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山西省实施方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山西省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山西省实施方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山西省施行方案第一章 总 论11 工程名称:山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黄河上中游)12 主管部门:山西省林业厅13 承办单位:山西省林业厅天然林保护办公室14 工程性质:新建15 工程建立主旨:依托中央政策指导,利用国家投资优势,对我省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进展保护,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培育后备资源,妥善分流林区充裕人员,操纵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区域林业生态功能,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开展制造有利条件。16 工程建立的必要性161 是实现根本改变我省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所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
2、趋势日益加剧,严峻制约着山西经济的开展。因而保护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黄河上中游生态工程建立的需要,也是实现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战略的需要。162 是操纵水土流失,修养水源的根本途径。我省是全国缺水最严峻的省份之一,许多地点人畜吃水困难,工农业消费因缺水造成的宏大损失。我省天然林资源多数分布在主要河流的源头,如汾河发源于管涔山林区,三川河发源于关帝山林区,而湫水河、昕水河、涑水河分别发源于黑茶山、吕梁山和中条山等林区,这些地点的森林是山西省主要的水源修养林。而这些河流又属黄河一、二级支流,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全省每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3.66亿吨,占黄河上中游总输沙量的23%。严峻妨碍
3、着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如汾河水库,从1958年修建至今已有46%的库容被泥沙淤积,严峻威胁着太原及其下游地区的工农业消费和人民生活。事实证明,森林不仅有吸水、透水才能,促进土壤构造变化,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还有修养水源,以丰补欠,调理迳流等功能。因而,保护森林,保护天然林是修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163 施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可减轻停采后的林区经济压力,对处理林区职工后顾之忧和稳定职工队伍意义严重。由于天然林停采和营建林投资严峻缺乏,职工收入没有保障,生活困难,人心不稳,林区再消费路子变窄、经济压力加重。因而通过施行天然林资源保护,走保护与开展并重的路子
4、,对增加职工收入,开展国有林区经济有着严重意义。164 保护好现有天然林,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开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林区广大职工和群众本身生存的需要。我省森林资源稀少,而可采资源更少。随着社会的开展,人口的增多,森林资源耗费日益增大,如不及早采取保护措施,将会堕入“越采越少,越采越穷”的恶性循环,从而将危及到林区广大职工、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生活。此外,在我省林区中,既有华北地区稀少且集中连片的云杉林和栓皮栎林,又有宝贵的南方红豆杉、连香树,同时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麝、勺鸡、猕猴等。因而,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森林环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山西省林业建立中显得尤为重要。16
5、5 山西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峻,究其缘故,确实是森林覆盖率太低,如今全省仅有11.7%,依照测算,森林覆盖率只有到达30%以上,才能对调理气候产生作用。1998年长江沿岸洪涝灾祸严峻,专家们认为主要是长江上游植被减少的后果。因而,山西的天然林资源,一方面要特别好地保护起来,使大面积的森林疗养生息,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另一方面确实是要依照区域内宜林荒山、荒地的特点,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加快造林进程,逐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66 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及森林环境,对调整全省产业构造,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经济收入意义严重。我省黄河上中游地区地形地貌复
6、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当丰富,仅地上建筑近2万余处,而且大多分布在深山密林和以天然林为主的森林环境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近50余处。由于工程区自然条件复杂、海拔、气温、光照、降雨等特征明显,因而野生药用植物和可利用的菌类资源特别丰富,野生药用植物如天麻、黄连、山茱萸、连翘、五味子、菖蒲、黄岑、柴胡、杜仲、野人参等;菌类有猴头、木耳、蘑菇、灵芝等。因而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及森林环境、将对开展森林旅游、合理开发利用林木资源,有着宽阔的前景。第二章 工程区的根本情况21 工程区范围及自然概况山西省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范围,包括沿黄河六条一、二级支流流域。共涉及9个市(地)72个
7、县和管涔、黑茶、关帝、太岳、吕梁、中条六个省直国有林区以及杨树局油坊林场、省林校实验林场。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552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0.0%。区内沟壑纵横,梁峁崎岖,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沟壑、黄土残垣沟壑和土石山区,是水土流失重灾区。由北向南苍头河、朱家川河、三川河、汾河、昕水河、涑水河等黄河的一、二级支流发源于此。工程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温差大,季节明显,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在400mm650mm之间,大多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年平均气温414,无霜期120220天。自然灾祸有干热风、沙尘暴大风和冰雹。区内土壤以风积黄土为母质,主要有褐土性土、山地褐土、黄
8、绵土、淡栗钙土等土类,部分高山地带还有少量草甸土、山地棕壤。主要分布树种有油松、栎类、杨类、桦树、云杉、侧柏、白皮松、华山松、落叶松、樟子松、柳树、核桃、仁用杏、枣树、沙棘、柠条、黄刺玫等,草类有苜蓿、禾本科类、蒿类等。22 工程区社会经济概况工程区总人口186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0%。其中农村人口1481.9万人,占工程区总人口的79.5%;其中农村劳动力62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1.8%。林业职工总数(国有林区、林场)13486人,占工程区总人口的0.07 %,其中在职职工10242人,离退休3244人。工程区内各县社会经济开展极不平衡,有20个贫困县,贫困人口140万人,占工
9、程区人口总数的7.5%。由于第二、三产业开展滞后,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每年可向工程建立提供1.95亿个工日,能充分满足工程建立的需要。工程区内工农业总产值为652.2亿元,人均3500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5.7亿元,占总产值的25.4%,林业产值5.0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23 水土流失情况我省的黄河上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区域之一。常见的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全省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面积1442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8%,其中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7891万亩。全省多年平均输沙量4.56亿吨,仅黄河上
10、中游多年平均输沙量3.66亿吨,占全省输沙量的80%,占整个黄河上中游输沙总量的23%。工程区黄土丘陵沟壑的径流量和土壤的流失量分别占65.9%和78.7%。20以上的坡耕地平均土壤流失量每公顷高达43.95吨,分别比15、10和5的坡耕地高出1倍、8倍和15倍之多。风力侵蚀多发生在工程区的西北部,面积约585万亩,干旱、大风和地面植被稀少,导致土壤松散是造成风蚀的主要缘故。重力侵蚀多发生在工程区黄土垂直节理较强的丘陵、沟壑区域,主要集中在降雨季节。24 工程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552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6845万亩,占工程区总面积的44.1%。有林地2320万亩,其中天然林
11、972万亩,人工林134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9%;灌木林95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4.0%;疏林地24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未成林造林地293.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苗圃14.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2%;宜林荒山荒地面积297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5%。工程区现有森林覆盖率21.1%,森林蓄积量5200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有以下特点:(1)国有森林是工程区森林资源的主体工程区内含省(市)县国营林场共计149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森林面积占到整个工程区森林总面积的51%,其中天然林面积占到工程区天然林的84.5%。从林分质量上看,全
12、省林分亩均蓄积为2.34立方米,而国有林分亩均蓄积为3.34立方米,集体林亩均蓄积只有1.28立方米。由此可见,不管是从森林面积上,依然在森林质量上,国有森林资源占有绝对地位,是工程区森林资源权属构造的明显特点。(2)森林资源数量少、分布不均工程区内林分郁闭度在0.2以上的有林地面积特别少,林相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多为片块分布,并与荒山、农田镶嵌。区内人均有林地只有1.5亩,人均占有蓄积量更少,而且森林分布极不平衡。(3)林分质量差,优劣不均工程区内的林业用地中,有林地中林分面积占16.7,每公顷蓄积量只有35.1立方米,属天然次生林,疏林多,林中空地多,单位蓄积量低,出材率低,郁闭度小。(4)
13、林分构造不合理工程区内有林地总面积2320.0万亩,幼、中、近成过熟林面积分别为844.30万亩、1136.70万亩、339.0万亩,其面积比为36.4:49:14.6。有林地以幼、中龄林为主,近成过熟林占的比重特别小,不能构成合理轮伐周期,不利于平衡运营和永续利用。(5)荒山多,条件好,扩大森林资源有潜力工程区现有宜林荒山荒地2978万亩,这部分宜林地能够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恢复植被。2. 5 我省天保工程进展情况及根本经历山西省是国家生态环境建立的重点区域。省委、省政府历来都特别注重天然林的保护工作。从1997年开场,逐年调减消费性蓄积耗费10%。从1998年9月起,省委省政府
14、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生态环境建立的意见、关于停顿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和关于加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意见,使我省林业建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省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1999年和2000年分别拿出2500万元和2700万元,用于省直林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各地县财政也都积极筹措资金,根本保证了国营林场30%的“天保”费用。有限的资金为全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试点和全面启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二是省政府成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厅。省林业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也成立了“天保”工程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山西省国营林场治理局。各市、县和省直林区也相继成立了领导机构,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把
15、“天保”工作纳入了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为天保工程的启动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省林业厅“天保”领导组先后组织了六次较大规模的“天保”工程专题调查和督查,并在关帝林局进展了“天保”试点工作,总结了经历。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千里行”采访宣传活动,编印了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治理手册,设立宣传标志牌(碑)、标语8000余块(条)。四是探究最正确管护方式,确保森林资源平安。2000年在省直林区建立标准管护站15个。局、场、站逐级签订了责任状。在管护队伍中构成了公安干警包片、护林员包点、木材检查站把口,林政稽查人员巡查的网络体系五是省直林区两年来(1999、2000年
16、)完成生态林建立42.75万亩,育苗8.84万亩。六是深化林区改革,为天保工程启动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省厅制定了深化林区改革,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施行的意见,省直林区局、场治理人员精减了41%。同时在分流充裕职工和职工养老统筹上也做了大量根底性工作。充分发挥林区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职工自营经济、森林旅游业和种苗基地建立,促进了林业产业构造调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国有林场分类运营改革的精神,省厅制定了山西省国有林场分类运营施行意见,在大同市、太原市进展了试点,此项工作今年将在全省推开。在完成了“两区”调查区划界定和二类资源调查的根底上,编制完成了“十五”森林运营方案。第三章 森林分类运营区划施行
17、森林分类运营,转变林业运营治理体制和开展方式,是实现林业可持开展的战略抉择。森林分类运营区划是施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前提和根底。依照国家林业局林资发1999171号林策发1999191号文件精神,我省于1999年9月到2000年6月,在进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调查的根底上,要求各工程施行单位按照森林分类运营的要求,结合工程区森林资源(森林、林木、林地)的特点和经济开展水平,区划生态保护区(包括重点生态保护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和商品林运营区,在不同区域内按照不同的技术措施进展建立和运营治理。31 区划原则311 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和改善黄河一、二级支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根本
18、前提,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将工程区内的天然林全部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人工林的区划要按照经济利益服从于生态态利益的原则,其它林业用地依照实际情况和生态地位划分。312 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江河源头、库湖四周、水系干流两侧及主要山脉部,以及地带性顶级群落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具有严重妨碍的生态脆弱区进展重点区划。313 因地制宜原则。依照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特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防灾减灾及林产品加工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同需求等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因需施策。314 适度规模原则。同类别森林应相对集中连片,便于集中保护、整体治理、集约运营,以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森
19、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15 依法行事的原则。依法维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和运营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将集体所有和个体运营的森林资源划入生态保护区时,应具有相应的保障措施。32 区划标准321 森林分类运营区划应打破现有行政界限,以流域、山脉等为单元,参照自然条件、区划条件、开展水平等进展整体考虑;322 乡(镇)、场作为根本统计单位,县(局)级作为森林类型汇总单位,其它部门林场应按照乡级单位纳入所在县范围进展统计。323 森林、林木、林地的受保护程度从重点生态保护区、一般生态保护区到商品林运营区,应由强到弱,在区划时原则上不能把保护程度强的调为保护程度弱的。324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
20、区划原则上操纵在重点生态保护区50%,一般生态保护区30%,商品林运营区20%。各工程施行单位应结合详细情况,灵敏掌握。33 区划结果在“天保”工程区共有林业用地6845.37万亩,其中重点生态保护区面积4113.6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0%;一般生态保护区面积1767.1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6%;商品林运营区964.5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4%,详见表3-1。山西省(天保)工程区森林分类区划面积统计表表3-1单位:万亩单位森林分类区划总面积林业用地非林业用地合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其它全省合计15524.366845.372320.00243.00958.002
21、93.003017.0014.378678.99重点生态保护区7284.154113.691325.67178.70634.47128.381840.166.313170.46一般生态保护区3109.861767.10651.9249.72197.39103.30758.766.011342.76商品林运营区5130.35964.58342.4114.58126.1461.32418.082.054165.77第四章 工程建立方案及主要目的41 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围绕从根本上遏制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开展的目的,优化国土资源配置,以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资源
22、和林灌植被为根底,以恢复森林植被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对工程区森林管护、植被恢复及其它生态工程建立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使全省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为再造山川秀美的中西部地区奠定坚实的根底。42 方案编制的依照(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指示;(2)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施行方案;(3)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合下发的关于组织施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林计发2000661号);(4)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分类区划技术规则的通知(
23、林资发1999218号);(5)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天然林保护工作意见(晋政发199956号);(6)山西省生态环境建立规划;(7)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山西部分)总体规划;(8)2000年完成的山西省“两区”资源调查结果;43 工程施行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施行的原则。森林管护、植被恢复等工程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坚持森林保护和植被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在严格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加速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林种选择上,实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结合,多树种混交;在造林方式上,选择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为主要方式,适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天然林 资源 保护 工程 山西省 实施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