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的独特地貌,风力是其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 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亲密联系。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积累过程中所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或风成地貌。黄土是风把干旱沙漠、戈壁地区的细粒物质吹送到半干旱草原区积累而成。黄土积累地貌 是由风力作用主导形成的,而现代黄土侵蚀地貌,则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掌握。1、荒漠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有、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荒漠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 /3 o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有,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基岩暴露,物理风化剧烈,风沙 活动盛行,形成各种风沙地貌形态(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世
2、界荒漠的分布南、北纬15。35之间的亚热带区域,即各大陆的西岸。如北非的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洲中西部、南美的阿塔卡马等地。温带的内陆地区。如中亚、我们我国的我们我国的西北、美国的西部等地。荒漠的类型1、岩漠(石质荒漠);2、砾漠(砾质荒漠,戈壁);3、沙漠(砂质荒漠);4、泥漠(粘土荒漠,盐沼荒漠)2、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积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1、起沙风;砂粒开头起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起动风速 与砂粒粒径、地表性质和砂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沙漠地区的砂,多为粒径0.1 0.25mm的细砂,砂粒起动的风速约为45m / S。
3、2、风蚀作用吹蚀作用:指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磨蚀作用:指风挟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磨擦,一般在接近地面处比较剧烈。3、搬运作用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砂子搬运现象,绝大部分砂子通过风沙流的形式搬运,但以 跃移方式为主(在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g/cm3,要比空气密度1.22X10-3 g/cm3大 800多倍),其速度一般每秒可达数十到数百cm4、风积作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包括植物或地表微小的起伏),以及地面 结构、下垫面性质转变时,都能够发生砂粒从气流中脱离而积累的过程。 3、风蚀地貌1、石窝和风蚀壁龛;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3、风蚀谷和风
4、蚀残丘;、4、风蚀雅丹;5、风蚀凹地。石窝和风蚀壁龛石窝、风蚀壁龛,由风蚀作用把陡峭岩石表面的热力风化产物吹走,形成小凹坑或小地 窖,并进一步磨蚀将其深入扩大而成。石窝,圆形或不规章椭圆形,直径约20cm,深 1015cm,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蘑菇:在水平节理或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上硬下软的水平岩层,经 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风蚀柱:在垂直节理或裂隙上发育的岩石,经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的岩石形 态。风蚀城堡风蚀城堡(风蚀残丘、魔鬼城):由岩石组成的地面,经长期的风化、临时性流水侵蚀 和风蚀作用后,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以桌状平顶形
5、居多,也有尖塔形的,这主要 跟岩性和构造有关。相对高度1050m,长度10200m不等,其排列与地质构造方 向、与盛行风向基本全都。在我们我国的柴达木盆地、准喝尔盆地、吐鲁番盆地,以及美国的西部很常见。风蚀谷在荒漠地区,因间或的暴雨产生的洪水侵蚀地面,会形成很多冲沟,再经长期的风蚀 作用,深入扩大而成风蚀谷。风蚀谷无肯定外形,沿主要风向延长,可长达数十公里。 风蚀雅丹风蚀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雅尔当”的变音,意为“陡壁的小丘”。指发育 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积累物上的 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风蚀土墩由砂、 粉砂和粘土构成,呈水平层状构造;形态多呈长条状,顺风向排列,高度多为5 20m
6、 o在罗布泊北部地区, 风蚀土墩的顶面是盐结块,外表呈白色,称为“白龙堆工 土林土林:指在垂向节理发育的、水平层状构造的古代河湖相土状积累物上所形成的、密 集分布的林状地貌形态。是由临时性流水垂向侵蚀和风蚀作用所造成风蚀凹地 4、风积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指在沙漠里、由风积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沙丘形态,以新月形沙丘、复 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最为常见。沙漠的形成要有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沙源,故沙漠多分布在内陆盆地或干燥的高原。沙丘的类型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复合型沙丘链;纵向沙丘:新月形沙垄、沙垄、复合沙垄;多风向沙丘。“金字塔形沙丘”是在多风向,且在风力相差不大的状况下发育起来的一 种沙丘
7、,因其形态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像而得名;有时其形态像海星,又称为“星形沙 丘”;沙堆。新月形沙丘的形态 新月形沙丘(Barchan)是一种最简洁的横向沙丘形态。 平面形态: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剖面形态: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凸而平缓,坡度为520 ;背风坡凹 入较陡,坡度为2834 ,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其高度都不大,一般为15m ,很少超过15m;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10倍。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盾形沙堆: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时,沙粒就从气流中沉积下来形成一种较小的盾形 沙堆。 雏形新月形沙丘:盾形沙堆形成后,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别,形成具
8、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沉积下来,并渐渐积累增高,当 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 )时,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沙丘的不断积累增高,气流分别越来越厉害,小落沙坡不断扩大;同时, 沿沙丘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积累,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向 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与复合型沙丘链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状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横向连接,可形成一条链索, 称之为沙丘链。高度一般在1030m左右,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1km以上。当沙 源充分时,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在不断增高和扩大的同时,在其上渐渐发育次生沙丘,
9、 形成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丘链。它们是一种巨型的横向沙丘形态,丘体非常高大, 高度一般在50100m,高的200m以上。沙垄(线形沙丘)沙垄平直、呈线状延长,其高度一般为1025m,长度数百米到数公里不等。纵向沙 丘的成因,各家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是在两种风向呈锐角斜交的状况下,由新月 沙丘的一翼向前延长所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纵向沙丘的形成,主要是与大气边界层的纵向螺旋状卷轴涡流作用有 关。沙丘的移动1、沙丘移动方向:与年合成风向全都;2、移动方式: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3、移动速度:取决于风速和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 正比。又因输沙是和起沙风速的三次
10、方成正比, 所以沙丘移动速度也 就同样和风速三次方成正比。 5、沙尘暴与沙漠化1、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种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尘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 km以内的天气 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天气现象。 当能见度小于500m时,为强沙尘暴。假如空气中的沙尘量极大,遮挡了当地日照,甚至使能见度降为零,这种超强的沙尘暴又称为黑风暴。2、沙尘暴的产生大气环流:风是沙尘暴的原始驱动力。剧烈而长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 没有降雨降雪天气。 地表性质:砂
11、土质松软、干燥,没有或少有植被掩盖,没有积雪。这样就为沙尘暴的 产生供应了充分的沙源;在剧烈而长久的地面风作用下,干旱区地表受热后产生不稳定的提升气流,把地面的 沙尘带到1000 6000 m的高空,形成沙尘暴,并可随大气环流远距离输送。3、世界四大沙尘暴源地中非;中亚;北美;澳大利亚沙漠地区的沙尘是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来源,单是中非的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即占了全 球大气中25%的悬浮微粒量。我们我国西北地区属于中亚沙漠区,而中亚沙漠区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区的其次位。 我们我国北方是沙尘暴活动频繁的地带。4、沙漠化 是指非沙漠地区消失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程。 从地貌学的角度看
12、,沙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风蚀、消失流沙和产生沙漠的过程,包 括原来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演化为流淌沙丘的过程。 沙漠化是不发达的标志,是社会、经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贫困、 资源的不适当开发、滥用土地和耕作方法不当或过度放牧,更是沙漠化的主要缘由。 中国沙漠化及其扩展速率我们我国的沙漠、沙漠化土地约占国土总面积16% ( 153万km2 ),即东起吉林 白城,西至宁夏盐池的5500 km长的农牧交叉地带。我们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 大、沙漠分布较广、沙漠化扩展速度较快、沙漠化危害较重的我国。 治理措施:固定沙丘、退耕还草、退牧养草。20世纪50-70年月1560 km2/a20世纪8
13、0年月2100 km2/a20世纪90年月2460 km2 / a2000年以来3436 km2 / a 6、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积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别的土状积累物。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河中 上游,我们我国西北、华北等地),总面积约1300万km2我们我国黄土的分布我们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 ,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掩盖面 积就近40万km2 ),黄土积累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厚达50100m,最厚可300m )。 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以及河北、内蒙古等地,是世界
14、上黄土发育最好和 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我们我国的黄土开头沉积时间距今约248万年前。2、黄土的特性 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60%); 富含碳酸钙(1016%),常见钙质结核(形态像马铃薯或生姜,称为砂姜石); 结构疏松(孔隙度40-55%)。多孔性是黄土区分于其他土状积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 具有湿陷性(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剧烈的沉陷和变形)。3、黄土的成因风成说O 冰缘黄土:中欧和北美(冰期干冷反气旋,冰水平原);荒漠黄土:中国、印度西北、伊朗、中亚、里海四周等地(干冷反气旋)。 水成说一一
15、流水作用的搬运积累(包括了坡积、洪积、冲积等),形成各种水成黄土。 风化残积说一一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由于风化作用以及成土作用过程使当地的多种岩 石改造成黄土,即黄土是在原地形成的。我们我国黄土风成的依据一一我们我国的黄土主要分布于NW干旱荒漠区的外围。黄土基本无层理;黄土中矿物颗粒多具棱角; 黄土中含有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矿物,反映干燥气候条件;黄土的颗粒和厚度有W-E、N-S渐渐变小的趋势; 在同一地区,自山下到山上,往往都有黄土分布; 黄土地形常和被黄土掩盖的古地形基本全都; 黄土中常见鸵鸟蛋、蜗牛等干燥区动物化石。4、黄土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一一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河谷; 黄土沟间地
16、貌一一黄土嫄、黄土梁、黄土即;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1、波浪作用 波浪的基本要素: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周期、波速、波峰线、波向线等。风浪和涌浪由风力的直接作用而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当风停止或波浪离开了风区时的波浪 称为涌浪;风浪属于强制波,波形和余摆线差别大,波峰高而尖陡,波峰前后不对称,前部陡 峻而后部平缓,波谷比较宽平,波长较短,波速较慢,最大仅40 50 km / hr ;涌浪属于自由波,波形接近余摆线,波峰圆滑而矮,前后对称,波长较长(可达500 600 m ,甚至800 m以上),波速较快,100km/hr ,可以比风速大,故常采用 它来预报台风或风暴。
17、深水波与浅水波深水波水深相对波长很大的波(水深 L/2 ),水质点运动轨迹为圆形,又 称表面波或短波;深水波作用的极限水深等于一个波长,该深度称为波浪作用基面 或波底; 浅水波水深相对波长很小的波(水深V L/2 ),水质点运动轨迹为椭圆形, 又称长波;浅水波与深水波比较,波速减小,波长变短,波高增加。波浪的破裂波浪传入浅水区或近岸后,海底摩擦作用使波顶运动速度大于波底,最终波峰越过 波谷而发生破裂。波浪破裂三种主要形式:崩顶破裂、卷跃破裂、激散破裂。 波浪的折射一一是指由于波浪受海底摩擦阻力的影响大小不一,使波向发生转折, 最终波峰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的现象。 波浪的绕射一一当波浪传入近岸时,
18、假如受到沙嘴、堡岛、岬角等的阻挡时,波浪 将从其旁边绕过,进入其后的波影区,波峰线变形,波高递减,波 浪的能量随之大为减弱,故波影区一般为比较安静的水域,简洁引 起泥砂积累。2、潮汐与潮流作用潮汐潮汐指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白天称潮,夜晚称汐,合称潮汐。在潮汐现象中,水位提升叫涨潮,水位下降叫落潮;涨潮至最高水位为高潮,落潮至 最低水位为低潮;当潮汐达到高潮或低潮时,海面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分别称为平 潮和停潮;相邻二次高潮或低潮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期,相邻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叫 潮差。潮汐的成因内因:海洋水体; 外因:天体引潮力。月球引潮力是太阳的2.17倍潮汐的类型 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
19、(24小时50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两相邻高 潮或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也几乎相等。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 减,故又称为赤道潮或分点潮;全日潮:半个月内,有连续7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这 样的潮汐称为全日潮。北部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全日潮海区之一。 混合潮:在一个太阴日内,也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 也不等。潮流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运动。随涨潮而产生的潮流叫涨潮流, 随落潮而产生的潮流叫落潮流。 潮流分为“回转流”和“往复流”两种回转流:外海、开阔海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作顺时针回转,流速约4 5km
20、 / hr ;往复流:海峡、河口等,受地形影响而成。其流速较大,可达18-22 km/hr 。3、近岸流当入射波浪不垂直于海岸时,便可造成水体沿海岸流淌,形成近岸流。2、海岸地貌 海岸线;海岸带(包括海岸和水下岸坡两部分,范围为海平面上下1020m,宽约几公里至 几十公里); 海岸分带:滨外一波浪作用基面破浪带;临滨破浪带低潮面;前滨一高、低潮面之间;(潮间带)后滨高潮面以上;(潮上带) 海洋营力:波浪、潮流、沿岸流等。 海岸分带一、海蚀作用及其地貌 波浪流及其挟带的沙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 海蚀作用包括:冲蚀、磨蚀、溶蚀。O冲蚀:指波浪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作用。
21、磨蚀:指激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 溶蚀:指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海蚀地貌:指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的形态。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 海蚀拱桥、海蚀柱等等。二、海岸带泥沙运动及其积累地貌1、泥沙横向移动与均衡剖面当海平面提升时,海岸将患病侵蚀;相反,海平面下降时,将导致海岸积累。2、泥沙流及其地貌在长时期之内,具有肯定总方向的沉积物总体沿海岸纵向移动现象称为沉积物流泥或泥 沙流。泥沙流的特征反映在其容量、搬运量和饱和度等三个参数上。当波向线与岸线成45。角 时泥沙流的搬运量最大;容量搬运量,泥沙流不饱和,海岸患病侵蚀;而容量搬运量, 泥沙流过饱和,导致泥沙积累,
22、形成各种积累地貌,如湾顶滩、沙嘴、拦湾沙坝、连岛坝 等。3、海岸的类型1、基岩海岸(山地丘陵海岸)以波浪作用为主;2、平原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以潮汐作用为主;3、生物海岸 以生物作用为主(如珊瑚礁、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海水暖和透亮、盐度正常、深度适中的基岩岸段。珊瑚礁由珊瑚虫的石灰质遗体积聚而成,经常环绕大陆或海岛分布。 主要有岸礁、堡礁、环礁和珊瑚海(礁湖)等类型。珊瑚礁海岸类型一一岸礁堡礁环礁4、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1、岩性与构造纵海岸岸线与区域构造线平行(如平行于褶皱走向、断层走向等)。其岸线平直、少港湾 和半岛,或沿岸岛屿的排列与岸线平行。以亚得里亚
23、海东岸的达尔马堤亚最为典型, 故称这类海岸为达尔马堤亚式海岸。横海岸岸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近于垂直,岸线呈锯齿状,多岬角、半岛、港湾,其排列与 岸线垂直。如西班牙的里亚斯海岸。斜向海岸岸线与区域构造线呈锐角相交,高起的地形单元成雁列式展布,岸线曲折呈不对称 的锯齿状。如阿尔巴尼亚海岸、萨哈林岛西南岸等。X形海岸华南沿岸,受NE和NW两组交叉构造线的影响,具有纵、横海岸的地形特征,如 平行海岸的岛屿与深化内陆的溺谷地形。在有多组断层带发育的地区,海岸线经常急 剧转折,分割很深。半岛和港湾常呈菱角状,岸壁陡峭。2、海平面变动一一全世界的海岸是近6000年以来发育而成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动A
24、、费尔布里奇(Fairbridge, 1961):认为距今50006000年前,当时的海面比现今海 面高出35米,此后,海面不断波动,最终达到现海面水平;B、谢帕德(Shepard, 1963):海面持续提升,现海面为全新世最高海面,并仍在缓慢提 升。C、菲斯克(Fisk, 1961):冰后期海面提升,到距今30005000年前已达到现今海面 海平面变动的影响一一海面升降会引起海岸剖面的重新塑造。A、海面提升,会使水下岸坡深度增大,从而增大到达岸边的波浪能量,海岸因此而患 病侵蚀,被蚀物质被带到水下岸坡下方积累。B、海面下降,会使水下岸坡变浅。在积累海岸,假如原来的水下岸坡处于平衡状态, 则水
25、下岸坡的中间大部分会受蚀变深,被蚀物质大部分向岸移动并沉积在岸边,物 质相对较粗。小部分较细物质则向水下斜坡基部移动并沉积下来。5、海洋资源开发与环保1、海洋资源开发一一化学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2、海洋荒漠化与环保一一海洋倾废,石油污染;3、蓝色农业一一海洋农牧业。海洋矿产资源1、能源资源一一石油、自然 气、“可燃冰”等等(石油、自然 气资源以中东海湾、北 美墨西哥湾最为丰富;) 2000年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约8.5亿吨,自然 气产量约4000亿m3; 中国相应为石油1000万吨。2、矿产资源 镒结核矿、钛铁砂矿、钻石砂矿;冰川地貌 1、雪线与冰川冰 全球85%的淡水资源以
26、冰川的形式贮存,其分布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总体积 达2.6 X 107 km3,若全部溶化可使海平面提升66 m。冰川形成的“三高条件”:高山、高原、高纬。1、雪线:是指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的分布高度一一雪线的分布高度取决于气温凹凸与降雪量大小,还受地形因素 的影响。 受气温分布掌握,全球雪线高度最高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高压带,如南美安第 斯山雪线高达6400m (世界最高)。在赤道非洲为4500 5200m,阿尔卑斯山降 彳氐至2400 3200m,而北极贝1J只有100
27、300m。 受降雪量掌握,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雪线高度约4600m,其北坡则提升至约5500m; 受坡向影响,天山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m,南坡为3900 4200 m2、冰川冰 降雪一粒雪(一般粒径Vlmm,由凝华再结晶作用形成)一冰川冰(致密块状,密度 为0.9左右,由重压下的重结晶作用生成)。 冰川可成冰、水、汽三相并存状态。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区缓 慢流淌,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 川厚度)。2、冰川的类型依据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1、大陆冰川一一又叫大陆冰盖,也称
28、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 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 km2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主要有: 南极冰盖(1380万km2)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2、山岳冰川一一山岳冰川是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 带,在亚洲山区尤其发育。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淌。 依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山岳冰川可再分为:悬冰川(Vlkm2)、 冰斗冰川(数km2)、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极地或高纬)、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与 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原和高山夷平面上,故又名高原冰川 或高山冰帽)。
29、3、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一、冰川作用1、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2、搬运作用: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磺物,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冰硬物分为6种:表磺、侧磺、中磺、底磺、里磺、终债。大陆冰川只有底债和终 磺两种。3、积累作用:冰硬物结构疏松,积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差。二、冰川地貌1、冰蚀地貌(分布在雪线以上):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槽谷、U形谷)、羊背石;2、冰磺地貌(分布在雪线以下):冰磺丘陵、终磺垄、鼓丘;4、第四纪冰期一、冰期(IceAge)具有剧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冰川期)。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 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扩展,中、低 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剧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 暖和的时期称间冰期。 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月单 位的世或大于世。二、地史时期的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一一6亿年前; 寒武纪一石炭纪大间冰期一一3 6亿年前; 石炭纪一二叠纪大冰期一一2 3亿年前; 三叠纪一第三纪大间冰期200万年2亿年前; 第四纪大冰期一一200万年以来。三、第四纪冰期划分地质时代阿尔卑斯山美国中国Q4冰后期冰后期冰后期Q3武木Wiirm威斯康星大理里斯Riss伊利瑙庐山Q2民德Mindel堪萨斯Q1贝兹Gunz内布拉斯加鄱阳多瑙Donau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