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docx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上第七单元同步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 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 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 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 “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 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 意
2、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 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 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 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 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 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 要意境?
3、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 “境生于象外” “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 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 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 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 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 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4、。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 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 今谓之宙”。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 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 活。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一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一(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四、写作(60分)
5、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 亲王凯、王悦兄弟俩是黑龙江兰西县农机局汽车队退休职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 愿,实现母亲的夙愿,从2007年至2010年,兄弟俩自制板车为“房车”,取名“感恩 号”,载着八旬母亲畅游中国。三人风餐露宿,磨破37双鞋,徒步30多个省(区、 市),跨越1000多个城市,517天走过3. 7万里路程,完成了母亲畅游中华的感恩之 旅。凤凰网一位创业者接受北京卫视的邀请,去参加一场类似电视路演的活动。临行前,他 收到
6、父亲的病危通知书,因担心路演临场发挥不好,他向父亲和护工交代:“万一发生 什么事千万不要打电话来跟我说。“当晚,他的父亲去世。“寻找中国创客”公众阅读上面几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到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或进行分析,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 “象必须和形 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从原文材料一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 的”
7、可知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从原文材料一 “韩非子解 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可知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象与形对比起来理解;C. “并 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说“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 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 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可知高远清澹的意境,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 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D. “不应有评判标准”理解错误,从 材料二“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 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可知国画笔墨有评判标准。B正确
8、。故选B。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 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D项“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错误,材料一只在第三段提到了文学形象,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D有误。ABC正确。 故选Do.【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A项“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是描写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没有“与生活拉开距离”。BCD 都有想象和联想。故选A。4【答案】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
9、、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认 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非连续性文本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 正面的和反面的;对陈述对象可以先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 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最 后,要客观准确。从材料一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可知 意境是虚灵的;从材料一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 景,进入无限的时
10、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 悟”可知意境是动态的;从材料一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 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 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可知意境是超越的、神圣的。从材料二意境是理想化了的, 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可知意境让 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从材料二“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 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可得 出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
11、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 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得出答案。5 .【答案】开头提出问题一一意境是什么;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 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 务。解答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 渡、照应等的安排。作答时首先理解材料一每段的意思,然后给材料一分层。材料一开头 第一段提出意境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第二、三、四段分析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 五、六段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通过分析可
12、知材料 一的行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6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探讨作者 的创作意图的能力。D .“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理解错误,依据文本“就算某处种子 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分析可知,并 非作者的肯定说法,只是一种假说而已。故选D。7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C. “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理解有 误,本文的语言并不明快,而是蕴藉舒缓,抒情浓郁,引人深思。故选C。8【答案】句: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同情;人要懂得感
13、恩,懂得换位思考,才 能敬畏生命。句:顺着禾茬,“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无比喜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万物都有它独 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品味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理”应该从 文句蕴含的含义入手;“情”应该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入手。第一处,“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这个文句是文章第四 段的段尾句,“我是吃稻米的”含义可依据它前面的文句“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 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于人类而言,稻米是不可或缺的, 也可以说吃稻米是天底
14、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同时: 稻米 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作者是说,“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稻米之中。无处不在的稻米,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 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这两个文句表达了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温情、怜 悯;同是告诫现代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吃稻米长大的,要懂得感恩粮食,人和稻米密不 可分,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大地的生命”。第二处,“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这个文句依旧是文段的段尾 句,作者回忆收割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我”在茫然无措的时候,居然顺着“禾茬”,找 到了回家的路,故作者对“禾茬”是
15、感激的,感恩的;它好比是给人指明方向的一盏灯, 故“禾茬”不再是“卑微、被轻视”的无用之物,它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有它独特的 存在形式和价值。9.【答案】传统方式下:干净明亮有干香;有使用价值,有尊严;现代方式下:“没头没脑”,失去名分,失去价值;任人宰割,毫无尊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首先,从 整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1)文章的一至四段写现代方式下的 稻草:“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 “摸不着头脑”“月亮打这里过,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 又白的草垛
16、,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轰鸣的机器对稻草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 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稻草存在的价值,使之失去应有的尊 严。作者认为机器切断了人与稻草之间的联系,对稻草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2)人工收割方式(传统方式下)的稻草:在原文第七至结尾段: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 农业时代稻草与自然万物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对待稻草方式进行对比,从稻 草身上,我们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 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稻草干净、快乐、明亮、有自己的体香(月光喜欢 躺一躺);有使用价值(牛儿可以反刍),“稻草”和万物一样
17、,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10.【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 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 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日”“也”“于是” “为” “即” 等。“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是判断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 “也”后面应该断 开,排除A; “万家烟火”是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L【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18、、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故选C。12.【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 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 分析,作出判定。B项,“进入山中六七里路”错误,原文“未至山六七里。故选B。 13.【答案】(1)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在山谷中怒吼 着
19、,风沿着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2)于是我们同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声音也不瞭亮悠长,难 怪它不能长久的放在景阳楼中。【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关键词:(1)句中,“至”“下” “飒”。(2)句中,“因 “不能” o.【答案】这两句写归途情景,如诗如画,“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清风明月都有 情,这本是作者流连忘返,但却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写成风月依人,表现了作者对钟 山的恋恋不舍之情,所以有“恍若有失”之意,这种失落的惆怅,不仅是因为要离开这清 幽宁静的美景
20、,或许也有过去失去这清景的遗憾。【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出 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句内容,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作者怎样的 感情。“松风送人,明月满衣。”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钟山的恋恋不舍之情, 也有过去失去这清景的遗憾。14 .【答案】C【解析】文中无因“喜悦”而“醉酒”之意。15 .【答案】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 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 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21、解析】根据上下阕内容进行对比。16 .【答案】(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默写能力。名篇名句的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 默写两种类型,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 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注意“藉、臾”等字的书写。1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话题 的转换;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表示意思的递进;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22、。先看第三空:“每况愈下”意思是 愈下愈甚,后用来指情况越来越坏;“病入膏肓”指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 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此处说的是朱自清的身体,应选用“每况愈下”。据此排除 B、D两项。再看第四空:“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时儿,形容衣服破 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左支右出”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 面又有了问题。此处是说朱自清生活清贫,常常无法应付家庭生活负担,应选用“捉襟见 肘”。故选A。20【答案】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突出强 调了人们对朱自清先生的崇敬之情,高度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
2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 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 种修辞手法。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上整齐而富有音韵美;情感 上突出了人们对朱自清先生的尊敬与缅怀,高度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品质。21 .【答案】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提炼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材料的 类型以及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提供的材料是新闻,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然后要回顾 新闻标题的构成部分,拟写标题一般是主体+事件特征(全文侧重点),接
24、着要分析新闻由 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来看,这条新闻一共三段,第一段中国 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的内容是为了引出第二段大会的召开,因为这报告是大会中提出 发布的,由此可以抓住第二段进行概括,“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 业创新大会8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I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 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新闻的主体是“我国”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 会”,如从“我国”的角度概括,应是“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如从“我 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进行概括,应是“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22 .【答案】(以“云海”为例)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七 单元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