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ppt
《第2章-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成藏地球化学教材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讲讲 授授 内内 容容第一章第一章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成藏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第二章 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地球化学第三章第三章 成藏年代学成藏年代学第四章第四章 成藏动力学成藏动力学第五章第五章 大油气田形成理论大油气田形成理论第六章第六章 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第二章第二章 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地球化学 第一节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一、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二、成藏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三、成藏三、成藏地球化学的应用地球化学的应用 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一、一、油藏流体的非
2、均质性及其成因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二、二、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 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 四、有机隔层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焦油席研究 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 第三节第三节 运移地球化学运移地球化学 一一、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 二二、初次、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三三、二次、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运移的地球化学示
3、踪特征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成藏地球化学是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新兴的一门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与石油工程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主要采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结合油藏工程作业资料直接研究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探索油气充注、聚集历史与定位成藏机制,成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研究内容一、研究内容1、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2、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3、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分馏效应、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
4、相互作用及其分馏效应第一节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Reservoir Geochemistry第一节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Reservoir Geochemistry 油气的非均质性是多层次的,包括总体化学组成的非均质性、分子构成的非均质性及同位素分布的非均质性。特定油气藏各层次非均质性的保存程度取决于油气充注后的时间、储层的侧向连续性及孔、渗性能。2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 、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NSO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分析
5、)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分析);NSO化合物是指含有氮、硫、氧杂原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非烃和沥青。化合物是指含有氮、硫、氧杂原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非烃和沥青。这些化合物又称极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称极性化合物。NSO化合物对石油的粘滞性和相态特征具有很大影响。如,通过吸附在化合物对石油的粘滞性和相态特征具有很大影响。如,通过吸附在矿物表面上,可能影响储层的润湿性。矿物表面上,可能影响储层的润湿性。、岩心抽提物分析;、岩心抽提物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三、主要应用三、主要应用1、在勘探方面的应用、在勘探方面的应用
6、(1)确定源岩类型和成熟度)确定源岩类型和成熟度(2)确定油气充注点和运移路线,恢复充注历史)确定油气充注点和运移路线,恢复充注历史(3)油藏封闭性评价)油藏封闭性评价2、在油气评价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在油气评价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1)流体界面确定流体界面确定 (2)油藏连通性确定油藏连通性确定(3)Sw的计算的计算 (4)焦油席的确定焦油席的确定(5)与脱沥青有关的开采问题与脱沥青有关的开采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1、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表现、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表现 原油物性、油气比、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原油物性、油气比、
7、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化。化。2、非均质性的成因、非均质性的成因烃源岩有机相和成熟度的差异(烃源岩有机相和成熟度的差异(England,1987)-油藏构造特征和储存物性的变化(油藏构造特征和储存物性的变化(Hillebrand.T,1992)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Connan J,1984)重力分异作用(重力分异作用(Hirschberg A,1984)和焦油席的形成()和焦油席的形成(Dahl B,1986)原油的热蚀变作用(原油的热蚀变作用(HwangR J,1994)流体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岩石相互作用和油气运移过程
8、中的分馏作用(Dahl B,1986)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Larter和和Aplin(1995)认为,造成油藏内部认为,造成油藏内部流体不同规模上的非均质性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流体不同规模上的非均质性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1)1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横向成分梯度指示: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横向成分梯度指示:区域性的石油充注方向(油气比、成熟度);区域性的石油充注方向(油气比、成熟度);生物降解油田中区域性水流方向(正烷烃浓生物降解油田中区域性水流方向(正烷烃浓度);度);大规模流体流动屏障的存在(成分阶梯)。大规模流体流动屏障
9、的存在(成分阶梯)。()()10100m范围的非均质性:范围的非均质性:反映油藏在垂向上存在分隔层。反映油藏在垂向上存在分隔层。()几十微米分子级规模的非均质性:()几十微米分子级规模的非均质性:与油层的表面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中的古流与油层的表面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中的古流体作用有关。体作用有关。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油气的充注过程:油气的充注过程:W.A.England(1987)等则根据实验室和研究结果等则根据实验室和研究结果,从微观的从微观的角度角度,探讨了油气是如何进入并充满圈闭以及进入圈闭后的一探讨了油气是如何
10、进入并充满圈闭以及进入圈闭后的一系列变化。认为系列变化。认为:油气藏的充注通常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油气藏的充注通常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最初通过水饱和的输导层进入圈闭的油最初通过水饱和的输导层进入圈闭的油气只占据孔渗条件最好、排替压力最小的储层部分。随着油气气只占据孔渗条件最好、排替压力最小的储层部分。随着油气运移的继续运移的继续,浮力不断增大浮力不断增大,油气逐渐充注小孔隙储层部分。后油气逐渐充注小孔隙储层部分。后期注入的油气在垂向和侧向上取代先期聚集的油气期注入的油气在垂向和侧向上取代先期聚集的油气,并将后者并将后者排入小孔隙储层部分排入小孔隙储层部
11、分,而不是后期注入的油气直接进入小孔隙而不是后期注入的油气直接进入小孔隙储层。储层。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一、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进入储层中的石油,一旦达到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为达到力学和化进入储层中的石油,一旦达到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为达到力学和化学上的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即发生混合作学上的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即发生混合作用。用。混合作用包括以下种机理:混合作用包括以下种机理:、密度驱动混合作用、密度
12、驱动混合作用 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分子扩散作用、分子扩散作用 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热对流混合作用、热对流混合作用 由于地温梯度变化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由于地温梯度变化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二、二、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油藏内
13、流体的混合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运用岩石热解、运用岩石热解、棒色谱、气相色谱、棒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位置。位置。1、运用棒色谱法、运用棒色谱法确定含油带与贫油带确定含油带与贫油带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2、运用岩石热解方法(、运用岩石热解方法(ROCR-Eval)和溴分析方法确定油气水界面和溴分析方法确定油气水界面 岩石热解法最早
14、用于烃源岩的评价,近些年来也被广泛用于油藏岩石热解法最早用于烃源岩的评价,近些年来也被广泛用于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层评价。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层评价。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运用岩石热解法还可以确运用岩石热解法还可以确定油藏油质特点或烃类性质。定油藏油质特点或烃类性质。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三、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确定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在一些油藏的贫油带和含水区内,常可以发现呈席状分布的焦油在一些油藏的贫油带和含水区内,常可以发现呈席状分布的焦油席(席(Tar Mats),),一般分布在石蜡型原
15、油的油藏中。一般分布在石蜡型原油的油藏中。焦油席(以往又译为沥青垫),是指油藏底部或油藏内部一种密焦油席(以往又译为沥青垫),是指油藏底部或油藏内部一种密度大于度大于1.00g/cm3、粘度在粘度在10.00cP以上的富含沥青质的原油,又称为超以上的富含沥青质的原油,又称为超重油,厚度一般重油,厚度一般12m。焦油席主要代表原地不可采的油,其出现将有损于油藏质量。在焦油席主要代表原地不可采的油,其出现将有损于油藏质量。在采油过程中可能发生脱沥青作用,造成底渗透油层的堵塞,形成采油过程中可能发生脱沥青作用,造成底渗透油层的堵塞,形成“死死油油”。四、有机隔层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焦油席研究第二节
16、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焦油席的成因有以下几种:焦油席的成因有以下几种:四、有机隔层四、有机隔层焦油席研究焦油席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油藏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是油气田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油藏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是油气田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常规的油藏描述只着眼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主要研究储层的空间常规的油藏描述只着眼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主要研究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油层连通性的影响。分布规律及其对油层连通性的影响。油藏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砂层连通体不一定等同于流体连通体,油藏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砂层连通体不一定等同于流体连通体,因为油层内可能存在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有
17、机隔层(焦油席),从而导因为油层内可能存在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有机隔层(焦油席),从而导致油藏内部实际上是分隔的,出现致油藏内部实际上是分隔的,出现“储层连通,油层分隔储层连通,油层分隔”的现象。的现象。因此,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储层内流体的连通性因此,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储层内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其方法包括:和分隔性。其方法包括:根据原油总体积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根据原油总体积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根据原油组成的色谱指纹特征的变化研究流体流动屏障;根据原油组成的色谱指纹特征的变化研究流体流动屏障;根据油田水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
18、;根据油田水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1、根据原油总体积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根据原油总体积组成的变化研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屏障 油藏的气油藏的气/油比、凝析油油比、凝析油/气、泡点压力和密度等气、泡点压力和密度等PVT资料都可以用资料都可以用来确定油层流体组成的变化。来确定油层流体组成的变化。下图反映英国北海下图反映英国北海Forties油田主油区与东南区之间存在着流体流动油田主油区与东南区之间存在着流体流动屏障。屏障。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
19、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2、根据原油组成的色谱指纹、根据原油组成的色谱指纹特征的变化研究流体流动屏障特征的变化研究流体流动屏障 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技术是在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技术是在色谱色谱-质谱分析的基础上,系质谱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进行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分统进行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从气相色谱图上固定选择析,从气相色谱图上固定选择一批配对的相关烃类,计算每一批配对的相关烃类,计算每对化合物的相对组成,采用极对化合物的相对组成,采用极坐标方式绘成气相色谱指纹分坐标方式绘成气相色谱指
20、纹分布的星状图,可用来区分原油布的星状图,可用来区分原油族群,判别油藏液体的连通性。族群,判别油藏液体的连通性。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实例一:南中国海某油田实例一:南中国海某油田 地质分析认为,该油地质分析认为,该油田田PH4和和PH5井间的储层系井间的储层系统是连通的,压力数据对统是连通的,压力数据对比不能作出结论,但烃类比不能作出结论,但烃类气相色谱指纹明确显示气相色谱指纹明确显示P3层层下部下部2口井是不连通的。口井是不连通的。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
21、油藏地球化学实例二:刚果实例二:刚果Kitina油田油田 GC指纹表明指纹表明B、C层层是是连通的,而与连通的,而与A层不连层不连通。通。GC/IR/MS分析技术分析技术进一步证实了此点。进一步证实了此点。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实例三:南意大利亚实例三:南意大利亚德利亚海某油田德利亚海某油田 问题:问题:A井井中的重中的重油和轻油是否属同一油和轻油是否属同一油藏?油藏?A井与井与B井井的轻的轻质油是否连通?质油是否连通?G
22、C指纹分析结果:指纹分析结果:A井的重油和轻油不连井的重油和轻油不连通,通,A、B井的轻质油井的轻质油是在一个连通的储层是在一个连通的储层中。中。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五、油藏流体连通性与分隔性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GOI技术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CSRIO)石油资源部的专利技术,可以确定古油水界面。石油在运移进入砂体时,由于毛细管阻力不同,将优先流过最大的孔隙喉道。如果没有阻止流动的屏障,毛细管阻力将把石油限制在最大的相互连通的网络中,仅有相当少量部分的孔隙
23、暴露于石油中,如果石油柱压力高,则会克服毛细管阻力,使石油流入更小的孔隙喉道中,含油饱和度增加。大多数孔隙将暴露于石油中,因而多数颗粒将会捕获油包裹体。即使现今岩石为水湿的或气饱和的,古石油柱也可以用流体包裹体中捕获的烃类加以确定。GOI=含油包裹体的颗粒数100%/统计的总颗粒数若GOI5%,储集层为油层;若GOI1%,储集层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在地层剖面上利用GOI的变化可以恢复古油藏的位置及其油水界面,GOI高的为原先的油层,GOI突变低处为古油藏的油水界面。-GOI-GOI技术技术 流体包裹体的分子组成(MCI)反演油藏注入史:利用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分析技术
24、,可以获得包裹体中烃类分子地球化学信息,并与储层原油或可能的烃源岩进行对比,利用包裹体的分子地球化学信息可以重建油藏的充注历史。-分子组成分子组成(MCI)(MCI)技术技术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 George等、Lisk等对澳大利亚Carnarvon盆地South Pepper油田的研究表明:碳酸盐岩裂隙中流体包裹体捕获的原油母质比油藏中原油母质含钙量要高。油藏中的原油含有较高含量的25-降藿烷,而包裹体中的原油25-降藿烷含量很低。对比研究表明,在包裹体形成后,早期充注的原油在始新世遭受了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接着构造中
25、又被来源于侏罗系的Dingo组粘土岩生成的原油再次充注,并与油藏中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早期原油混合。国内高志先等、周凤英等运用该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塔里木盆地轮南2井的油藏注入史进行了研究。-激光拉曼技术激光拉曼技术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六、流体包裹体的油藏地化应用第二节第二节 油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根据包裹体气相成份推断油气的演化程度 研究表明,原油从未成熟到低成熟阶段,气相以H2O、CO2为主,演化成熟、高成熟阶段,CH4含量增加,到最后的甲烷干气阶段,90%的气体为CH4,仅有极少量的CO2。因而可以利用CH4含量和CH4/CO2、CH4/(H2O+CO2)的比值确定油气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化学 教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