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1.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排除 A。其实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才造成了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个奇
2、特的政治现象,B 正确。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不会造成材料中所说的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排除 C、D。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 乙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 丁同学做了西周的平民,才能、颜值、人品俱佳【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被分封到地方上建立诸侯国的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因此丁同学作为西周平民,可能性最小。故答
3、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均有可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项。3.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 ”该材料反映了A.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2 -B. 周初的分封制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兼并战争【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诸侯要向周天子述职,如果诸侯不述职的话,会受到惩罚,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初的分封制,在这一制度下,周天子有权力约束各诸侯,所以答案选 B,排除 A;C、D 时间不符合,排除。4.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 太尉B
4、. 锦衣卫C. 御史大夫D. 刺史【答案】C【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答案为 C 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 A 项;锦衣卫是明朝时设立的,刺史是汉朝时设立的,均不符合“最早”的要求,排除 B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注意题干中“最早”的要求,否则的话,除太尉不具备监察职能外,其他三项均具备这一职能。根据“最早”的要求,排除锦衣卫和刺史,以此得出正确选项。5.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
5、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B.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C. 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D. 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答案】B【解析】秦朝郡县制确立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因此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巩固贵族政治的需要,B 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自- 3 -秦朝确立,这种制度是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对巩固国家统一、管辖辽阔疆域起到重要作用。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
6、限制,如用“不是” “无” “没有” “不正确”等词语。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不能”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对材料评价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对此评价的选项6. 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 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认为周的灭亡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因此其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这就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答案选 B。郡县制是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因此排除 A
7、、C;材料没有涉及 D,排除。7.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
8、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 选项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4 -8. 西周规定天子都城 12 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A. 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B. 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C. 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D. 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答案】B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体现出的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来确定答案。9.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
9、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A. 实行察举制B. 实行内外朝制度C. 分封同姓王D. 推行刺史制度【答案】A【解析】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选 C 选项。A 显选项错误,分封同姓王指的是分封制,发生在西周。B 选项是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D 选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
10、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5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由此可以知道,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故 C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 D 项错误
11、。11.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一评价的制度A. 世袭制B. 军功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世袭制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军功制按照军功大小分配官位和爵位,科举制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不符合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 ,排除 ABD。 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察举制12. 6 世纪以前和 10 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
12、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A. 提高行政效率B. 强化官僚政治C. 削弱贵族集团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削弱了君权;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官僚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 ABC 项。- 6 -13.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 分科考试B. 以德治国C. 公平竞争D. 学而优
13、则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科举制度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从这一角度说明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所以答案选 C。其他并没有体现到这一理念,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名师点睛】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 、 “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14.
14、 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 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D. 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答案】B【解析】北宋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于中央,一方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来说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但是主要在于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 B,排除 AC;D 是特殊的原因。15.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
15、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7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中“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等信息可得出皇帝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而中书省的职能是决策,不具备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故 B、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执行职能方面的阐释,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6.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16、A. 君主集权加强B. 皇权渐趋衰落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只能说明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排除;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排除 C 项;首辅权力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并非失控,排除 D 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7.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
17、,为防止布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答案】D【解析】明朝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同时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通过分割地方政府权力,从而实现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答案为 D 项。这一举措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 A 项;这一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巩固君- 8 -主专制,与民主化无关,排除 B 项;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18、以这种方式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18.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A. 汉朝的“中朝”B. 宋朝的中书门下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清朝设立军机处:时间:雍正年间;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19.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 ,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
19、”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 ;“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 、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9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和材料中的“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真实内涵;C 选项说法错
20、误,洪武十三年宰相制度便被废除,说明此是君权相权之间存在矛盾;D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内部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点睛: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问题时要注意分清楚题目中涉及的是哪部分问题,是君主专制部分的问题,还是中央集权部分的问题。明确这一点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干扰项,比如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问题,所以可以排除 D 选项中央集权问题的干扰。20. 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下列题目,其中明显错误的是A. 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 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C. 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D. 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新版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