点突破。激发学生发言乐趣。课堂中,课件的使用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特别是那个一昼夜钟面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五、巩固知识:通过层层深入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种计时方法,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1、说课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
28、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3、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
29、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理解
30、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二、说教法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说学法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31、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2)认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生1: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3、
32、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生:每人一个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
33、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2)把()平均分成()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7、揭题
34、: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8、练习:(判断题)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1、(拿出1/2和1/32的两
35、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板书:1/2>1/32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板书:1/2>1/8>1/32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B、拓展练习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6、一、说教材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教学用具:二、说学情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
37、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四、说教学程序一段:学什么1、复习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1)学生用竖式计算(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二段:我来学: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
38、价格: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3、出示学习提示:(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4)时间为10分钟左右。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三段:我来用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
39、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3、列竖式计算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 童话故事选3.4元。(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5、根据实际提
40、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一件上衣:27.9 元 一条裙子:54.6元 一条裤子:38.7元四段:我来思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板书: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
41、题的意识。(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四)说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练习题二、说教法和学法动手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动手实践,独立探索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四)归纳小结,拓展新知四、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单排列3种点心2种饮料32=6(种)饮料的种数点心的种数=搭配的种数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6页 共36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