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ppt(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从国民经济循环全过程来看,生产并不是最终目的。各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是为了对生产的最终成果进行消费或使用,满足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的需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成果并不是都由生产者自己来消费。绝大部分的生产成果都要通过多层次的分配与交换过程,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和使用领域。所谓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就是要对生产的最终成果(其价值形态从各生产部门来看就是增增加值加值,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的核算。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第
2、一节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概述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核算 第四节 收入使用核算 第一节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概述一、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对象一、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对象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具体包括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具体包括收入分配核算收入分配核算和和收入使收入使用核算用核算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其中,其中,收入分配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要以生产的最终成果(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为起始收入总量,反映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各种收支形式被分配的全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收入的占有关系。收入使用核算收入使用核算则是在收入分配核算的基础上,以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各部门占有的、可自由
3、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为起点,进一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消费情况加以全面的考察。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同生产核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产核算范围决定了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范围,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则使生产核算的内容得以延伸和扩展。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参与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是机构部门,因此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只能按机构部门进行。总之,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是对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发生的各种收入分配交易、以及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情况的系统核算。二、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框架二、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框架收入的分配过程是分层次依次展开的
4、收入的分配过程是分层次依次展开的 首先,作为生产最终成果价值表现的增加值,要在生产领域里在生产领域里按照各生产要素对生产所做贡献的大小,在提供生产要素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一层次的收入分配收支都是与生产有关的,并且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即只有提供了有关的生产要素、对生产做出了贡献的经济单位才能取得有关的生产性收入。其次,分配过程还要在生产领域之外在生产领域之外展开,亦即从生产领域中取得了各种生产性收入的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还要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发生一些现金的或实物的转移性收入和支出(确切地说,这里仅涉及经常转移)。这些收支都不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支出一方并未取得任何对等的货物或服务作为回
5、报或补偿,完全是一种单方向的收入转移。如上缴所得税、支付保险费、接受捐赠、支付罚金等。为了反映各机构部门在不同分配层次上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关系,SNA对整个收入分配过程的核算正是对整个收入分配过程的核算正是按照上述收入分配的两个层次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按照上述收入分配的两个层次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称为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收入初次分配核算,专门反映各机构部门通过参与生产领域里的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原始收入余原始收入余额额及其构成;第二个阶段称为收入再分配核算收入再分配核算,用于进一步反映各机构部门之间发生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以及最终形成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总量及其分布。收入使用核算收入使用核算是收
6、入分配核算的进一步延伸,其着重点放在核算各机构部门如何将可支配收入用于当期消费上。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后可能还有结余,SNA把这部分结余收入称为储蓄储蓄。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基本框架基本框架在上表中:增加值增加值是生产的最终成果,也是收入分配的初始流量;增加值加上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减去初次分配支出初次分配支出,得到原原始收入余额始收入余额,构成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总量平衡关系;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再次作为收入再分配的初始流量,加上经经常转移收入常转移收入,减去经常转移支出经常转移支出,得到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又构成了收入再分配阶
7、段的总量平衡关系;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得到储蓄储蓄,则构成了收入使用阶段的主要平衡关系。具体关系可见下表增加值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出初次分配支出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经常转移支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储蓄储蓄收收 入入再再 分分 配配收收 入入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收收 入入使使 用用在这里,原始收入余额、可支配收入既是各阶段收入分配的结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分析价值,同时它们又是连接各账户的纽带,使得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前后一致,相互连贯。作为初始流量的增加值和作为收入结余的储蓄,其作用是类似的
8、,它们既是重要的经济分析指标,同时又是把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同前述的生产核算和下一章即将介绍的积累核算连为一体的纽带。规律规律: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正是这些及其他类似的平平衡项衡项充当了连接各个账户的纽带,使得各个账户形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账户体系,也使得国民经济核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连接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注意事项1.上述基本框架既适用于整个经济总体,又适用于任何机构部门。也就是说,无论是整个经济总体还是某一机构部门,上述总量平衡关系都是存在的。2.一定时期内发生在各机构部门之间的各项分配收支总是收支对应的,一方的收入必然是另一方的支出。所以,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各种分配收入总量必然等于各种
9、分配支出总量。3.为保证全社会在每一种分配收支上的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相等,国民经济中的各机构单位都应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原则,对于同一笔收支均在有关权、责发生的同一时间记录。第二节第二节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一、收入初次分配的涵义一、收入初次分配的涵义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对生产所做贡献的大小,对作为生产最终成果价值表现的增加值在提供生产要素的各机构单位之间所作的分配。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1.收入初次分配是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2.收入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3.各项初次分配收支都与生产有关;4.收入初次分配是建立在有偿性
10、或者相互交换的基础上的,即只有参与了生产过程和对生产做出了贡献的要素所有者及政府,才能参与增加值的直接分配;5.参与生产的要素所有者及政府单位主要是常住机构单位,但也可能有非常住机构单位介入了生产过程。因此,某些初次分配收支(如雇员报酬、财产收入等)可以发生在常住机构单位与非常住机构单位之间,或者说本国与国外之间。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账户设置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账户设置 SNA在收入初次分配核算部分设置了两个前后相互联系的基本账户:一是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形成账户,另一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SNA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测算收入初次分配的最后结果原始收入余额的同时,还能得到另一个具
11、有重要分析价值的总量指标营业盈余营业盈余。它既是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同时又是连接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桥梁和纽带。除此之外,对于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住户这样的市场生产者市场生产者,SNA还建议将它们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进一步细分,再设置两个子账户:一是业主收入子账户,另一是其他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这样细分账户的好处是,对于市场生产者,可以得到另一个平衡项业主收入业主收入。这是一个更接近于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当期利润的指标,因而同样具有重要的分析价值。关于业主收入账户业主收入账户的内容,本课程从略。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账户设置收入形成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营业盈余市场生产者业主收入子账户其他原
12、始收入分配账户三、收入形成账户三、收入形成账户(一)账户结构 收入形成账户是为生产货物或服务的常住生产者编收入形成账户是为生产货物或服务的常住生产者编制的,专门用于制的,专门用于从生产者的角度从生产者的角度记录直接与生产过记录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各种分配交易。程相联系的各种分配交易。收入形成账户是生产账户的进一步延伸或细化。收入形成账户的最大特点收入形成账户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增加值的要素构成是体现了增加值的要素构成,便于对住户、政府和生产单位的最初分配关系进行经济分析,为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和生产账户一样,收入形成账户既可以按机构单位或机构收入形成账户既可以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
13、门编制,也可以按基层单位或产业部门编制。部门编制,也可以按基层单位或产业部门编制。收入形成账户的基本表式: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为了综合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在住户、政府及生产者自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联合国1993年SNA还给出了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它是将各机构部门的收入形成账户并列地放在一起而得到的,为了登录和看表方便起见,各种交易和平衡项被统一列在表的中间,而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相当于国内各机构部门的合计)、“国外”、“合计”(指国内各机构部门和国外的总计)则被顺次而且对称地排列在左、右两方的“使用”和“资源”之下。(在
14、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将反复采用联合国1993年SNA所推荐的这种核算形式)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收入形成部门综合账户使 用交易和平衡项资 源合计国外经济总体为住户服务非营利机构住户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为住户服务非营利机构经济总体国外合计总增加值/GDP 854731885753118541854固定资本消耗(-)1371030423222222净增加值/NDP7176315853328163216327686762233914015545雇员报酬1910191022351生产税净额1330133 产品税净额58058022351 其他生产税净额459459892465
15、5258营业盈余总额442442442混合收入总额2472475601645121营业盈余净额432432432混合收入净额注意表中注意表中“经济总体经济总体”的数据与各机构部门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数据与各机构部门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二)指标解释(二)指标解释 1.记入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方的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必须是包含在资源方的总增加值中的那一部分。具体内容视生产账户中对产出的估价方式而定。当产出按基本价格估价时,当产出按基本价格估价时,这里的生产税净额不包括任何产品税净额,而仅由其他生产税净额构成;当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时,当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时,这里的生产税净额仅仅不包括进
16、口税减进口补贴以及增值税(在实行增值税的情况下),其他的产品税净额及其他生产税净额则包括在内。2.每一位劳动者,要么是雇员,要么是自营职业者(或业主)。作为雇员,他取得雇员报酬雇员报酬;作为自营职业者(或业主),他取得混合收入混合收入。混合收入这一概念只适用于住户所有的非法人企业。3.作为从增加值中扣除雇员报酬和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额,营营业盈余业盈余体现了企业从生产中所获得的盈余大小(如果为负值,则为亏损)。由于SNA对生产过程的投入按它们被投入使用时的现价估价,对生产过程的产出按它们被生产出来时的现价估价,因而营业盈余(以及混合收入)中不包含任何由于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持有损益。四、原始收入分配
17、账户四、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一)账户结构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第二个基本账户,它侧重于反映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作为收入接受者通过收入初次分配所得到的原始收入的情况。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这一特点决定了:1.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生产活动的联系不如收入形成账户那样直接。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只能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编制。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只能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编制。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基本表式: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资源方: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资源方:首先记录的是从收入形成账户结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其次是各部门当期应收的财产收入。住户部门是雇
18、员报酬的接受者,在住户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资源方还包括雇员报酬这一项;类似地,政府部门是生产税净额的接受者,在政府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资源方要记录政府部门应收的生产税净额。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使用方: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使用方:首先记录各部门应付的财产收入,接下来就是作为本账户平衡项的原始收入余额。所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记录的初次分配收支可以归纳为两所以,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记录的初次分配收支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种类型:一种是已经在收入形成账户中记录了的原始收入,包括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另一种是在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的收付。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原始收入分配部
19、门综合账户把各部门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并列地放在一起,可以得到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的结构,仍然是把交易和平衡项列在表的中间,而表的左、右两侧分别表示账户的使用方和资源方,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国外、合计(指经济总体与国外的总计)顺次并且对称地排列于左、右两侧的“使用”与“资源”之下。表中同一部门的资源方与使用方合起来就是该部门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系统地描述了国内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各机构部门与国外之间的收入初次分配关系。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账户使 用交易和平衡项资 源合计国外经济总体为住户服务非
20、营利机构住户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为住户服务非营利机构经济总体国外合计总营业盈余/总混合收入25855465348901901固定资本消耗(-)1371030423222222净营业盈余/净混合收入12145164925679679雇员报酬7667662768生产税净额19119101914546339164142167135财产收入8614132150741638454188318839140922729209总原始收入余额16611661613671971972净原始收入余额(二)指标解释(二)指标解释1.财产收入财产收入 财产收入:财产收入:是指作为向其他机构单
21、位提供资金、或者将有形非生产资产供其支配的回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应得的收入。财产收入的产生是由于有关资产的所有者出让了资产的使用权,但是反过来,并不是所有资产都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只有当金融资产的所有者、或者土地及地下资产等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将这类资产的使用权出让给其他机构单位时,才会产生财产收入。财产收入的类别财产收入的类别根据所出让的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资产的类型,财产收入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类别:(1)利息利息。它是产生于资金借贷关系的财产收入。相应的金融资产类型包括存款、贷款、股票以外的证券和其他应收帐款。(2)红利红利。它是产生于股票这种金融资产的财产收入。(
22、3)准公司收入的提取准公司收入的提取。它是准公司所有者从准公司收益中提取的作为业主投资报酬的收入,相当于公司以红利形式分配给股东的收益,可以称为准红利。(4)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投资收益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投资收益。它是一笔虚拟的财产收入。也就是把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收益看成好象是已经按照外国投资者所拥有的权益比例分配和汇给了外国的投资者,然后又由外国投资者将其再投资到企业中。这样,在直接投资企业和外国所有者的账户上需要作以下两项登录:一项是留存收益的虚拟汇出,另一项是留存收益的虚拟再投资。(5)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这也是一笔虚拟的财产收入。SNA认为,保险企业持有的保险专门准
23、备金是投保人和受益人的资产,保险企业的负债。因此,保险企业用保险专门准备金进行各种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入必须在账户中表示成保险企业应付给投保人的项目,即记录为“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然而,这笔收入实际并未支付给投保人,而是留在保险企业内。所以还需要以“追加保险费”的形式,虚拟投保人又将其退还给了保险企业(体现在收入二次分配账户中)。同理,SNA 认为养恤基金也是在未来有权得到养恤金的住户的资产,因而用养恤基金投资所得到的投资收入也应作为该基金对有权得到养恤金的住户的应付项目,记录在养恤基金和住户的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项下,同时在收入二次分配账户中,虚拟住户把同等金额的款
24、项作为“追加保险费”或“追加缴款”退还给了养恤基金。(6)地租地租。这是产生于土地或地下资产的所有权而应由土地或地下资产的承租者支付给出租者的财产收入。在地下资产的情形,有关的支付常常称为特许使用费,但实质上是属于矿藏所有者的地租,应作为地租处理。2.原始收入、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原始收入余额 在以往版本的SNA中,曾经把总增加值中除了应向政府支付的税(减补贴)以外的部分称为“要素收入”。1993年SNA不再使用要素收入这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概念原始收入。原始收入:原始收入:是指由于机构单位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各种收入。原始收入是一类收入原始收入是
25、一类收入,具体包括:雇员报酬、营业盈余、财产收入、生产税和进口税。原始收入余额:原始收入余额:是指各常住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参与原始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应收原始收入总价值减去应付原始收入总价值之差。原始收入余额同时也是各机构单位或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平衡项,而且有总额和净额之分。3.国民总收入与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与国民净收入 常住生产单位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原始收入虽然主要分配给其他常住机构单位,但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样地,国外产生的一些原始收入也有可能分配给常住单位。各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余额正是它们参与国内和国外原各机构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余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收入 分配 使用 核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