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高二(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高二(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高二(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高二(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 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 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 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 地
2、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 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 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 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 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 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 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
3、,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 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 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 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 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 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 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 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
4、,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 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 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C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 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 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 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答案和解析15.【答案】A、C、D、【解析】(1) B. “
5、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错,材料一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 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 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可见,小说和哲学只是形式上的区别。 C. “唯一标准”于文无据,材料一 “它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知识和一点教训”只是判断小说内容 好坏的一个角度,还有“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 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可见,“唯一标准”错误。D. “更有可能成为经典”错,材料二是说“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 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
6、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故选Ao(2) C.“只有汪曾祺的作品才是经典”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 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故选C。(3) D.表达了对研究网络文学前十年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方法,不属于“怎样读小说”这一范畴。 故选Do(4)对比论证:结合“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 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可知,运用对比论证,将小说和哲 学进行对比,突出小说的作用。举例论证:“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 件好玩的事来说。前
7、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 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运用 举例论证,列举对同一件事,甲作家和乙作家不同的处理态度,分析了判断小说好坏的标准。(5)结合“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 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等分 析。对于“怎样读小说”,老舍认为应该“念着玩”,需要重视小说的文字、内容等,还需要看 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以及小说的谋篇布局等,其实就是主要从作者、内容、形式等角度把握。毕飞宇是“把玩”着读小
8、说的,文中也说“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拳,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 一遍的”“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 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 出去了”,再据此概括出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 读。答案:(1) A(2) C(3) D(4)对比论证。将小说和哲学进行对比,突出小说的作用。举例论证。列举对同一件事,甲 作家和乙作家不同的处理态度,分析了判断小说好坏的标准。(5)老舍:注意小说的内容及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学习小说的文字和谋篇布局。毕飞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
9、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 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 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 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论证方法的特点,联系材料内容 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 概括作答。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
10、,判断它们的正误。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69.【答案】A、A、【解析】(1) A. “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错。从文中“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 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可以推知,是两人拉扯时老师失手掉下来的。故选:Ao(2) A. “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错,应该是补叙。故选:Ao(3)由“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 矣” “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可知,老师为人朴素、做 人做事坚持原
11、则。由“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可知,老师善良热心。由“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 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 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完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 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可知,老师喜欢读书,热衷学术。由“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 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可知,老师关 心学生。(4)第一次“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
12、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 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表现“我”对老师的尊敬。第二次“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佑 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 对准我的方向”,第三次“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 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侧面 交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听力下降的体贴与关心。第四次“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
13、是,这箱 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表明老 师在默默关注“我”的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答案:(1) A(2) A(3)文中老师是为人正派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人朴素、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不喜奢华,拒绝了 昔日学生送的一对茅台酒。善良热心。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喜欢读 书,热衷学术。闲了就读书,天天伏在案头搞翻译,为此视网膜脱落。关心学生。关注“我” 的动向,为“我”的重新振作而高兴。(4)第一次出现是在敲门时回答老师“谁呀”的问题:“我,于佑德。”在自我介绍和动作中, 表达了对老师的恭敬。第二次与第三次均是因老师没有听清时
14、回答的“我是于佑德,您的学 生”“于佑德,您的学生”,侧面交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的体贴与关心。 第四次出现是老师认出“我”后,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表明老师在默默关注“我”的 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温情的一面。(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 描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称呼作用的理解能力。答
15、题时要找到文中相关内容,结合具体语 境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 .理清故事情节。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 .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4 .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5 .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6 .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形象。1013,【答案】D、D、C、【解析】(1)D.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然:通“燃”,燃烧。故选Do(2)例句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结构助词,的。B.代词,它。C.代词,它。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3)C.“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从“今人乍见需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
16、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 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 都具有恻隐之心”。故选C。(4)谓,认为;贼,名词作动词,伤害。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是伤害 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苟,如果;四海,天下;事,赡养。译文:如果能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 们,就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答案:(1) D(2) D(3) C(4)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 他的君主的人。如果能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17、如果不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 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 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 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 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 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 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
18、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 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 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 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 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 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19、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 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句子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 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1418.【答案】D、B、C、【解析】(1)句意: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
20、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 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服道致士”为并列短语,且“此也”是判断句式,中间不断开,排除A、C; “王诚博选 国中之贤者”中的“之”是助词“的”,连接后面的中心语“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o(2) B.“专指对人称臣”错误,卑下对尊长之位也可称为“北面”。故选:Bo(3)C. “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错误。文中为“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不能期年”,不满一年。故选:Co(4)“冯”,凭借;“眄视”,目光斜视;“厮役之人”,驱使的奴仆。译文:如果凭借
21、几案, 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诚”,确实;“致土”,招致人才;“见事”,被重用。译文:(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 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5)依据“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可概括为:广纳贤才、谦逊有礼。依据“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于是照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可概括为: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依据“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 齐,齐兵败,渭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室,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 唯独莒、即墨”可概括为:富有作为。
22、答案:(1) D(2) B(3) C(4)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 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5)燕昭王是一个广纳贤才、谦逊有礼、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富有作为的国君。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 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 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 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
23、”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 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 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 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 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 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 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
24、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 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 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 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百金 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 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 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贵州省 遵义市 绥阳县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