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课件.pptx
《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课件.pptx(1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二、利用婴儿心理特点进行婴儿关键期的潜能开发三、儿童时期各种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四、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上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各年龄阶段所特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特点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也
2、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是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来认识世界的,并通过语言把这些认识固定下来,相互交流,使个人的认识成为大家的认识。所以,心理学常常把运用上述心理过程和语言去反映世界的活动一起,统称为“认识活动”。而人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称为“认识能力”毫无疑问,人是综合运用各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来了解世界的。当代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视为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的同时,把它看作是一个由感知(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学习、记忆等)、控制(兴趣、思维、内部语言等)、反应(表情、动作、外部言语等)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在不同的年龄阶
3、段,各子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对成年人来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主宰着整个认识活动;对感知过程输送来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以保证对事物的认识正确、深刻,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对婴幼儿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知觉:感觉和知觉在心理学上合起来叫感知。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冷、热、声音、颜色、软硬等并形成一种反应。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感觉的一种
4、解释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1.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2.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中占主导地位两岁以后,儿童陆续出现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力量仍十分不均衡。由于感知觉出现的最早,发展得也最快,其力量相对大于后出现的几种认识过程。虽然从长远来看,“后来者居上”,但在整个幼儿期,感知觉在其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即使是思维活动,也摆脱不了它的制约和影响。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a.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
5、通道,有人估计,约有80%左右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送给大脑的。心理学中称之为“视敏度”指的是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视力上的问题越早发现、早纠正,其效果越好。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b.听觉。听力是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分辨能力。听觉也是积极重要的感觉通道。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了明显的听觉反应。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表现为对某些声音能更长时间地注意倾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12个月婴儿似乎已经偏爱乐音(有
6、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音(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儿童听觉的敏感性(听力)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十二三岁以后开始稳定。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c.味觉。新生儿出生就有。对不同味觉物质已有不同反应,半个月左右时对甜味作吸吮动作,露出愉快表情,对苦、酸、咸的物质则表示不安、皱眉、闭眼、恶心。4月5月味觉发育关键期。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d.嗅觉。新生儿
7、对有气味的物质已能发生各种反应,第2个月末和第3个月内已能对不同气味进行分辨。嗅觉和味觉之间有微妙的交互作用。口欲期多让孩子接受各种食物,婴儿出生时就已具备灵敏的嗅觉和味觉,但孩子是否愿意品尝食物,则跟他的信任和习惯有关系,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e.皮肤觉。是最早出现的感觉。探索世界的开始。触觉探索能力是肤觉、压觉和运动觉综合而成的感知能力,是皮肤与物体接触时的运动所引起的。婴儿的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手的探索利用口腔进行探索活动是小孩子的“专利”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家长和育婴师要特别注意:(1)不给孩子过小的、可以放进口中的物体或玩具玩,比如小珠子、小盒子、小积塑粒(片)等,以免在放进嘴里后
8、不小心吞咽下去或卡在咽喉部位。(2)不给小孩子,特别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诸如筷子、长柄汤勺之类坚硬的物体玩,以免他们噙在嘴里四处走动时,不小心跌倒。这都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3)不给小孩子不卫生或含有毒素的东西玩,以免病毒细菌进入口中。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感知能力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让婴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获得有益的刺激。2.经常进行互动游戏,启发婴幼儿与外界主动的交流,进行自主的感知经验积累。记忆能力的发展 若无记忆,人类永远只能停留在新生儿时期。记忆力和感知力一样,也是人最早出现的认识能力。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养成一些“习惯”,几个月的孩子特别愿意亲近自己的妈妈,这些习惯、态度的形
9、成,都是记忆的结果。记忆能力的发展 1.幼儿记忆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人的记忆分成很多类型,如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等等。记忆能力的发展(1)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身体运动及其系统的记忆。儿童学会各种动作,掌握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的技能,都要依靠运动记忆。儿童最先出现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如对吃奶时身体运动姿势形成的条件反射。运动记忆不仅出现得早,而且保持的时间比较长。记忆能力的发展(2)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当某个情境或事件引起人强烈或深刻的情感体验时,这个情境、事件和与之相关的情感,会同时被深深地埋藏在记忆之中。记忆能力的发展
10、 情绪记忆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记忆。幼儿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依恋谁,害怕谁,往往都和他们早先的情感生活经验有关,是情绪记忆的结果。情绪记忆对幼儿行为的倾向性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记忆能力的发展(3)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形象记忆的内容是生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类材料(如图画等);词语记忆的内容则是语言(如儿歌、故事等)儿童掌握语言之前,其记忆内容基本是具体事物的形象(如父母的形象、奶瓶的形象等),随着语言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词语才逐渐成为记忆的内容。记忆能力的发展 2.幼儿记忆的特点(1)目的性:3岁前儿童没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意图,他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基本是无意之中获得的。3岁左右,带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
11、有意记忆开始出现。但幼儿的记忆仍以无意记忆(即没有目的的记忆)为主。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多数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等活动中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记住的记忆能力的发展(2)牢固性(持久性)记得快、忘得也快,是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然而有趣的是,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除外)。良好的记忆不仅要记得快,更要保持得持久。保持和遗忘是一对一矛盾,要使记的材料保持得牢固,就要防止遗忘。而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基本方法。记忆能力的发展 有效的复习应该按照遗忘的规律进行心理学家发现,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识记一种材料之后,遗忘便开始了。最初,遗忘的速度特别快,以后则逐渐减慢。根据这一
12、规律,刚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复习,尽量抢在遗忘之前。否则,就等于又重新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另外,复习的时间安排应该先密后疏。开始复习时,间隔时间要短些,次数要多些。随着遗忘速度减慢,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拉长。记忆能力的发展(3)精确性:记忆不精确是幼儿记忆的另一显著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整性较差。幼儿的记忆常常支离破碎、主次不分,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他们回忆学习过的语言材料时(故事、儿歌等)常常漏掉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只记住那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环节。二是容易混淆。幼儿的记忆有时似是而非,常常混淆相似的事物。更有甚者,还可能真假不辨,把想象的东西和记忆的东西相混淆。当想象的事
13、物为幼儿强烈期盼的事物时,这种情况便时有发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博学强记”“过目不忘”这些词汇也常常被用来形容聪明人。但记忆力不是机械地训练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真正理解学习材料,才是培养记忆的关键。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发展经历一个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变化过程。他们从发生到发展、成熟,大约要经历1820年的时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01岁是婴儿思维方式的准备时期。凭借手摸、体触、口尝、鼻闻、耳听、眼看,发展起感觉、直觉能力,并在复杂的综合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萌芽状态的表象。正是这种表象的
14、产生,并在语言的参与下,开始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现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3岁阶段主要产生的是人类的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作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实际是“手和眼的思维”。一方面,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另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思维能力的发展 感知动作思维是指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感知的事物和操纵事物的动作的思维方式,婴儿只有在直接摆弄具体事物的过程中才能思考问题。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直觉行动思维还是具体形象思维,都是一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这就使得他们均带有一种“自我中心”的特点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
15、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类的想象活动总是借助于词汇实现的,对已有的表象所进行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活动。新生儿没有想象力。周岁之前的婴儿虽然可以重现记忆中的某些事物,但还不能算是想象活动想象能力的发展 12岁的婴儿,由于个体生活经验不足,头脑中已存的表象有限,而表象的联想活动也比较差,再加上言语发展程度较低,所以只有萌芽状态的想象活动。他们能够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行动,反映在自己的游戏中。想象能力的发展 3岁左右的婴儿,随着经验和言语的发展,可以产生带有简单主题和角色的游戏,能够反映婴儿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的想象活动。想象能力的发展 3岁以前的婴儿想象的内容
16、比较简单,一般是他所看到成人或其他大孩子的某个简单行为的重复,属于再造想象的范围,缺乏创造性。这个年龄阶段的想象经常缺乏自觉的、确定的目的,只是零散、片段的东西。注意特性的变化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而非独立的心理过程。通常总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表现出来,例如,注意听、看、全神贯注地想或记。注意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即非认识能力,但它却直接影响着幼儿认识活动的效果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注意特性的变化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为了保持这种主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但还需要一定的
17、年龄。注意特性的变化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比较集中注意于某个感兴趣的新鲜事物,56个月时能够比较稳定地注视某一物体,但持续的时间很短。13岁时,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事物及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无意注意迅速发展。如2岁多时对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对别人的谈话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据天津和平保育院的调查,对有兴趣的事物,1岁半的婴儿能集中58分钟;1岁9个月的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的能集中注意1012分钟;2岁半的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注意特性的变化3岁前的婴儿有意注意刚刚开始发展,水平较差。由于言语的发展和成人的引导,开始把注意集中于某些活动目标。例如,注意看少儿电视节目
18、,如果节目引不起兴趣,他们的注意便会转移。在整个03岁阶段,无意注意占有主导的地位,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状态。注意特性的变化孩子不专心怎么办?充分利用无意注意,使之转化成早期开发其智力因素的优势。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的无意注意,来加强他的有意注意。在给孩子看画片的过程中,可以制造出一些惊奇和意外来。鲜艳的色彩,有趣的形象,都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在他的注意力即将发生转移时,你要马上转换形式,不能硬摁,那样会适得其反。要用新鲜的刺激,激发他的新的无意注意,循着他幼小爱玩的天性,科学地对他进行早期的智力启蒙。在培养孩子注意力持久性上,要根据幼儿特点,选取适合他的心理特点的场地、氛围、内
19、容,让他在感兴趣的环境中,抓住孩子专注去做事的时机,把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接受愉悦的教育。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首先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群体关系。03岁阶段主要发生的是亲子和玩伴交往关系。0-1岁阶段主要建立的是亲子关系,即婴儿同父母的交往关系。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亲子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这里看,幼儿和父母或老师一样,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并不因一方弱小、一方强大而有所改变;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关系又
20、不是对等的,是成熟的人和幼稚的人、养育着和被养育者、保护者和被保护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纵向”关系。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以及交往中形成的亲子、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1.与成人的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意义:(1)帮助幼儿认识世界,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2)稳定幼儿的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3)教给幼儿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指导社会行为。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2.成人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父母在教养儿童的具体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儿童
21、的关心、爱护程度,二是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这两方面的结合,便构成了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的类型。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在社会性和个性发展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1)民主-权威性: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地实施规则,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示支持和肯定。这种中等偏高程度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这些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
22、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比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2)专断型: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与上一类型有明显不同,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儿童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父母往往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但又缺少对规则的解释,他们常常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教低,不善于与人交往。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3)放纵型(或容许型):这类父母和权威性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他们
23、甚至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而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对孩子违反要求的做法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纠正孩子。这种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父母的教养方式类型(4)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很少,父母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任何行为反应都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作用(
24、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同伴交往类型不同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有很大差异,同伴对他们的反应也有许多不同。有的孩子提出的建议得不到响应,有的孩子却能“一呼百应”;有的孩子不受欢迎,别的小朋友都不愿跟他玩,有的孩子却被许多同伴所邀请,受到众多同伴的欢迎。由此在幼儿同伴中间存在着不同的交往类型。幼儿交往的不同类型是依据他们在同伴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即受欢迎程度)来划
25、分的。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同伴交往类型(1)受欢迎型: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同伴交往类型(2)被拒绝型:被拒绝型幼儿和受欢迎型幼儿一样,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有害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同伴交往类型(3)被忽视型:与前两类幼儿不同的是,这类幼儿不喜欢交往,他们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婴幼儿 心理 发展 特点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