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分离过程课件.ppt
《环境工程原理分离过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原理分离过程课件.ppt(1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章 其他分离过程 1第十章 其他分离过程 第一节 离子交换第二节 萃取第三节 膜分离本章主要内容2一、离子交换剂概述二、离子交换基本原理三、离子交换速度本节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离子交换3(一)离子交换剂的分类 一般将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物质称为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剂可以是任何物质,包括有机离子交换剂(天然的和合成的)和无机离子交换剂(如沸石等)。一、离子交换剂概述第一节 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分类方法多种:(1)按物理结构:可分为凝胶型、大孔型和多孔型。(2)按合成单体:可分为苯乙烯系、酚醛系和丙烯系等。(3)按活性基团性质: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等。4(二)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离子交
2、换树脂是具有特殊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空间网状结构骨架(即母体)和附着在骨架上的许多活性基团所构成。第一节 离子交换 活性基团遇水电离,分成: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5(三)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一节 离子交换(1)交联度 交联度是指交联剂的用量(用质量分数表示)(2)粒度 离子交换树脂通常为球形(3)密度 真密度和视密度(4)溶胀性(5)交换容量 全交换容量: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树脂中可以交换的化学基团的总数,亦称理论交换容量。工作交换容量:指树脂在给定工作条件下实际可利用的交换能力。6第一节 离子交换(6)选择性 树脂选择性是指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力强弱的反应。影响离子交换树
3、脂选择性的因素:离子的水化半径:离子在水溶液中通常发生水化作用,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实际大小以水化半径来表征。水化半径越小的离子越易被交换。离子的化合价:离子的化合价越高,其与树脂的亲和力越强,越易被树脂交换。7(一)离子交换反应二、离子交换基本原理第一节 离子交换 1.可逆反应固态树脂和溶液接触的界面发生可逆离子交换。含Ca2的硬水通过RNa型树脂:食盐水使树脂再生:反应式可写为:(10.1.1)(10.1.2)(10.1.3)8第一节 离子交换 2.强型树脂的交换反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10.1.4)(10.1.5)(1)中性盐分解反应(10.1.6)(10.1.7)(
4、2)中和反应9第一节 离子交换 3.弱型树脂的交换反应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10.1.8)(10.1.9)(3)复分解反应(10.1.10)(10.1.11)(1)非中性盐的分解反应10第一节 离子交换(10.1.12)(10.1.13)(2)强酸或弱碱的中和反应(10.1.14)(10.1.15)(3)复分解反应11(二)离子交换平衡和选择性系数二、离子交换基本原理第一节 离子交换 1.一价离子之间的交换 离子交换平衡是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离子交换体系中固态的树脂相和溶液相之间的离子交换反应达到的平衡。一价离子对一价离子的交换反应通式:(10.1.16)12第一
5、节 离子交换 当离子交换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为式中:,树脂相中的离子浓度,kmol/m3;(10.1.17),溶液中的离子浓度,kmol/m3;平衡常数亦称为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系数,表示离子交换树脂对溶液中B+的亲和程度和离子交换反应的进行方向。如果选择性系数大于1,说明树脂对B+的亲和力大于对A+的亲和力,离子交换反应向右进行。13第一节 离子交换 选择性系数亦可用离子摩尔分数来表示。式中:c0溶液中两种交换离子的总浓度,kmol/m3;cB 溶液中B+离子的总浓度,kmol/m3;q0树脂全交换容量,kmol/m3;qB 树脂中B+离子浓度,kmol/m3。(10.1.18)则:xBcB
6、/c0,yBqB/q014第一节 离子交换 式(10.1.17)变为(10.1.18)如果 ,则B+优先交换到树脂相,并且随 的增加,yB增加显著。反之,如果 ,则A+优先交换到树脂相。15第一节 离子交换 1.二价离子对一价离子的交换二价离子对一价离子的交换反应通式:(10.1.19)其离子交换的选择性系数为(10.1.20):表观选择性系数,无量纲。16第一节 离子交换 可以看出,该系数随 和q0 值的增大或c0值的减小而增大,该系数大于1时,有利于B+优先交换到树脂相;反之,则有利于再生反应。17第一节 离子交换 例题10.1.118(一)离子交换速度的控制步骤三、离子交换速度第一节 离
7、子交换 边界水膜内的迁移交联网孔内的扩散离子交换交联网内的扩散边界水膜内的迁移其中称为液膜扩散步骤,或称为外扩散;和树脂颗粒内扩散,或称为孔道扩散步骤;称为交换反应步骤。离子交换速度实际上是由液膜扩散或者孔道扩散步骤控制。19判断离子交换过程是由液膜扩散还是颗粒内扩散控制,可采用Helfferich准数(He)或Vermeulen准数(Ve)进行确定。第一节 离子交换 1.Helfferich准数(He)He1,表示液膜扩散与颗粒内扩散两种控制因素同时存在,且作用相等;He1,表示液膜扩散所需要之半交换周期远远大于颗粒内扩散时之半交换周期,故为液膜扩散控制;He1,表示为颗粒内扩散控制。(10
8、.1.21)根据液膜扩散控制与颗粒内扩散控制两种模型得到的半交换周期,即交换率达到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之比,得到:20第一节 离子交换 2.Vermeulen准数(Ve)Ve3.0,为液膜扩散控制;0.3Ve3.0,为两种因素皆起作用的中间状态。(10.1.22)Pe皮克来准数,定义式为(10.1.23)21(二)离子交换速度的表达式第一节 离子交换(10.1.24)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树脂的离子交换量,kmol/m3;总的扩散系数,m2/s;与粒度均匀程度有关的系数;分别表示同一种离子在溶液相和树脂相中的浓度,kmol/m3;树脂颗粒的孔隙率;树脂颗粒的粒径,m扩散距离,m22(三)离子交换速度的
9、影响因素第一节 离子交换(1)离子性质:化合价越高,其孔道扩散速度越慢;水合半径越大,扩散速度越慢。(2)树脂的交联度:交联度大,离子在树脂网孔内的扩散慢 (3)树脂的粒径:粒径小整体交换速度快,但颗粒太小,会增加树脂层阻力,且反洗树脂容易流失。(4)水中离子浓度:浓度高,其在水膜中的扩散很快,离子交换速度受孔道扩散控制。反之,为液膜扩散控制。(5)溶液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离子交换速度。(6)流速或搅拌速度:增加树脂表面水流流速或增加搅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液膜扩散速度,但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影响变小。23(1)离子交换在环境工程领域有哪些应用。(2)离子交换剂的分类有哪些。(3)离
10、子交换树脂的结构特点是什么。(4)影响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5)离子交换反应有哪些主要类型。本节思考题第一节 离子交换24(6)离子交换过程有哪些主要步骤,可能的控制步骤是什么。(7)如何判断离子交换速度的控制步骤。(8)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离子交换速度。本节思考题第一节 离子交换25第三节 膜分离一、膜分离概述二、膜分离过程中的传递过程26膜分离技术的地位和影响“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纪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日本和欧洲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本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未来”-Norman N.Li,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华裔科学家膜
11、分离已得到广泛应用。21世纪是工业生物技术的世纪,膜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27第三节 膜分离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30年代 微滤40年代 透析50年代 电渗析60年代 反渗透70年代 超滤 80年代 纳滤90年代 渗透汽化第三节 膜分离28凡是在溶液中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他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膜分离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一侧溶液中的某种溶质透过膜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一、膜分离概述 第三节 膜分离29(一)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根据推动力的不同:压力差:微滤、超滤、反渗透、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浓度差:渗析电位差:电
12、渗析、膜电解温度差:膜蒸馏一、膜分离概述 第三节 膜分离301.微孔过滤和微孔膜的特点微孔过滤和微孔膜的特点 微孔过滤技术始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以静压差为推动力,利用筛网状过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的膜过程。实施微孔过滤的膜称为微孔膜。微滤 微孔膜是均匀的多孔薄膜,厚度在90150m左右,过滤粒径在0.0510m之间,操作压在0.010.2MPa。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商品化的微孔膜约有13类,总计400多种。第三节 膜分离31微孔膜的主要优点为:微孔膜的主要优点为:孔径均匀,过滤精度高。能将液体中所有大于制定孔径的微粒全部截留;孔隙大,流速快。一般微孔膜的孔密度为107孔/cm2,微孔体积占
13、膜总体积的7080。由于膜很薄,阻力小,其过滤速度较常规过滤介质快几十倍;无吸附或少吸附。微孔膜厚度一般在90150m之间,因而吸附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无介质脱落。微孔膜为均一的高分子材料,过滤时没有纤维或碎屑脱落,因此能得到高纯度的滤液。第三节 膜分离32微孔膜的缺点:微孔膜的缺点:颗粒容量较小,易被堵塞;使用时必须有前道过滤的配合,否则无法正常工作。第三节 膜分离332.微孔过滤技术应用领域微孔过滤技术应用领域 微孔过滤技术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1)微粒和细菌的过滤。可用于水的高度净化(2)气体、溶液和水的净化。大气中悬浮的尘埃、纤维、花粉、细菌、病毒等;溶液和水中存在的微小固体颗
14、粒和微生物,都可借助微孔膜去除。第三节 膜分离34超滤技术超滤和超滤膜的特点超滤和超滤膜的特点 超滤技术始于1861年,其过滤粒径介于微滤和反渗透之间,约510nm,在0.10.5MPa的静压差推动下截留各种可溶性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酶等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00的大分子及胶体,形成浓缩液,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及浓缩目的。超滤技术的核心部件是超滤膜,分离截留的原理为筛分,小于孔径的微粒随溶剂一起透过膜上的微孔,而大于孔径的微粒则被截留。膜上微孔的尺寸和形状决定膜的分离效率。第三节 膜分离35超滤膜的结构一般由三层结构组成。超滤膜的结构一般由三层结构组成。即最上层的表面活性层,致密而光滑,厚度为
15、0.11.5m,其中细孔孔径一般小于10nm;中间的过渡层,具有大于10nm的细孔,厚度一般为110m;最下面的支撑层,厚度为50250m,具有50nm以上的孔。支撑层的作用为起支撑作用,提高膜的机械强度。膜的分离性能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层和过度层。第三节 膜分离36(1)纯水的制备。超滤技术广泛用于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除去,用于制备高纯饮用水、电子工业超净水和医用无菌水等。(2)食品工业中的废水处理。在牛奶加工厂中用超滤技术可从乳清中分离蛋白和低分子量的乳糖。(3)汽车、家具等制品电泳涂装淋洗水的处理。汽车、家具等制品的电泳涂装淋洗水中常含有12的涂料(高分子物质),用超滤装置可分离出
16、清水重复用于清洗,同时又使涂料得到浓缩重新用于电泳涂装。超滤技术主要用于含分子量500500,000的微粒溶液的分离,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膜分离过程之一,它的应用领域涉及化工、食品、医药、生化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方面。2.超滤膜技术应用领域第三节 膜分离37反渗透技术1.反渗透原理及反渗透膜的特点反渗透原理及反渗透膜的特点第三节 膜分离如果用一张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隔开,水会自然地透过半透膜渗透从低浓度水溶液向高浓度水溶液一侧迁移,这一现象称渗透渗透(图4a)。这一过程的推动力是低浓度溶液中水的化学位与高浓度溶液中水的化学位之差,表现为水的渗透压。38 随着水的渗
17、透,高浓度水溶液一侧的液面升高,压力增大。当液面升高至H时,渗透达到平衡,两侧的压力差就称为渗透压(图4b)。渗透过程达到平衡后,水不再有渗透,渗透通量为零。第三节 膜分离39 如果在高浓度水溶液一侧加压,使高浓度水溶液侧与低浓度水溶液侧的压差大于渗透压,则高浓度水溶液中的水将通过半透膜流向低浓度水溶液侧,这一过程就称为反渗反渗透透(图4c)。第三节 膜分离40 反渗透技术所分离的物质的分子量一般小于500,操作压力为 2100MPa。用于实施反渗透操作的膜为反渗透膜。反渗透膜大部分为不对称膜,孔径小于0.5nm,可截留溶质分子。反渗透膜、超滤膜和微孔膜之间的分界并不是十分严格、明确的,它们之
18、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重叠。第三节 膜分离41表 反渗透、超滤和微孔过滤技术的原理和操作特点比较分离技术类型反渗透超滤微孔过滤膜的形式表面致密的非对称膜、复合膜等非对称膜,表面有微孔微孔膜膜材料纤维素、聚酰胺等聚丙烯腈、聚砜等纤维素、PVC等操作压力/MPa21000.10.50.010.2分离的物质分子量小于500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500的大分子和细小胶体微粒0.110m的粒子分离机理非简单筛分,膜的物化性能对分离起主要作用筛分,膜的物化性能对分离起一定作用筛分,膜的物理结构对分离起决定作用水的渗透通量/(m3.m-2.d-1)0.12.50.5520200第三节 膜分离42膜分离法与物质
19、大小的关系。第三节 膜分离432.反渗透膜技术应用领域 反渗透膜最早应用于苦咸水淡化。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反渗透技术已扩展到化工、电子及医药等领域。反渗透过程主要是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水,分离过程无相变化,不消耗化学药品,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以下的应用范围。(1)海水、苦咸水的淡化制取生活用水,硬水软化制备锅炉用水,高纯水的制备。近年来,反渗透技术在家用饮水机及直饮水给水系统中的应用更体现了其优越性。(2)印染、食品、造纸等工业中用于处理污水,回收利用废业中有用的物质等。第三节 膜分离44纳滤技术 纳滤是八十年代在反渗透复合膜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早期被称作低压反渗透
20、膜或松散反渗透膜。目前,纳滤膜已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分离技术。纳滤膜的孔径为纳米级,介于反渗透膜(RO)和超滤膜(UF)之间,因此称为“纳滤”。第三节 膜分离纳滤截留的相对分子量为纳滤截留的相对分子量为100-1000100-1000,其操作压力较低,其操作压力较低,一般在一般在0.5-1.5MPa 0.5-1.5MPa 45 纳滤膜主要用于截留粒径在0.11nm,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物质,可以使一价盐和小分子物质透过,具有较小的操作压(0.51.5MPa)。其被分离物质的尺寸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但与上述两种膜有所交叉。纳滤膜的表层较RO膜的表层要疏松得多,但较UF膜的要
21、致密得多。因此其制膜关键是合理调节表层的疏松程度,以形成大量具纳米级的表层孔。第三节 膜分离46几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范围第三节 膜分离47微滤适合去除胶体、悬浮固体和细菌,现在多用于取代深层过滤,降低出水浊度、强化水的消毒,有时也用作反渗透的预处理。超滤能除去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10000的物质,如胶体、蛋白质、颜料、油类、微生物等。纳滤低级分渗透,可分离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400的物质,如硬度离子,色素等,以及一些较大分子的有机物。第三节 膜分离48渗析:又称透析。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利用膜对溶质的选择透过性,实现不同性质溶质的分离。即利用半透膜能透过小分子和离子但不
22、能透过胶体粒子的性质从溶胶中除掉作为杂质的小分子或离子的过程。渗析时将胶体溶液置于由半透膜构成的渗析器内,器外则定期更换胶体溶液的分散介质(通常是水),即可达到纯化胶体的目的。渗析时外加直流电场常常可以加速小离子自膜内向膜外的扩散,为电渗析。第三节 膜分离49 在盐的水溶液(如氯化钠溶液)中置入阴、阳两个电极,并施加电场,则溶液中的阳离子将移向阴极,阴离子则移向阳极,这一过程称为电泳。如果在阴、阳两电极之间插入一张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膜或阴离子交换膜),则阳离子或阴离子会选择性地通过膜,这一过程就称为电渗析。第三节 膜分离电渗析50正极 阴离子交换膜 负极+Cl-Na+-电渗析的核心是离子交
23、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实现溶液的淡化、浓缩及钝化。第三节 膜分离电渗析51+阳极阴极Cl-Na阳膜阳极室Cl-Cl-Cl-NaNaCl-NaNaCl-Cl-NaNa浓缩室淡化室浓缩室阴极室阴膜阳膜阴膜电渗析过程原理图第三节 膜分离52 定义离子交换分离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之间所发生的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原理离子交换分离法是基于物质在固相与液相之间的分配。上节回顾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53(一)膜分离过程的分类根据推动力的不同:压力差:微滤、超滤、反渗透、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浓度差:渗析电位差:电渗析
24、、膜电解温度差:膜蒸馏一、膜分离概述 上节回顾54几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范围上节回顾55食盐生产电渗析器示意图A:阴离子膜,K:阳离子膜;D:稀室,C:浓室第三节 膜分离563.电渗析技术应用领域 电渗析技术问世后,其在苦咸水淡化,饮用水及工业用水制备方面展示了巨大的优势。随着电渗析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深入,我国在电渗析主要装置部件及结构方面都有巨大的创新,仅离子交换膜产量就占到了世界的1/3。我国的电渗析装置主要由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生产,现可提供200m3/d规模的海水淡化装置。第三节 膜分离57 膜电解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NaCl水溶液的电解来说明。在两个电极之间加上一定电压,则阳极
25、生成氯气,阴极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阳离子交换膜允许Na+渗透进入阴极室,同时阻拦了氢氧根离子向阳极的运动,在阴极室的反应是:2 Na+2 H2O+2 e=2 NaOH+H2在阳极室的反应为:2 Cl 2 e=Cl2膜电解是电渗析和电解相结合的具有综合功能特性的技术膜电解58第三节 膜分离第三节 膜分离59气体渗透压缩空气经过滤器进入分离器时,空气中各种气体在透过膜壁时具有不同的渗透速率,氧气、水蒸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快速透过膜的高压侧,而氮气透过膜的相对速率慢而滞留在膜的内侧被富集,从而产生干燥的氮气。是利用有机膜对某些气体组分具有选择性渗透和扩散的特性,以达到气体分离和纯化的目的。第三节 膜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工程 原理 分离 过程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