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7章:扩展知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7章:扩展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7章:扩展知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1、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 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 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 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2、李嘉图等价定理%E5%9B%BE%E7%AD%89%E4%BB%B7%E5%AE%9A%E7%90%
2、86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十七章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商品税中表述了如 下思想: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采用征税还是发行公债的影响是等价的。这是“李嘉 图等价”思想的来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以公 债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 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财政支出无论是通过目前征 税还是通过发行公债筹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 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根据这个定理,政府发行公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 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仍然未得到实际经济运行的论证。3、资本积累的方法和国
3、家增加财富的手段(1)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法:增加收入或减少消费;增加资本积累是增加资本主义财富的必备条件(2 )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a.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一一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 值;b.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一一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 商品的价值。李嘉图比较推崇第二种方式。增加国家财富的两种方式被李嘉图视为资本主义 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4、李嘉图比较优势9A%84%E6%AF%94%E8%BE%83%E4%BC%98%E5%8A%BF%E7%90%86%E8%AE%BA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
4、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 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不是确定的量,也不是具有特定内含的社会经济概念,从而也就说不上在劳动和资本的交换 中存在不等价交换了。按照这种理解,利润也只是一种比例,是生产成本以上的超过额同总 资本的比例,利润量则同总资本而不是劳动成比倒。这些观点同李嘉图将利润归结为商品价 值减去工资后的余额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同样,既然工资和利润都是一种比倒,它们又各 有来源和各自的变动法则,没有统一的基础,那么,它们就是互不相干的,说
5、不上相互对立。 这是其价值相对论的引申。马尔萨斯也利用了李嘉图价值论的矛盾来反对李嘉图,但与贝利的手法有所不同。马尔 萨斯正确地指出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否则就没有利润存在的余地 了,而利润是资本家提供商品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怎样说明利润的存在与价值规律的统一。 如果工资真像李嘉图所说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即劳动的全部成果,那就不能在李嘉图劳动 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利润了。包含在李嘉图体系中的这个矛盾和困难,李嘉图本人并没有觉 察到,马尔萨斯却看到了,并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工资确如李嘉图所说是劳动 的价值;利润也不可缺少;惟一需要否定的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原理。他强调说
6、,正因为工 资和利润都不可缺少,所以商品的价值就应由工资和利润量来决定。这个量构成了资本家的 生产费用,又是从同劳动的交换中得来的,因而他宣称,他的价值论就是生产费用论,或如 亚当斯密所说的交换劳动论或购买劳动论。显然他是从劳动资本交换的不平等出发,否定 劳动价值论,这实际上是用价值的增值去说明价值本身的决定。再次,关于一般商品价值决定和利润来源问题。前已指出,李嘉图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 论,另一方面又看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两者难于统一。托伦斯比李嘉图更明确地表述 和强调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相背离的现象:“只要两笔资本相等,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是相等, 不管它们所推动的,或者说它们的产品所需要的直
7、接劳动量如何不同。如果两笔资本不等, 它们的产品的价值就不等,虽然花费在它们的产品上的劳动量完全相同。”李嘉图宣称这些 现象不过是例外;托伦斯则指出,这表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只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初期,资 本积累出现以后,价值便决定于生产费用即资本的支出。由此出发,托伦斯还把利润归结为 价值即生产费用以上的超过额,即归结为流通领域的产物。马尔萨斯在利用李嘉图的发现来反对李嘉图的价值原理方面显得更加巧妙和尖刻。他指 出:“李嘉图明确地承认了资本回收快幔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倒不同的影响。但在他 那书的最后一版中(第三版),他却大大低估了这种影响。”马尔萨斯还指出:“李嘉图先生 自己也承认他的规则有
8、相当多的倒外;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些他所谓的倒外情况,即使 用的固定资本量不同,耐久程度不同,使用的流动资本周转时间不同,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倒外情况如此之多,以致规则可以看作倒外,而倒外可以看作规则。”这个批判显然是 切中要害的。马尔萨斯自己的价值论是生产费用论,其中包括工资加利润。贝利从价值与价 格背离的现象出发,也得出结论说,价值决定于托伦斯所说的生产费用即资本量。李嘉图追随者的诡辩面对论敌的攻击,李嘉图的忠实追随者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力图加以反驳, 然而他们的反驳仅仅是字面上的,而且充满了诡辩,结果直接导致了李嘉图学说的庸俗化和 学派的解体。麦克库洛赫是最早站出来反驳论敌的
9、人,但李嘉图对他的辩护性论点不以为然。 1821年穆勒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纲要,是李嘉图学派解体的重要标志。李嘉图对穆勒的 解释仍不满意,并力求探索出解决矛盾的新途径,但终于没有成功。在李嘉图去世后,麦克库洛赫于182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则彻底败坏了李嘉图学说体系的基础,宣告了 李嘉图学派的终结。李嘉图学说究竟是怎样被他的追随者庸俗化的呢?首先,关于商品价值的决定法则。穆勒和麦克库洛赫都宣称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然而 他们对这种劳动的解释却远离李嘉图的原意。穆勒认为价值通常决定于供给与需求,但最终 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由什么构成?劳动和资本。穆勒说,所谓劳动是指直接的劳动, 所谓资本是指蓄积
10、的劳动,即蓄积在原料、工具、厂房等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在他看来直接 劳动和蓄积劳动都是劳动,都能刨造价值,因此价值是由这两者舍起来决定的。这实际上是 承认决定价值不仅是劳动,而且还有资本,不过他把资本称作另一种劳动罢了。麦克库洛赫在论述价值论时首先区分了实际价值和相对价值,认为实际价值取决于生产 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而相对价值则取决于“商品换得的劳动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量”。他又说, 通常情况下即供求相等时,交换来的劳动等于耗费的劳动,但是,“事实上”前者总要比后 者多,这个差额构成利润,而且非得有利渭不可,否则生产的动力就消失了。这种解释同李 嘉图反驳的交换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并无二致。其次,关于价值
11、规律同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穆勒认为这里不存在矛盾,因为劳动 与瓷本的交换不过是普通的商品交换。穆勒的论证如下:价值由直接劳动(劳动)和蓄积劳动 (资本)共同刨造,因此工人和资本家是商品的共同所有者,各自也只应占有其中的一部分。 资本家支付工资,就是用货币交换工人将要在生产中创造的并应归工人所有的那一部分价 值。正因为资本家预付了工资,所以后来生产的全部成果应归资本家。可见,劳动与资本交 换是等价的。这种观点根本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原理,也不承认劳动与资本交换的 结果是不等价的交换,穆勒的说法完全取消了劳动与资本交换中以少量劳动与多量劳动交换 的事实,取消了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照这样说来
12、,工资该如何决定呢?按照穆勒的理论,本应这样回答:劳动的价值(工资) 决定于劳动。他承认这样说是荒谬的。于是他另寻出路,用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和劳动力市场 上的竞争来说明,这表明他抛弃了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工资的思路。后来的反对论 者贝利也是用比例关系来说明工资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贝利认为工资是工人所得与生活资 料之比,而穆勒认为是人口与资本之比,他们实际上都不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决定的。关于利 润,穆勒认为利润也可叫作工资,不过不是直接劳动的而是间接劳动即蓄积劳动的工资,是 资本的贡献,这显然是他的价值论的运用。总之,穆勒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曲解李嘉图价值 论的定义,否认劳动与资本交换的不平等性
13、。与穆勒不同,麦克库洛赫承认这种不平等,但他认为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理由是: 价值就是由交换来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来的劳动通常就是要比耗费的劳动多,所以,资本 在同劳动的交换中得到更多的劳动量(利润)并没有破坏价值规律。这种解释完全曲解了李嘉 图劳动价值论的命题,默认了利润来自交换和购买的让渡利润的观点,否认了利润的剥削性 质。再次,关于价值规律同等量劳动得到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仍然试图 予以解释,结果弄得更是一团糟。为什/公有些商品(例如窖藏葡萄酒)的劳动时间没有增加 而价值增加了呢?穆勒说这是因为酒在窖藏期间,人手的劳动虽然停止了,但当初生产新酒 时耗费的蓄积在其中的劳
14、动还在继续劳动,所以陈酒比新酒贵。他似乎也感到这种说明难以 理解,于是进一步解释说,一部机器的价值不是一下子消耗完的,而是逐渐消耗,这就说明 当初生产机器时所耗费并蓄积在其中的劳动还在劳动。这其实是价值的转移,不是价值的创 造,根本不能说明已经离开劳动过程的商品,在生产或流通期间停留更长的时间之后价格便 会提高的原因。穆勒的解释表明他完全抛弃了李嘉图的价值论。麦克库洛赫的解释比穆勒走得更远。陈酒之所以比新酒贵,麦克库洛赫认为是由于酒在 窖藏期间,机器设备以及自然力对酒发生了一种我们所期望的作用,而。任何一种旨在引起 某种合乎愿望的结果的作用或操作就是劳动,不管它是由人、由动物、由机器,还是由自
15、然 力完成的。这就是麦克库洛赫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概念在他手里完全被糟踏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至此被彻底地败坏了。劳动在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的手里完全失去了 应有的意义,成了资本或自然力的代名词,用这样的劳动概念解释价值,其实就是用劳动与 资本一起解释价值,而用劳动和资本一起解释价值也就是用生产成本解释价值。必然结局和后果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和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主要后果和必然结局是生产成本价值论 的兴起。这种理论在萨伊(J.B. Say, 17671832)的生产三要素论中已见端倪,中阅经过 马尔萨斯(T.R.Malthus,17661834)等人的加工有了一定进展,到了约翰穆勒(J.S.MiH,
16、18061873)手上更趋完备。按照这种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成本,即 各项生产支出的总和,其中包括生产资本支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和企业家收人等。这种 理论还指出,商品价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它的水平和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但这还不是李嘉图学援解体的全部后果,在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完全转向生产成本论 的同时,还开始了从客观价值论向主观价值论的转变。前者出现在李嘉图追随者手上,后者 则是李嘉图学说的修正论者或反对论者所为。不过后者还是很初步的,只是到了 19世纪70 年代初期发生了所谓“边际革命”,主观价值论才正式登上理论舞台。这里主要说明一下向 生产成本论的转变
17、过程。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价值论和以敢用 为基础的价值论。他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人们所给予物品的 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 他还说:。它们的价值基于它们所能创造的产品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本身则起源于那个产品 的效用,或它所可能提供的满足。”萨伊正确地把土地、劳动和资本看作生产的三个要素。他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 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困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 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根
18、据这种理解,萨伊肯定了土地和资本同劳动一样,都有生产性。萨伊这种说法的历史 贡献在于在经济学史上率先肯定了资本的生产作用,将以往人们(如威廉配第)的认识即劳 动和土地两要素论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对产业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新概括。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层次:一般意义的价值,是指获得商品就必须支付的代价,即生产 努力或三要素的努力;市场价值,是指供给和需求所影响和决定的价值,那要受许多因素制 约;价值,以物品的效用为基础,而效用则来自生产费用,此效用具有主观的意义。萨伊的 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结合,这也是同斯密的生产要素论部 分的吻合,而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则分道扬键了。约翰斯图
19、亚特穆勒对生产成本价值论所作的完整表述,是这种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 论成为主流经济学标准价值论的最重要标志。约翰穆勒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最著名的哲 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他的政治经 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年初版,作者生前又重版六次)莫定了他作为古 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穆勒的价值理论是在论述交换理论时才提出来的,此前他已经论述了生产理论和分配理 论。他认为价值问题是交换领域的问题,同生产无关:生产的条件和法则不以是否存在交换 为转移;价值只与分配问题相关,而且也只是就分配的动力是竞争而不是习惯而言,才与价 值有关。然而对于交
20、换社会来说,“价值问题却是根本问题。在这样构成的社会内,几乎一 切有关经济利害关系的思考都包含某种价值理论幸运的是,在价值法则中已没有什幺要留 给现在的著作家或任何未来的著述家去澄清;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满的,需要克服的惟 一困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篇第六章对他的价值原理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个总结 可以教看作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在其追随者著作中演变的最终形态,它意味着劳动价值论的 终结和生产成本论的确定,从此以后,在西方正统经济学中不再有劳动价值论了,取而代之 的是被视为其变形的生产成本论。鉴于穆勒的对价值论的表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特将这段文字中的基本点引述如下:
21、“1,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一件物品的价值,是指它能换取的某一其他物品或一般物品 的数量2, 一件物品的暂时价值或市场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然而,需求随价值而变化, 价值低廉时对物品的需求,一般大于价值高时的需求;价值总是自行调整到是需求与供给相 等的程度。3,各种物品除它们的暂时价值外,还有永久价值,也可以称为自然价值,市场 价值在经历各种变动以后,总是趋于恢复到自然价值;各种摆动相互抵消,其结果,平均地 说,各种商品围绕它们的自然价值进行交换。4,某些物品以稀缺价值作为它们的自然价值; 但是,大多数物品是以它们的生产费用的比率或它们的所谓费用价值,自然地互相交换7, 凡供给可以依靠劳动和资本
22、无限增加的商品,都是按生产成本最大的那部分必要供给并把它 们运至市场所必需的费用,与其他物品交换的。自然价值就是费用价值,因而,一件物品的 费用价值,是指其成本最大的部分的费用价值。8,生产费用由若干要素构成,其中有一些 是经久不变的、普遍的,另外一些是偶然的。生产费用的普遍要素是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 偶然的要素是赋税和由某些生产要素的稀缺价值引起的额外费用。9,地租不是产生它的生 产费用中的一个要素,除非它来自或代表稀缺价值,而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实际存在的,不如 说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如果在农业上能够提供地租的土地被用于某一别的目的,则其本来 可以提供的地租便是它所产商品的生产费用的一个要素。
23、10,如果撇开一些偶然的要素,则 容许无限增加的各种物品,都按照为生产它们而必需支付的比较工资额和支付那些工资的资 本家所应获得的比较利润额,自然地,持久地相互交换13,如果两种物品是由等量劳动制 造的,而对这样的劳动以同一比率付酬,又如劳动者的工资的垫付期间也相同,用途的性质 也无须利润率长期存在差别;则不论工资和利润的高低,也不论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平均 地说,这两种物品就可以相互交换。14,如果两种物品之一,平均地说,其所具有的价值大 于另一物品,则其原因当为:其生产或者需要较大的劳动量,或者需要长期以较高的比率付 酬的某种劳动;或者维持这种劳动的资本或资本的一部分的垫付期间较长;最后,
24、或者其生产伴有必需长期以较高利润率加以偿付的某种情况。15,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所 必需的劳动量;其他要素的作用较小,虽然它们当中没有一个是无关紧要的。16,利润愈低, 生产费用中一些次要的要素愈不重要,而各种商品与同它们的生产所必需的劳动的数量和质 量成比例的价值背离也愈小。17,但是,利润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许多机器或耐用机 器制造的各种物品的费用价值,而提高手工制作的这种物品的费用价值;利润的每一提高则 都导致相反的结果。”两点教训第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原始未开化社会。 即原始社会末期最初出现的交换。这个条件说明他们的价值论有一定的适用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7章:扩展知识 经济 学说 第二 教学 资源 扩展 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