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民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DP与民生.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DP与民生:重心如何转变案例一:住房建设的“重庆模式。公租房建设 “重庆模式”中的实体性工程,就是政府财政为50万家庭修建3000万平方米的低租金房屋,一度成为 舆论关注焦点。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 轨制”住房体系,成为其中最大亮点,给出了一份破 解社会“蜗居”难题的“参考答案”。重庆市委书记 薄熙来“政府就应该为穷人修房”的观点,也受到舆 论广泛好评。2010年10月,重庆市出台了广受老百 姓赞誉的“民生10条决定在未来两年半时间里, 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10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 突破。案例二:东莞“25年免费教育“。2010年8月25日,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对本地4.2万户籍人
2、口实施 从幼儿园到博士 25年免费教育。本科生每年每人补贴6000元,硕士生补贴8000元,博士生补贴1万元。 预算每年免费教育支出为1000万元,由镇财政和下 辖各村按比例分摊。此举将大大减轻广大家庭的教育 负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异化为以GDP为中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指引下,我国实 现了连续30多年GDP年均增长9.8%的奇迹,中国经 济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中国的大国形象也日渐丰 盈。不难想象,我们对GDP这个指标一度寄予了厚望。 在许多地方,GDP标准几乎完全主导了干部的政绩评 价体系,成为很多干部施政的“指挥棒”。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也就悄然异化为以GDP为中心。方向若
3、出错,后果不可想。为了追求GDP,许多地方政府将相当比重的财税收入不断转投到新一轮 建设中去,使民生欠账过多,社保水平过低,环境治 理无钱。此外,对GDP的片面追求还严重影响着我国 的社会政治生态,一些地方干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游戏,不但造成人力物 力的极大浪费,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经济为谁而忙,民生被谁所伤?勿须争辩,经济 为社会服务,社会以民生为重,经济建设服务的终极 目标只能是民生。民生,理应“做大做强于是,不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反 倒是将保障和改
4、善民生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许多 省市也正在卸掉GDP的政治枷锁。这是中国社会转型 的又一重大信号。这或许意味着,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要一去不复返了 O 民生与GDP并不截然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与GDP并不截然对立,高度重视民生并不是要全面抛弃GDPo GDP作为一个国家 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 表,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一定 的科学性。毕竟,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便无法 更好地改善。今后我们仍然要将GDP作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判断依据,科学决策,准确发力。GDP追求的畸重,源于民生建设的畸轻,源于没 有真正弄清楚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
5、落脚点是什 么?以往我们只是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 方面来规划、安排、部署,而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文 件报告的指导思想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将 民生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明确指 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这要求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必须随之发生根本 性的转变。当普通大众被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新的“三座大山”压得有些喘不上气来时,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创 新发展,实施了一些切实改变民生,提高群众满意度 和居民幸福指数的地方性创举,民生竞争,已经开始 取代GDP竞赛,成为引领地方政府竞争的新标向。民生如何成为官员比政绩的重要参数尽管民生大如天,但“唯GDP论”能否从当政者 的思想观念中彻底抹去,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一方 面,缺少民意评价的地方政府行为,在自上而下的政 绩考核的指挥棒下,“政府单边主义”作风较重,实 际效果就表现为好心不一定办好事,明明是“民生工 程”却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民生不是说重要就重要,GDP也不是说淡化就淡化的。这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程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速度,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幅,环境质量指数的高低、 人民的满意度等等,都是官员比政绩、政府论成绩的 重要参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