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教学解析-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诗,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习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本诗主要描绘了暮春时节,长安 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 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青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 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后两句写出了权贵们蒙受皇恩,气象一派平和。教学目标1 .会写侯字。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了解寒食节习俗,感受诗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了解寒食节习俗,感受诗中传
2、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引出课题。1 .出示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相应图片及所代表的三个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连线。2 .过渡:这些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今天让我 们走进一首古诗,去了解另一种传统节日。3 .板书课题。4 .介绍诗人韩翊:字君平,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二、熟读古诗,理解诗文大意。1 .出示自学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生自学,师巡视(2)生反馈小结:读好“侯;出示“候、侯”对比识认。2 .多种方法理解诗意(1)借助注释理解:春城、御柳、汉宫等词义(2)借助课外资料理解寒食节习俗由来(生根据课前预习反馈:寒食节,寒食
3、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亦称“禁烟 节“冷节,以禁火为标志,该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3)借助诗文了解寒食习俗师:寒食节除了禁火还有别的习俗,例如斗鸡、斗草、荡秋千、踏青、祭扫 等,课件依次出示,师生合作读: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不知王逸少,何处 会群贤? 一一孟浩然(斗鸡)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 湿秋千。-李清照(斗草、荡秋千)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 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一
4、-赵鼎(踏青)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 亦忘归。-一杜甫(祭扫)3 .画节奏朗读,范读,合作读读出节奏、韵律。4 .过渡: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习俗的描绘,但韩翔的这一首传诵最广。让我们掀起诗句的面纱,走进韩翔的寒食。三、再读古诗,想象诗中画面1 .学习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春天京城落花飞舞,东风吹拂着宫 城里的柳枝。(2)想象画面:抓住飞、斜”感受在东风的吹拂下春天景色的灵动飘逸。(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寒食这天,全城浓郁的春意。(4)指导朗读,读出春意盎然的欣喜。2 .
5、学习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学生交流自己对上面诗句的理解:夜晚皇宫传赐新火,王侯贵戚府第 之间烛光点点,青烟袅袅。(2)展开想象:联系上文了解的传蜡烛习俗,引导学生抓住“传散想象夜 晚走马传烛图,王侯贵戚府第间洋溢着一派平和的气象。(3)指导朗读:轻烟散入五侯家适当拖长音调,读出青烟袅袅。(4)出示视频了解“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是汉族 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 重耳 为 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 股啖君。(5)提问:联系上下文,皇宫传赐新火还有别的寓意在里面吗?得到了烛 火的王侯贵戚,会想些什么呢?老百姓这天又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站在不同 的角度理解:王侯贵戚蒙受皇恩的感激,皇宫希望贵戚效仿介子推的忠贞不二及 百姓对忠臣介子推的悼念。(6)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朗读古诗四总结拓展,背诵古诗1 .出示诗中飞花、御柳斜、传蜡烛、青烟等关键词,引导背诵。2 .小结:今天我们借助注释、课外资料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抓住关键字 词,想象画面,体会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感情朗读这首诗。3 .课后搜集其他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读读有关寒食节的古诗。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翻寒食节飞花、御柳斜传蜡烛、青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