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一、作者及文章相关知识1.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政治上,主持变法。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郢县知县、舒州通 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 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 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经学上,王安石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创荆
2、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 学风的形成。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学上,王安石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 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 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 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 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也过于强调实 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
3、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 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 .司马光一、各段内部思路第一段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窃以为与 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拉近二 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 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一层意思集中在一句 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提到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
4、“虽欲强聒”多讲几句, 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一段最后,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 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 显示出冷静沉着。第二段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在辩驳之前,先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 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 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
5、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 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褐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 难,为变法正名。驳“侵官”。从制订的新法的过程来证明合理性。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其些权力这些直体现象, 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 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 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 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驳“生事:从理论依据和行为目的两个角度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
6、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 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驳“征利。征利并不是为了与百姓争夺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管理天下的财 富。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 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 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 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本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 的实质,从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
7、 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 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 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第三段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 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指出人们因循守旧已久,自然会对变法抗拒。人们习惯于苟目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土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 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这也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 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 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
8、举例论证,举例证明变法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是变法本身是否合理。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 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 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 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 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以退为进,表面认错,实则坚定的表明变法立场。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 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 是知罪的。这虽非本
9、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 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 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四、全文整体思路(1)反驳观点: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2)逐个反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憋,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3)分析天下怨谤的原因:人:习于苟且。士: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举例证明:盘庚之迁。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来证明只要计划合理就应该坚决执行,不应该被他人的 非议而阴挠,同时
10、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总结:1 .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2)于反覆不宜卤莽: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细2 .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解析: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解析:形容词作动词,谄媚、巴结(3)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析:名词作动词,做、从事、办理(4)以兴利除弊解析:形容词作名词,有利(害)的事情3 .古今异义故略上报解析:古:写回信;今: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解析:古指书信往来;今:多次重复(3)故今具道所以解析:古的原因;今:连词,表结果(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解析:古:用来的;今:连词,表结果(5)不任区区
11、向往之至解析:古谦词,用于自称;今:指小或少(6)以致天下怨谤也解析:古:因而招致;今:连词,表结果,4 .虚词以: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顺承以兴利除弊:连词,表目的,以便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为以膏泽斯民:连词,表目的,来于:于反复不宜卤莽:介词,在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介词,从以授之于有司:介词,向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介词,对于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介词,向为:不为侵官:动词,是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介词,因为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5 .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为天
12、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包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 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 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
13、年(1086 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稽古录、流水记闻、潜虚等。3 .答司马谏议书的故事背景王安石变法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 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 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新旧党争,推行新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 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身帝主持的议政会议
14、上也毫不相让, 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 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 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 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 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 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有答应, 司马光遂辞职离京。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 统编 2019 必修 下册 司马 谏议书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