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八章-吸收教材课件.ppt
《《化工原理》第八章-吸收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八章-吸收教材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工原理第八章 吸收 第一节 概述 一、吸收剂的选择 实践证明,吸收的好坏与吸收剂用量关系很大,而吸收剂用量又随吸收剂的种类而变。可见,选择吸收剂是吸收操作的重要环节。选择吸收剂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溶解度 吸收剂对于溶质组分应具有较大的溶解度,这样可以加快吸收过程并减少吸收剂本身的消耗量。2选择性 吸收剂要在对溶质组分有良好吸收能力的同时,对混合气体中的其他组分却能基本上不吸收或吸收甚微,否则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第一节 概述 3挥发度 操作温度下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即挥发度要小,以减少吸收过程中吸收剂的损失。4腐蚀性 吸收剂若无腐蚀性,则对设备材质无过高要求,可以减少设备费用。5黏性
2、 操作条件下吸收剂的黏度要低,这样可以改善吸收塔内的流动状况从而提高吸收速率,且有助于降低输送能耗,还能减小传热阻力。第一节 概述 6其他 吸收剂还应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产生泡沫,无毒性,不易燃,凝固点低,价廉易得等经济和安全条件。实际生产中,满足上述全部条件的吸收剂是很难找到的,往往要对可供选择的吸收剂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做出经济合理的选择。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一、吸收中常用的相组成表示法 在吸收操作中气体的总量和液体的总量都随操作的进行而改变,但惰性气体和吸收剂的量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在吸收计算中,相组成以比质量分数或比摩尔分数表示较为方便。1比质量分数与比摩尔分数 (1)比质
3、量分数 混合物中某两个组分的质量之比称为比质量分数,用符号表示。即:(8-1)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比摩尔分数 混合物中某两个组分的摩尔数之比称为比摩尔分数,用符号(或)表示。即:kmolA/kmolB (8-2a)如果混合物是双组分气体混合物时,上式则用与的关系表示为:kmolA/kmolB (8-2b)(3)比质量分数与比摩尔分数的换算关系 (8-3)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式中 、分别为混合物中、组分的千摩尔质量,kg/kmol。在计算比质量分数或比摩尔分数的数值时,通常以在操作中不转移到另一相的组分作为组分。在吸收中,组分是指吸收剂或惰性气,组分是指吸收质。2质量浓
4、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对于组分,有 (8-4)式中 混合物中组分的质量浓度,/m3;混合物的总体积,m3。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量(用千摩尔数表示)。对于气体混合物,在压强不太高、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可视为理想气体,则组分,有 (8-5)式中 混合物中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kmol/m3。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吸收的相平衡关系,是指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被吸收的组分(吸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即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恒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用一定量的溶
5、剂与混合气体在一密闭容器中相接触,混合气中的溶质便向液相内转移,而溶于液相内的溶质又会从溶剂中逸出返回气相。随着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量增多,溶质返回气相的量也在逐渐增大,直到吸收速率与解吸速率相等时,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气液两相达到了动平衡。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用符号 表示;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平衡关系。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相平衡关系随物系的性质、温度和压力而异,通常由实验确定。图8-1是由实验得到的SO2和NH3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也称为相平衡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溶质组分(SO2、NH3)在液相中的摩尔
6、分数 ,纵坐标为溶质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压 。从图中可见:在相同的温度和分压条件下,不同的溶质在同一个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很大的气体称为易溶气体,溶解度很小的气体称为难溶气体;同一个物系,在相同温度下,分压越高,则溶解度越大;而分压一定,温度越低,则溶解度越大。这表明较高的分压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吸收操作。在实际吸收操作过程中,溶质在气相中的组成是一定的,可以借助于提高操作压力 来提高其分压 ;当吸收温度较高时,则需要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采取降温措施,以增大其溶解度。所以,加压和降温对吸收操作有利。反之,升温和减压则有利于解吸。对于同样浓度的溶液,易溶气体在溶液上方的气相平衡分压小,
7、难溶气体在溶液上方的平衡分压大。图8-1气体溶解度曲线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亨利定律 (1)亨利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对于稀溶液,在气体总压不高(500kpa)的情况下,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与其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成正比:(8-6)式中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亨利系数,其单位与压力单位一致。式(8-6)即为亨利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稀溶液上方的溶质平衡分压 与该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亨利系数。亨利系数的数值可由实验测得,表8-1列出了某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值。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表8-1某些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值(E10
8、-6/kPa)由表8-1中的数值可知:不同的物系在同一个温度下的亨利系数不同;当物系一定时,亨利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溶解度愈小。所以亨利系数值愈大,气体愈难溶。在同一溶剂中,难溶气体的值很大,而易溶气体的值很小。(2)亨利定律的其他表达形式 由于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组成各可采用不同的表示法,因而亨利定律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用量浓度表示 若将亨利定律表示成溶质在液相中的量浓度与其在气相中的分压之pA*间的关系,则可写成如下形式,即:(8-7)式中 H溶解度系数,kmol/(m3Pa)。由实验测定,其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H值的大小反映气体溶解的难易程度,对
9、于易溶气体,值很大;对于难溶气体,值很小。溶解度系数与亨利系数的关系如下:(8-8)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式中 溶剂的密度,kg/m3;溶剂的千摩尔质量,kg/kmol。用摩尔分数表示 如果气相中吸收质浓度用摩尔分数表示,则,式(8-6)可写为:(8-9)式中m称为相平衡常数,它与亨利系数之间的关系 为。由式(8-9)可以看出,值越大,表明该气体的溶解度越小。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用比摩尔分数表示 如果气液两相组成均以比摩尔分数表示时,式(8-9)又可写为:整理,得 (8-10)当溶液很稀时,必然很小,上式分母 中一项可忽略不计,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8-11)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
10、相平衡关系 (3)吸收平衡线 表明吸收过程中气、液相平衡关系的图线称吸收平衡线。在吸收操作中,通常用图来表示。图8-2吸收平衡线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式(8-10)是用比摩尔分数表示的气液相平衡关系。它在坐标系中是一条经原点的曲线,称为吸收平衡线,如图8-2(a)所示;式(8-11)在图坐标系中表示为一条经原点、斜率为m的直线。如图8-2(b)所示。(4)相平衡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判断吸收能否进行。由于溶解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限,所以,在一定温度下,吸收若能进行,则气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 必须大于与液相中溶质含量成平衡时的组成 ,即 。若出现 时,则过程反向进行,为解吸操作。图8-2中的A
11、点,为操作(实际状态)点,若A点位于平衡线的上方,为吸收过程;点在平衡线上,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YA-YA*,体系达平衡,吸收过程停止;当 点位于平衡线的下方时,则YAYA*是吸收进行的必要条件,而差值 YA=YA-YA*则是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差值越大,吸收速率越大。三、吸收机理 1传质的基本方式 吸收过程是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质量传递过程。由于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是通过扩散进行的,因此传质过程也称为扩散过程。扩散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分子扩散及涡流扩散,而实际传质操作中多为对流扩散。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1)分子扩散 物质以分子运动的方式通过静止流体的转移,或物质通过层流流
12、体,且传质方向与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的转移,导致物质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这种传质方式称为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只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结果,扩散的推动力是浓度差,扩散速率主要决定于扩散物质和静止流体的温度及某些物理性质。分子扩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将一勺砂糖放入杯水之中,片刻后整杯的水就会变甜;如在密闭的室内,酒瓶盖被打开后,在其附近很快就可闻到酒味。这就是分子扩散的表现。(2)涡流扩散 在湍流主体中,凭借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漩涡进行物质传递的现象,称为涡流扩散。若将一勺砂糖放入杯水之中,用勺搅动,则将甜的更快更均,那便是涡流扩散的效果了。涡流扩散速率比分子扩散速率大得多,涡流扩散速率主要
13、决定于流体的流动形态。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3)对流扩散 对流扩散亦称对流传质,对流传质包括湍流主体的涡流扩散和层流内层的分子扩散。2双膜理论 由于吸收过程是物质在两相之间的传递,其过程极为复杂。为了从理论上说明这个机理,曾提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1926年由刘易斯和惠特曼提出的“双膜理论”。双膜理论的模型如图8-3所示,双膜理论的基本要点如下:(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有效层流膜层。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二膜层。(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于平衡。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3)在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中心区,由于
14、流体充分湍动,吸收质的浓度是均匀的,即两相中心区内浓度梯度为零,全部浓度变化集中在两个有效膜层内。通过以上假设,就把整个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经由气、液两膜的分子扩散过程。双膜理论认为相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即图8-3中的与符合平衡关系。这样,整个相际传质过程的阻力便全部体现在两个有效膜层里。在两相主体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两膜的阻力便决定了吸收速率的大小。因此,双膜理论也可称为双阻力理论。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图8-3双膜理论的假想模型示意图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图8-3所示为气体中的溶质气体在气相中的分压分布及液相中的浓度分布,根据双膜理论描绘出的示意图。由于气膜内的分压差 的作用,
15、气相中的溶质气体从气相主体转移到相界面,并在相界面处溶质气体溶解于液相中,又由于液膜浓度差的 作用,从相界面转移到液相主体中。这非常类似于冷热两流体通过简壁进行的换热过程,即对流扩散、溶解和对流扩散。双膜理论把复杂的相际传质过程大为简化。对于具有固定相界面的系统及速度不高的两流体间的传质,双膜理论与实际情况是相当符合的。根据这一理论的基本概念所确定的相际传质速率关系,至今仍是传质设备设计的主要依据,这一理论对于生产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四、吸收速率方程 所谓吸收速率即指单位传质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溶质量。表明吸收速率与吸收推动力之间关系的数学式即为吸收速率方程
16、式。吸收速率用符号NA表示,其单位为kmol/(s)。按照双膜理论,吸收过程无论是物质传递的过程,还是传递方向上的浓度分布情况,都类似于间壁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之间的传热步骤和温度分布情况。所以可用类似于传热速率方程的形式来表达吸收速率方程。吸收速率=过程推动力/过程阻力=吸收系数过程推动力 由于吸收的推动力可以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浓度差来表示,所以,吸收速率方程也有多种形式。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1.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 吸收质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传递到相界面时的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8-12a)或 (8-12b)式中YA、Yi气相主体和相界面处吸收质的比摩尔分数;K气气膜吸收系数,kmol
17、/(m2s)。气膜吸收系数的倒数即表示吸收质通过气膜的传递阻力,这个阻力的表达形式是与气膜推动力(YA-Yi)相对应的。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液膜吸收速率方程式 吸收质从相界面处通过液膜传递进入液相主体的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8-13a)或 (8-13b)式中 、液相主体和相界面处液相中吸收质的 比摩尔分数;液膜吸收系数,kmol/(m2s)。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液膜吸收系数的倒数即表示吸收质通过液膜的传递阻力,这个阻力的表达形式是与液膜推动力()相对应的。3吸收总系数及其相应的吸收速率方程式 为了避开难于测定的界面浓度,可以仿效传热中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研究传热速率时
18、,可以避开壁面温度而以冷、热两流体温度之差来表示传热的总推动力。对于吸收过程,同样可以采用两相主体浓度的某种差值来表示总推动力而写出吸收速率方程式。吸收速率=总推动力/总阻力=两相主体浓度差/两膜阻力之和 因此,吸收过程的总推动力应该用任何一相主体浓度与其平衡浓度的差值来表示。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1)以()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 (8-14a)或 (8-14b)式中 气相吸收总系数,kmol/(m2s)。上式即为以()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气相吸收总系数的倒数 为两膜的总阻力,此阻力由气膜阻力 与液膜阻力 组成。即: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8-15)对溶解度大的
19、易溶气体,相平衡常数 很小。在 和 值数量级相近的情况下,必然有 ,相应很小,可以忽略,则式(8-15)可简化为:或 (8-16)此时表明易溶气体的液膜阻力很小,吸收的总阻力集中在气膜内。这种情况下气膜阻力控制着整个吸收过程速率,故称为“气膜控制”。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以()表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 (8-17a)或 (8-17b)式中 液相吸收总系数,kmol/(m2s)。上式即为以()为总推动力的吸收速率方程式。液相吸收总系数的倒数 为两膜的总阻力,此阻力由气 膜阻力 与液膜阻力 组成。即:(8-18)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对溶解度小的难溶气体,值很大,在 和
20、值数 量级相近的情况下,必然有 ,很小,也可以忽略,则式 (8-18)可简化为:或 (8-19)此时表明难溶气体的总阻力集中在液膜内,这种情况下液膜阻力控制整个吸收过程速率,故称为“液膜控制”。,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对于溶解度适中的气体吸收过程,气膜阻力与液膜阻力均不可忽略。要提高过程速率,必须兼顾气、液两膜阻力的降低。正确判别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控制或液膜控制,将给吸收过程的计算和设备的选型带来方便。如气膜控制系统,选用式(8-14a)和式(8-16)计算十分方便。在操作中增大气速,可减薄气膜厚度,降低气膜阻力,有利于提高吸收速率。由于推动力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及浓度的表示方法不同,吸收速
21、率呈现了上述多种形态。所以,各式中吸收系数与推动力的正确搭配及单位的一致性应特别予以注意。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1全塔物料衡算 在单组分气体吸收过程中,吸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沿着吸收塔高不断的变化,导致气液两相的总量也随塔高而变化。由于通过吸收塔的惰性气量和吸收剂量可认为不变,因而在进行吸收物料衡算时气、液两相组成用比摩尔分数表示就十分方便。图8-4为稳定操作状态下、单组分吸收逆流接触的填料吸收塔。图中符号如下:通过吸收塔的惰性气体量,kmol/s;通过吸收塔的吸收剂量,kmol/s;进塔、出塔气体中溶质A的比摩尔分数 出塔、进塔溶液中溶质A的比摩尔分数。
22、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注意:本章中塔底截面一律以下标“1”代表,塔顶截面 一律以下标“2”代表)对单位时间内进、出吸收塔的溶质量作物料衡算,可得下式:整理,得 (8-20)式中 为单位时间内全塔吸收的吸收质的量,单位与、一致。一般情况下,进塔混合气的组成与流量是吸收任务规定了的,如果吸收剂的组成与流量已经确定,则、及皆为已知数。又根据吸收操作的分离指标吸收率,可以得知气体出塔时的浓度: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一般情况下,进塔混合气的组成与流量是吸收任务规定了的,如果吸收剂的组成与流量已经确定,则 、及 皆为已知数。又根据吸收操作的分离指标吸收率 ,可以得知气体出塔时的浓度 :(8-21)式
23、 中,表示气相中溶质被吸收的百分率,称为吸收率。如此,通过全塔物料衡算式(8-20)可以求得塔底排除的吸收液组成。在已知 、和 的情况下,也可由式(8-20)计算 ,从而进一步求算吸收率,判断是否已达分离要求。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2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在逆流操作的填料塔内,气体自下而上,其组成由 逐渐变至 ,液体自上而下,其组成由 逐渐变至 。那么,填料层中各个截面上的气、液浓度 与 之间的变化关系,需在填料层中的任一截面与塔的任一端面之间作物料衡算。在图8-4所示的塔内任取m-n截面与塔底(图示虚线范围)作溶质的物料衡算,得:整理,得 (8-22)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式中 m-n截面
24、上气相中溶质的比摩尔分数;m-n截面上液相中溶质的比摩尔分数。式(8-22)称为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它表明塔内任一截面上的气相组成 与液相组成 之间成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为 ,且此直线通过 及 两点。标绘在图8-5中的直线 AB,即为操作线。操作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着塔内相应截面上的液、气组成,端点A代表塔顶稀端,端点B代表塔底浓端。应指出,操作线方程式及操作线都是由物料衡算得来的,与系统的平衡关系、操作温度和压力、塔的结构型式等无关。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在进行吸收操作时,塔内任一截面上溶质在气相中的实际组成总是高于其平衡组成,所以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反之,如果操作线位于平衡线的下方
25、,则应进行解吸过程。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由图8-5可知吸收塔内任一截面处气液两相间的传质推动力是由操作线和平衡线的相对位置决定的。操作线上任一点的坐标代表塔内某一截面处气、液两相的组成状态,该点与平衡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截面上以气相比摩尔分数表示的吸收总推动力();与平衡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则表示该截面上以液相比摩尔分数表示的吸收总推动力()。在操作线上至点范围内,由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整个吸收过程中推动力的变化。显然,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距离越远,则传质推动力越大。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二、吸收剂消耗量 1吸收剂的单位耗用量 由逆流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原理 化工 原理 第八 吸收 教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