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江苏省宿迁市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北美媒介环境学 派对“什么是媒介”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从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 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息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 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其一是“媒介即讯息”。这是伊尼斯的学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1964)中提 出的重要论述,它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而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媒介
2、 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成为一种参与主体塑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认 识媒介”与古希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媒介即隐喻“。这是麦克卢汉的学生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基本观 点。“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它意味着媒介在讲述现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叙事本身更高 的权威,使人们误以为媒介叙述的“现实”才是现实,是比真实更真实的拟态环境。“媒介即隐 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 实。其三是“媒介即情境”。这是波兹曼的学生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1985)中 提出来的。梅罗维茨把媒介看作场
3、景(情境),而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尤其新媒 介将导致新的场景,从而诞生新的社会关系。这三种媒介认识具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那就是把“媒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并非 冷冰冰而纯然客观的文化形态,或日引导性力量。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有着值得深刻挖掘的 内涵,甚至可以认为它具有本体意识,它在故意引导受众朝着某种方向前进。无论“媒介即讯息”还是“媒介即情境”,它们所着眼的媒介都是围绕电视所展开的电子媒 介。而新世纪头十年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超越讯息、隐喻和情境,它变 成了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成了媒介的一部分。这可以称为“媒介即人”或“人即媒介”。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
4、,媒介参与往往被等同于现实参与,越来越多的“键盘侠”游荡在网 络上,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乏善可陈。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弹幕、表情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紫鹃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林黛玉笑着劝阻说:“知 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也是怕沾上 晦气。“放晦气”当然是迷信说法,但是,放风筝确实有益处。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昂首远 视,这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如今,,人们都会踏青赏春放风筝,放 松心情,享受美好的休闲时光。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
5、过10个字。22 .从材料看,现在人们放风筝有哪些益处?请列出三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伟人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克雷洛天)以上论述具有 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A、B、B、论证结构: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传统戏曲在新媒体时代出现 新的转机,再阐述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论证方法:以例证法为主,列举传统戏曲、戏剧 演员在新媒体时代的不同表现。
6、提出论点:开门见山,除首段起笔外,每段开头即分论点。、 发挥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吸引观众在线观 看,注意观众与演员在线互动。做好引导,注意消解网络上的偏见,娱乐和狂欢。【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此类文本,应注重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 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B. “传统媒介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说法有错,应为“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 的弊端”;。C. “只要就”的说法绝对,原文为“媒介即隐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 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
7、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D.强加因果,且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由艺术的表演、剧场 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故选Ao2【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 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B. “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说法有错,应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乏善可陈”且不是由 媒体参与方式广泛引起的。故选B。3【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
8、偷 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B.仅是戏曲巡演,无其他媒介的加人。故选B。4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思、论证方法及论证语言特点的角度来分析。“传 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总述传统戏曲再新媒体时代 出现新的转机。“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 差异”“多媒体/杰下,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单述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整个文段采用了总分结构,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论证方法:“戏曲影片定军山拍
9、摄”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 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 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瑶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运用了例证法。5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材料信息并进行观点的表达能力,“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 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 曲名角们纷纷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可见,发挥互联网的传 播效应,扩大传统戏由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吸引观众在线观看,注意观众与演员 在线互动。“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
10、字、图片、弹幕、表情包、短视频等)交往,可能 导致更多的偏见、娱乐和狂欢,从而消解了社会议题的严肃、真实与有效”可见,做好引导,注 意消解网络上的偏见,娱乐和狂欢。69.【答案】C、D、遭遇婚姻变故,陷入危机,迷茫痛苦。不屑邻家女人生活,追求自 我享受。受邻家女人影响,融人烟火生活,感受到其中乐趣。真正认识到婚姻真谛,体会到 幸福。、意境美:小说选取薄荷这一诗化意象,营造优美意境,揭示婚姻生活真谛。人情美: 小说描写了邻家女人的烟火生活,以及主人公对邻里的感激与回馈,展示人情之美,体现审美情 趣。风格美:小说洗取日常平凡生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淡化情节,形成抒情风格。语 言美:小说语言清丽简
11、洁而又含蓄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思考。【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涉及角度有:内容、 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要做好这道题,前提条件是仔细揣悟文本,提取相关信息与选项对 照,力求找出错误点来。这类题一般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都隐含在细枝末节,容易被忽视处, 平时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病症,形成敏感点会有助于提升找出选项问题的速度。比如手法错误,情 感不准,结构混乱等等。【解答】C.“婚姻已经发生了转变”有误,只能表明他们的婚姻将会有转机。故选C。2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
12、法分析、人物 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 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解答】D.不是“呼应开头”,应为对比,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说法也不安。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 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从“从那场婚姻中流落出来,她就病了,整日昏沉沉的,头疼, 恶心,烦躁,失眠,黑苦的中药汤汁喝了一碗又一碗,也没减轻多少”可知,“她”遭遇婚姻变 故,陷入危机,迷茫痛苦;从“可惜了这么好的园子。怎么能种这些俗气的蔬菜呢?应该栽上一 株蔷薇或是一株紫藤,让它顺着窗栏往上攀,藤蔓花
13、枝垂下一簇簇小花,坐在花香里读书喝茶, 多好”可知,她不屑邻家女人生活,追求自我享受;从“每到中午时分,隔壁的厨房里便传出有 节奏的叮当声,继而爆油锅的刺啦声。葱花的香气飘过来,她贪婪地嗅着那香气”可知,“她” 受邻家女人影响,融人烟火生活,感受到其中乐趣;从“当她把饭盒端给那人,掀开盖子,她看 到了一双黑眸闪出的惊喜,顷刻化为湿润。她的日子开始活色生香。每天清晨,她步履轻盈地拎 着篮子去菜场。回来后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菜蔬、鱼和豆腐,米粮菜蔬在她的手中如花落花开”可知,“她”真正认识到婚姻真谛,体会到幸福。4 .本题考查学生从散文的角度来赏析本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体会本小说的美感,用散文笔法写小
14、 说,就是要体现小说浑洒自由、形散神聚的散文化结构与真挚亲切、感人肺腑的散文化抒情风味。 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美学境界。本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选 取薄荷这一诗化意象,营造优美意境,揭示婚姻生活真谛;小说描写了邻家女人的烟火生活,以 及主人公对邻里的感激与回馈,展示人情之美,体现审美情趣;小说洗取日常平凡生活,没有激 烈的矛盾冲突,淡化情节,形成抒情风格;小说语言清丽简洁而又含蓄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 理的思考。1014.【答案】C、D、A、后来河南人听说谢公去世,有人忍不住流泪,诸生到今天还在 学堂供奉他的画像。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事,这
15、又在六国之下了。、文学才能;政治 才干;日常生活简朴。【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 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解答】句意:议论时政得失,认为方士不应该进入后宫,请求追还赐给方士的诏书,谢公曾发表过的言 论很多,无法全部记录。“又论方士不宜入宫”,“方士”为“不宜入宫”的主语,“不宜入宫”为动宾
16、结构,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AB; “甚众”,很多,“甚”作状语修饰“众”,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2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 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 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D. “太宗都是年号”错误,“太宗”是庙号,不是年号。故选D。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
17、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 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解答】A. “把多年来引诱民众为非作歹的僧人及党羽全部杀掉”错误,原本文“公至立杀其首,弛其馀 不问”只杀了首领,其余从犯都被释放。故选A。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 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 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重点字词:丧:去世;祠:祭祀,引申为供奉;祠公像于学: 状语后置句式,在学堂供奉他的画像。以:凭借;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定语后置句式;故 事:旧事。5 .本题考查对文中
18、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 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结合“公以文章贵朝廷, 藏于家凡八十卷。其文,世所谓唐之元、白不足多也”可概括出,他有文学才能; 结合“又有政事材,遇事尤剧,尤若简而有馀”可概括出,他有政治才干;结合“架无新衣,视其家,库无馀财。盖食者数十人,三从弟皆在,而治衣栉才二婢。”可见他 日常生活简朴。1516.【答案】C、流年怕催,时光易逝,青春易老;路遥难行,与友人书信难寄,音 讯难通;相如题桥,决心求取功名,但无由梦钓台,无人赏识。【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
19、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C.“表达作者期待友人仕途上有所进步”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自己求取功名的决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 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从“流年长怕少年催”可知,作者感慨如 水般流逝的光阴一去不复返,感伤青春易逝。从“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国路遥书未问
20、”可知,作 者感慨路途遥远艰辛难行,思念友人却难以互通书信,让人更添愁绪。从“相如已定题桥志”可 知,作者借相如题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决心求取功名的愿望;从“江上无由梦钓台”可知,作 者反用了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是说自己“无由梦钓台”,即自己有心报国,却无人赏识。从而表 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愁苦悲愤之情。17.【答案】(1)率尔而对日 夫子哂之(2)蜀山无阿房出(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侧重“识记”“理解”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 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注意哂、蜀等字的写法。1820.【答案】B、A、D【解析
21、】1 【分析】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 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 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解答】软弱:不坚强。懦弱:软弱,不坚强。二者都有不坚强的意思,但懦弱是指自己的内心很脆弱, 受不得半点委屈,软弱是外力施加所表现的行为。文中是指卡夫卡性格的不坚强,应用“懦弱”。 敏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自卑:指个人体验到 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文中是指卡夫卡内心对外界的感受比较敏锐,应用 “敏感”。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写
22、照:对事物的描写刻画。文中强调的是对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的描写 刻画,应用“写照”。在所难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 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文中指现代人受到自身处境的影响,难以避免, 应用“在劫难逃”。故选Bo.【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 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 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人的处境”比喻为“地窖”。A.句
23、子中将“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方法。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作者的想象。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祥林嫂和“安分耐苦的人”都是人,是类比,不是比喻。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中将鱼儿赋予人的思想,是 拟人。故选A。2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 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 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
24、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 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解答】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成分残缺。“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中应在“一种”后 加上介词“与”。语序不当。因为主语是“内在生活”,所以,衡量的尺度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故正确语 序为“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2122【答案】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不捡别人放的风筝;每到春暖花开之际。、增 强体质(或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视力;放松心情(或享受好时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要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江苏省 宿迁市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