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表格式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表格式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表格式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内容随堂笔记看:讲学稿的知识链接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读:小组长带领组员读课文,或者自读,或者听读。记:通过做题,掌握要点。1、给下列字词注音:丁肇中()埋没()彷徨()儒家 ( )授予()不知所措()袖手旁观() 2、请把以下词语按照你的理解填写在句子前的括号中。致知;格物;清谈;一帆风顺;袖手旁观;彷徨;正心;齐家():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2、():心要端正。():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预时30分钟) 学习目标与要求:熟读课文,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研讨内容随堂笔记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下面的问题,并及时在讲学稿上记录讨论的结果,展不前请认真阅 读展示建议。1、请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展示方案:先在段前加序号,多次阅读课文的内容,根据问题所给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结合课
3、 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展示方案:请阅读课文,找出问题所在的相应位置,并把观点概括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建议:直接讲解法。模块三:练习训练 (预时10分钟)学习目标与要求:阅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温故知新。3、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的意义?展示方案:请阅读课文的相关部分,找出问题的具体位置,并概括主要内容。训练内容随堂笔记1、读古诗,回答问题。冬夜读书示子隶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考:读完古诗,请你说说诗人对做学问发表了怎么样的观点?2、根据寓义写出相应的成语。(1)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讲学稿:合作学习:1、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储激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 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3、教学用书练习:陆游这首诗是告诉我们光凭书本上的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要把书 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只学不练是不可取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 里面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表格式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表格 式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