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ppt
《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pp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口服降血糖药第三节第三节 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第四节第四节 降血糖药物的联合应用降血糖药物的联合应用第五节第五节 结语结语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一、一、一、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 二、二、二、二、老年糖尿病的特征老年糖尿病的特征老年糖尿病的特征老年糖尿病的特征 三、三、三、三、降血糖药的治疗策略降血糖药的治疗策略降血糖药的治疗策略降血糖药的治疗策略 一、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一、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n老年DM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一部分病人是在60岁
2、以后发病的,另一部分是在60岁以前发病、以后进入该年龄组的患者。n在美国,1997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糖尿病发病率为18.4%,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人群中还有许多人血糖水平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血糖水平已显著超过正常人,这就是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在美国这部分人加上糖尿病患者几乎占美国老年人的40%。n我国一些城市据估计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0%,并有近10%老年人IGT。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而将近半数的T2DM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二、老年糖
3、尿病的特征二、老年糖尿病的特征n老年T2DM的治疗目的是血糖水平得到最佳控制、避免低血糖的危险发生、防止高血糖未能控制而产生的急性并发症和阻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进程。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对T2DM用磺酰脲类、甲福明或胰岛素(insulin,Ins)强化血糖控制,能使与DM有关的并发症减少12%,特别是眼、肾和神经微血管并发症减少25%,大血管的并发症也趋于减少;然而用磺酰脲类或Ins强化血糖控制,低血糖的风险较常规治疗高。老年老年DM特点特点:n老年DM患病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常以某些糖尿病并发症来就诊。n老年DM患者并发症多,如急性并发症中的
4、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以及慢性并发症中的心、脑血管病等,病情重、病死率较高。n老年DM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差,易致低血糖。治疗治疗时应注意:时应注意:n在选择降糖药时,应考虑老年DM者随年龄的增长,肾脏与肝脏功能逐步减退,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减慢;其次给老年DM患者使用多种降糖药物,有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改变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影响药物的作用;老年DM常有一种或多种伴随疾病,如冠心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老年DM治疗的目标是餐前血糖 为 4.4 6.7mmol/L、睡 眠 时 的 血 糖 为 5.6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
5、(HbA1C)7%,然而这些目标要根据老年DM患者的特殊情况应人而异。严格的血糖控制常常会引起老年DM低血糖、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因此,对老年DM既要适度控制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发生。鉴于老年DM的特殊性,对有肝肾功能不良,易发生低血糖症且血糖监测困难者的血糖控制不宜过度,一般要求空腹血糖(FBG)7mmol/L,餐后血糖(PPG)10mmol/L,虚弱的老年DM患者FBG不应低于5.5 mmol/L。三、降血糖药的治疗策略三、降血糖药的治疗策略 T2DM有三类主要的病理生理异常:Ins分泌受损、分泌受损、肝糖产生过度和骨骼肌、肝与脂肪组织产生肝糖产生过度和骨骼肌、肝与脂肪组织产生Ins抵抗抵
6、抗。治疗T2DM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增加Ins的可用性如磺酰脲类 sulphonylureas与美格替奈类似物 meglitinide analogues 2.延缓胃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 inhibitors3.抑制肝糖过度产生,如甲福明metformin4.减少骨骼肌等靶器官Ins抵抗,如噻唑烷二酮类 thiazolidinedione,TD第二节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口服降血糖药n双胍类药物(biguanides,BGs)n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Ds)n磺酰脲类药物(sulphonylurea
7、s,SUs)n-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 inhibitors)n美格替奈类似物(meglitinide analogues)一、磺酰脲类药物一、磺酰脲类药物(sulphonylureas,SUs)nSUs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治疗DM,1995年前,是美国唯一用于治疗T2DM的口服降糖药,尽管近年来几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相继问世,但SUs仍然是最常用的口服抗DM药。nSUs通过与胰岛细胞高亲和力的SU受体结合,抑制ATP敏感的钾通道,使细胞去极化,刺激Ins分泌。SUs通过刺激内源性Ins释放,长期使用可改善血糖控制、减少糖的毒性与肝糖产生以及增加外周组织对Ins的敏感性等
8、发挥降血糖作用。n第一代SUs如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醋磺环己脲(acetohexamide)、妥拉磺脲(tolaxamide)和氯磺丙脲(chlorpropramide)等因不良反应多目前在美国已基本不用,较常用第二代SUs药物有格列本脲(glybur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波脲(glibornuride)和格列喹酮(Gliquidone)n对老年DM患者,SUs开始用低剂量,以后逐步增加剂量,直至FBG水平7.8mmol/L、HbA1c78%。第二代SUs降糖效价较第一代SUs强,因而使用小剂量;此外它们有较长的作用持续期,每天仅需给药12次;第二代
9、SUs主要在肝脏代谢失活,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n单用SU类药物如达不到血糖控制目标,SU类药常需要增加到最大推荐剂量,若达到最大推荐剂量仍未取得进一步的降糖效果,此时应考虑改用其它治疗方法,但一般两种SU类药物不宜联合使用 nSU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老年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老年DM者、者、肾功能不良和肾功能不良和SU长效制剂易致低血糖反应。长效制剂易致低血糖反应。第二代中的格列本脲为长效制剂,在老年DM患者可导致严重而持久的致死性低血糖反应,故老年DM患者应首选短、中效的SU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由于格列喹酮的代谢产物大多经胆汁排泄,如肾功能减退时不易引起药物蓄积,故
10、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如肝肾功能中度以上受损,则尽量避免使用SUs,以减少严重低血糖发生。新一代SU药物格列美脲(glimepiride)是长效制剂,与传统的SUs相比,具有相同的降糖作用但Ins分泌较少;在量效反应研究中发现,格列美脲可使FPG、HbA1c和2小时PPG水平显著降低,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在双盲安慰剂控制试验中发现,格列美脲一天1次与一天2次用药,均可有效降低FPG、HbA1c和PPG水平。新一代新一代SU药物格列美脲药物格列美脲 最近德国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发现格列美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远低于格列本脲,另有研究发现格列美脲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胰岛细胞的钾泵上,从而使非胰腺作用降
11、至最小;鉴于格列美脲具有选择性、效能高、用量少、给药方便和低血糖风险小等特点,对老年T2DM患者较有益。SUs治疗的头5年疗效最好,以后将近50%的SUs使用者会产生继发性失效(secodary failure),其中以体重偏高者易于发生。二、双胍类药物二、双胍类药物(biguanides,BGsbiguanides,BGs)甲福明已成为治疗肥胖的T2DM患者的一线药物。甲福明降血糖和血脂的作用机理尚未阐明,其能作用于肝细胞线粒体、抑制肝糖的产生,增加骨骼肌和脂肪细胞内Ins调节血糖利用,最近发现甲福明能增强一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2的活性,从而加快血糖的处置和增加肌糖元的浓度,引起血糖下降。
12、甲福明使肝糖产生减少主要是能减少肝糖元异生而不是减少糖元分解,这与甲福明具有抗脂肪分解作用、导致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下降、使糖元异生的原料减少有关。n甲福明单独使用时降糖作用弱于SU类,其对内源性Ins的分泌无直接作用,故其单独使用不会产生低血糖反应。与Ins、SU类、美格替奈类似物和噻唑烷二酮类不同,甲福明在引起血糖下降时,可使患者体重轻度下降,或保持不变,这可能部分与其胃肠道副作用如食欲下降有关。n在用格列本脲或甲福明的研究中发现,两药都能使血糖控制,且甲福明既不引起体重增加也不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将格列本脲与甲福明做成的合剂Glucovance可以作为T2DM患者的初次治疗用药以及单用SU类
13、或甲福明无效时的二线用药,对以前已用过格列本脲或甲福明的患者,Glucovance的开始用量不宜超过格列本脲或甲福明各自的单用剂量。不良反应不良反应n甲福明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仍然是乳酸性酸中毒,有报告称甲福明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九,因此有肝肾疾病、心血管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足或缺氧、严重感染和嗜酒者禁用甲福明。n甲福明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部不适和腹泻,有将近5%的患者不能耐受甲福明,剂量缓慢增加或治疗后几周将减轻。n有报告发现甲福明能引起维生素B12(VB12)缺乏,发现VB12内因子复合物经回肠吸收是钙依赖的,补充钙能防止甲福明引起VB12缺乏。甲福明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甲福明对
14、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n在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发现,甲福明是唯一能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口服降血糖药,发现甲福明能减少血浆甘油三酯和LDL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nUKPDS在另一干预试验中发现,与单纯饮食控制比较,如对超体重的T2DM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即给予甲福明治疗,可减少约42%T2DM患者相关死亡的危险性,同时也可降低约32%T2DM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并发症。n甲福明还能改善高凝状态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这些均参与甲福明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三、三、三、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Glucosidase in
15、hibitors-Glucosidase inhibitors)n降糖作用与作用机理n不良反应 降糖作用与作用机理降糖作用与作用机理 n-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新一代口服抗高血糖药,包括阿卡波糖(acarbose)、米格列醇(miglitol)、伏格列波糖(voglibose)等。n本类药物通过剂量依赖地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葡萄糖苷酶,使碳水化合物水解为可吸收的单糖受到抑制,延迟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有效治疗T2DM n-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不同于SUs,不刺激胰岛细胞产生Ins,单独应用时不产生低血糖,并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使机体Ins的需要量减少,从而减轻餐后高Ins血症的有
16、害作用 n阿卡波糖单用时可使FPG减少25-30mg/dL,HbA1c减少0.7-1.0%,PPG减少40-50mg/dL。用法用法n阿卡波糖或米格列醇应从小剂量(25mg)开始,每天1-2次,同时少量进餐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阿卡波糖在吃第一口饭后立即服用能有效发挥作用,在2-4周内达到最大剂量(75-100mg),每天2-3次。n在长期双盲平行试验中发现,对正在控制饮食的老年T2DM患者,给予阿卡波糖50-100mg,每日三次,经12个月治疗,能明显减少空腹血浆葡萄糖和Ins水平,亦能减少餐后血糖、Ins和HbA1c水平。阿卡波糖还能改善IGT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在随机双盲试验中,用胰岛素抑
17、制试验测定稳态血糖来反映胰岛素敏感性,发现阿卡波糖能显著减少IGT患者餐后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增加,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提示阿卡波糖能阻止IGT患者转变为T2DM患者。阿卡波糖防止阿卡波糖防止IGT转变为转变为T2DM机理机理 n通过减少高血糖的毒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n减少餐后高血糖,从而减少对胰岛细胞应激反应 n增加肠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细胞Ins的分泌 n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等 药物联用药物联用 n-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能与Ins、SUs及甲福明合用,如与SUs或Ins合用,可能发生低血糖,这时需补充纯葡萄糖。n-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甲福明一样,能使T2DM患者的体重减轻,这与SU
18、、噻唑烷二酮类和Ins能引起体重增加不同。最近国际停止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TOP-NIDDM)研究发现,IGT患者使用阿卡波糖,平均随访3.3年,体重下降,由于体重减轻有益于改善血糖的控制、增加Ins的作用、改善细胞的功能以及阻止IGT向T2DM发展,提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体重过重的IGT患者或T2DM患者的预后有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n-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气胀、腹部不适和腹泻,发生率约30%,在老年DM患者更易发生。n这些副作用多能忍受,与所用剂量有关且有自行缓解倾向,其发生机理是由于剂量过大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消化过度抑制,有较多剩余碳水化合物进入下段小肠及结肠
19、,细菌分解后产气较多。剂量缓慢增加有助于减少胃肠道症状,此外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下段小肠-葡萄糖苷酶能被诱导,症状也可减轻。四、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四、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Ds)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具有2,4-二酮噻唑烷(thiazolidine-2-4-dione)结构的化合物,包括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曲格列酮 (troglizone)、赛格列酮(ciglitazone)、英格列酮(eglitazone)等,其中罗格列酮与吡格列酮已上市,曲格列酮因引起特发性肝细胞损伤于2000年被淘汰。本类药物是一类
20、新型的Ins敏感剂(sensitizers),能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对T2DM及心血管并发症产生显著疗效。(一)作用机理(一)作用机理 nTDs能竞争性地结合并活化过氧化物-增殖体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该受体是与Ins反应基因的表达及调节有关、并参与代谢调节的核受体超家属中一员。PPAR活化后能调节Ins反应基因的转录。n改善Ins敏感性和Ins抵抗1.直接刺激Ins调节的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糖摄取和糖的处置,促进糖的转运,减少肝脏糖的产生,增加糖元合成和糖的氧化。2.激活的PP
21、AR与几种核蛋白形成杂化二聚体,促进脂肪细胞分化,产生大量小脂肪细胞,并使其从内脏迁移到对Ins更敏感的皮下脂肪组织,从而改善Ins的敏感性 3.肿瘤坏死因子(TNF)、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等脂肪组织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是引起全身性Ins抵抗及细胞分泌功能障碍的原因,本类药物明显减少这些基因的表达,可改善Ins抵抗及细胞功能改善Ins敏感性和Ins抵抗机理:4.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转运体1和4(GLUT1和GLUT4)基因的表达,增加基础葡萄糖的摄取和转运5.PPAR在脂肪组织的表达远大于肌肉组织与肝脏,TDs引起的游离脂肪酸代谢改变现
22、认为是肝脏和骨骼肌Ins信号转导的关键,在T2DM患者血浆游离脂肪酸常升高,引起Ins抵抗,抑制肌肉对糖的处置,增加肝糖的产生;TDs通过恢复Ins对脂肪组织分解的抑制,减少循环中游离脂肪酸,从而减少Ins抵抗6.TDs能增加Ins受体的数量,阻止或逆转高血糖对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毒性作用,促进Ins受体底物-1的磷酸化,从而增强Ins信号传递(二)降糖作用(二)降糖作用 n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单用可使T2DM患者的FPG水平平均下降25-60mg/dL,HbA1c 下降0.6-1.9%;在大于65岁老年T2DM组与小于65岁T2DM组的比较研究中,罗格列酮产生类似的FPG和HbA1c下降。用正常血
23、糖钳夹法测定Ins敏感性,发现罗格列酮可使Ins敏感性增加91%,在另一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发现,罗格列酮(8mg/天)使用26周后,使Ins敏感性增加32%。以空腹血糖和Ins水平计算胰岛细胞功能及Ins抵抗的动态模型研究表明,单用罗格列酮(4-8mg/天)可使Ins抵抗较治疗前下降16-25%,细胞功能增加50-65%。nTDs能与SUs、甲福明和Ins合用,在用SU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可使HbA1c进一步下降,对使用最大剂量甲福明仍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也能改善血糖控制,在口服降糖药无效而改用Ins仍控制欠佳的患者中加用罗格列酮可明显减少每日Ins用量,使血糖
24、和HbA1c维持于理想水平。TDs理论上也能与美格替奈类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用,但由于资料有限,尚未被美国FDA接受。n在T2DM Ins抵抗主要的脂质异常表现为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成分改变,罗格列酮与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不全相同,两者虽都可降低血甘油三酯与游离脂肪酸、升高HDL,但罗格列酮可增加LDL的浓度而吡格列酮不影响LDL浓度,故如有脂质异常的糖尿病人可优先考虑用吡格列酮。nTDs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磷酸肌醇信号通路而明显降低二磷酸腺苷、胶原蛋白和血栓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反应,并通过抑制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增生而发挥
25、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保护血管,还可使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减少T2DM心血管并发症n TDs还可明显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从而延缓蛋白尿的发生(三)适应证与用法(三)适应证与用法 n有空腹血浆Ins或C肽水平升高、肥胖、Ins抵抗、多囊卵巢症、肾功不良、虽正用SUs但FPG或PPG升高的T2DM患者可考虑用TDs n罗格列酮的开始剂量为每天口服4mg,可一次服或分两次服,如治疗12周后效果不满意,可增加到每天8mgn吡格列酮开始剂量为每天一次口服15mg或30mg,如效果不满意,可增加到最大剂量每天一次口服45mgn如单用TDs类效果不理想,可考虑采用结合疗法。此外大约有20%的病人由于内源性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年 糖尿病药物 治疗 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