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docx
《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5篇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x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作用科学素养就是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所 获得的技巧与能力。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 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 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3)对 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即科学知 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而大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大学生掌握 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基础 上,以求实原则、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 的技巧与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 能力
2、、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从这些因素 的关系来看,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素 养的基础,是其它要素养成的根基;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 能力是科学能力的核心体现;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论,它指导科学实践;科学品质体现科学道德与严谨学风,坚 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 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内涵。科 学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 专业学习中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更加关注系统的科 教育有关的事。由于各种说法长期无法达成共识,这一概念实 际上一度丧失了其使用价值。1966年,Pel
3、la和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100种1946-1964 年之间出版的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查各种和科学素 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应了解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即所谓的参照物):(1)科 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2)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3) 科学的本质;(4)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5)基本的科学 概念;(6)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其中,头三个方面的内容尤 其重要。1974年,Showalter进一步深化了 Pella等的工作。他们 总结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近15年间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 后,认为科学素养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含义(sevendimensions)
4、: (1)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2)有科学素 养的人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 定律和理论;(3)有科学素养的人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 题,作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4)有科学素养的人 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是一致的;(5)有科学素养 的人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6)有科 学素养的人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7)有科 学素养的人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上述Pella等学者和Showalte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都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 (multi-dimensionconcept)
5、;二是两者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都是通过对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定义来进行的。其中, 对科学素养概念所包含的不同维度(dimensions)的归纳和区 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维度正是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 (essentialqualities)。1975年,Shen把科学素养区分为三类:实用的 (practical),社会生活的(civic)和文化的(cultural)。 这三类并不互斥,但在目标、对象和内容、方式及普及方法上 各有特色。实用科学素养指一个人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 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社会生活方 面的科学素养旨在提高公民对科学与科学相关议题的关注和
6、了解,以便让公众参与到社会的相关决策中,包括健康、能源、 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而文化方面的科学素养,指把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和认同。Shen对科学素养不 同类别的区分,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这一概念丰富内涵的认 识。1983年,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 的会干U Daedalus 发 表了一期关于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专刊,许多作者就科学素养 问题及美国面临的挑战发表意见。其中,JonMiller对科学素 养的概念和经验测量的论文影响最为深远,因为他不仅提出了 对科学素养的多维度定义,而且也提出了一套实际可操作的测 量方
7、法。Miller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 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他在当代情景下(contemporarysituation),定义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 度如下:(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 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 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1991年,Hazen&Trefil认为,在有关科学素养的讨论中, 必须注意从事科学和使用科学(doingandusingscience) 之间的重要区别,这涉及到科学素养的对象问题。他们认为, 对公众而言,科学素养只涉及后者即使用科学,因此,对其科 学素养的要求,也应只限于后
8、者。这正如对于公众而言,计算 机素养只要求会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够了,不必了解计 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各种编程技巧。鉴于此,他们对科学素养的 定义为”了解各种公共议题所需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词汇、 概念、历史和基本哲学思想。Hazen&Trefil的看法具有重要 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测量方法。即科学 素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否存在或应该存在一种普适的科学 素养?抑或科学素养也要因人因地而异,注意具体场景?这都 是仍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 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 学研究机构的功能。2. 3我国专家的观
9、点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 组成:科学知识(概念和术语)、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 也有专家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 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 学品质。还有专家把科学素养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 构和非智力结构来论述。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 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1)中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 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 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小结综上所述,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解释,从本质上是 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对其的理解和了解,实际上是各种不 同含义
10、和解释之间“争霸”的结果。科学素养概念含义是不断发 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特点。那么,当前是否有一个 公认的科学素养定义了呢?对科学素养的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公众科学 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评 估,乃至随后的政策建议。在这个意义上,JonMiHer对科学 素养的多维度模型显然是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定义,因此 自1979年开始,基于Miller模型的科学素养调查在美国一直 延续下来,并为欧美以及亚洲许多国家所借鉴。在我国,中国 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Miller模型对全国公众的科 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
11、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数据。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竞争已从原 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 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科学素养正日益成为国 家间竞争的焦点。从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看, 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 (每千人中有14人 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科学素养在1990年就 为6. 9%。当前,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迫 切需要。显然只有正确把握科学素养的含义,才能采取相应的 措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参考文献1朱效民.国民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L自然 辩证法研究,1999 (1).
12、2李大光.科学素养研究J.科普论坛,2000(9).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2.4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 AAAS). Project2061-Scienceforal1AmericansM. Washingto n,DC:AAAS,1989.6Hazen, R. M. ,&Tref il, J. Sciencematters. Achievings cientificliteracyM. Ne
13、w.论述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区别与联系3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中 国科技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在分析当代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 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素养进行论述。论 文提出了科技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是科学素养和人文 素养的统一,并通过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关阐述,着重 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旨在提出合理的素质结构,为科研工 作提供帮助。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08-0169-02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 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推出建设创新
14、型国家和开展人才强 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造就具有卓越科研能力和优秀人文素 养的新世纪领军型科学家就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代科 技工作者担当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所以科技工作者自身素 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地建构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素 质结构,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学术知识,而且要有开阔的学术 事业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一、提升科技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深刻时代背景新世纪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人才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层次的经济矛 盾和问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科技创新 能力的不足。因
15、此,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就确定了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社会形成了 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在尖端科学研究领域仍然没 有发言权,诺贝尔奖依然是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痛。除 了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 环境之外,人们更应该深刻反思的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 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以适 应这样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不 断进步的必要前提。二、中国科技队伍的总体状况以2006年显示的数据为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 3800万人,比2005年增
16、加了 300万人,增长8. 6%;每万人口 中科技人力资源数从2005年的268人增加到289人,人口科 技素质继续上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 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2006年1600万人,其比重 从2000年的40. 0%提高到2006年的42. 1%。根据美国科学 与工程指标,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总量(相 当于中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1999年为1300 万人,2003年为1570万人,中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 量已经赶上美国。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 能力。以2006年为例,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
17、等院校和 网络学院在内共招收本科生381. 8万人、专科生461. 9万人, 分别是2000年招收量的3. 3倍和4. 5倍;全国共招收研究生 39. 8万人,是2000年的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00 年的12. 5%提高到2006年的22%O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2006 年底达到25底万人。“十五”期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幅度增 长,2005年普通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本专科毕业 生达到152. 8万人,其中工学为109. 1万人;医学为20. 3万人;理学和农学分别为16. 5万人和7.0万人,为国民经济各 行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从上面的统计资料以及近几年的发
18、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 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壮大,规模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科技人 才储备总量较为充足,这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人才 储备的基础。三、当代科技人员所应该具有的素养关于科技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素养问题,最早始于总理在 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提出了科学工作者不单要懂自己的专 业,还要懂艺术,培养自己的情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师级 的科学家。他的观点意义深远,为我们培养科学家提供了重要 依据。那么具体地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呢,我 想不是一种素养,而应该是两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即科学素养 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所谓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 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9、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 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对民众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逐渐兴盛起来了。西方的研 究认为,在科学素养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精神。它是 指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科学的事业和具体的工作在人类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对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怀疑和论证精神,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接纳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胸怀以及社会 的正义感等。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哲学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 养、文学素养。这些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 好的世界观、认识观,从而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肩负的科学使 命及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促使他们有一个安静的心态,去放 松、
20、陶冶自己的身心,从而更有利地从事自己的科学工作。此 外,不仅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他 们自身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机械时代的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是骨骼,人文素养 的注入能赋予它肉体与灵魂。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素养与人 文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因此,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既 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好的数学基础),又具有哲学思维和审 美情趣;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与交叉学科知识有关 的广博知识储备;既要有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科 学精神,又应有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感;既要有科学的团结协作 精神气质,又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
21、当代的科技工作者有着 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技工作者 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上两者不可偏废。但是我们同时也看 到,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也存在不足。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 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 的人才。二、当前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而我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却有颇多方面存在不科学之 处,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重知识输入,轻启发学习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重知识灌输,轻 启发引导。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教育方法观仍
22、受赫尔巴特教学方 法观影响,即“明了一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一新知 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一作概括和结论;方法一把所学 知识用于实际”(作业)。这种教育方法观的目的是教给学 生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指导思想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结构 上是教师讲授为主,排斥学生独立的学习研究。在这种理论的 指导下,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重视灌输忽视启发 教育,重视知识忽视实践;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创新能力;重 视专业知识,忽视综合基础;重视科学研究,忽视科学精神; 重视技术,忽视科学本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 调查、辩论运用很少;课堂集中统一教育多,个别教学少;知 识复制、传递多,科学实验
23、、工艺设计少。这种单一的教学 甚至很多科研人员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些操作性的工作,毫无创 造性可言。因此,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素养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起来的,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着 手:一方面是从制度建设上,在学校教育上要打破专业的壁垒, 尤其是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阶段,打破文理科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熏陶和科学训练,培养多方面的学科兴 趣,打下比较广泛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开展通识教育,很 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经开始实践, 很多高校都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同时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识 建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使两者有机统一,应有意识培养 自己多方
24、面的学科兴趣,扩大科研活动的范围,加强与不同学 科之间的交叉交流,多关心社会问题,多与不同学科的专家进 行交流。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 通过审美,能很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更好地推动自己的科 研能力。以上是笔者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统一的 一点看法,也许很不成熟,而且也没有什么体系。确实素养的 养成不是一件易事,但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非常大,所以广大 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很好地平衡两者之 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汪宏.简论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创造性思维J.石油 科技论坛,2002, (4) : 49-51.2董春雨,德布勒夫.中国科学家哲学与人文素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述 素养 科技 区别 联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