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ppt





《第七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ppt(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干扰与干扰生态学干扰干扰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而又广泛存在的现象。从生态因子角度考虑,干扰的定义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干扰的特性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是指干扰体作用的空间范围的分布特点。2.频率和周期:是指同一空间范围或同一组织水平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倒数即周期。3.干扰强度:是指干扰发生时,干扰因素所表达出的能力值。4.时间尺度:是指干扰发生的具体时刻及其持续的时间跨度。
2、干扰的类型干扰的类型按干扰动因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来源内源干扰和外源干扰按干扰性质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污染3.采集4.采樵5.狩猎和捕捞新的形式旅游、探险等人为干扰的特点人为干扰的特点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性、放大性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2.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3.能调节生态关系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科学任务一:通过对干扰类型、方式、强度、频率、时间等特性的研究,揭示不同干扰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3、方式、机制及其退化的影响原因。任务二:对干扰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年预测,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osystem)的类型及其成因的类型及其成因定义:是相对于健康生态系统而言的。它是一类“病态”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
4、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及生产力下降,故又称为“受损或受害”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原因:多方面,自然和人为干扰是两大触发因子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1.裸地(barren):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2.森林采伐迹地(logging slash)3.弃耕地(abandoned till,sidcard culti
5、vated)4.沙漠及荒漠化(desert)5.采矿废弃地(mine derelict)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堆积所形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随着矿物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即开采坑形式的废弃地3)由各种分选方法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的排放而形成的尾矿渣废弃地4)开采石料而形成的采石矿废弃地6.垃圾堆放场(wastes stack bank)7.污染的水域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1.种类组成变化2.结构变化3.生物生产力的变化4.土壤和小环境的变化5.生物之间生态关系的变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
6、统。内涵:1.这类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2.系统发生的变化常常是深刻和全面的,它不仅能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3.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脆弱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的生态系统。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如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生物群体结构、气候脆弱因子人为因素如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长期不合理灌溉、工农业污染等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194万平方公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如
7、黄土高原西北干旱脆弱区如新疆华北平原区如河北南方丘陵区如湖南西南石灰岩山地如泉洲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区如西藏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恢复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恢复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学科任务是: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重建问题。理论研究内容:1.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力、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3.先锋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4.不同
8、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5.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内容应用技术研究内容1.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其调控技术研究3.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4.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5.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6.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1.始于20世纪20年代2.1973年3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题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的国际会议3.1985年,Aber and Jordan 首次提
9、出了“恢复生态学”的科学概念4.1996年在美国召开了恢复生态学国际会议,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已步入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生态恢复的研究基础上,有一系列的著作Gairns(1980)The recovery process in damaged ecosystemBradshaw and Chdwick(1980)The restoration of land,The ecology and reclamation of derelict and degraded landJordan(1987)Restoration ecologyA synthetic approach
10、to ecological research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有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制约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制约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生态系统恢复的不可确定性生态系统恢复的不可确定性2.生态系统恢复要求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生态系统恢复要求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但对时间、空间上存在异质性的生态系统而言,很难但对时间、空间上存在异质性的生态系统而言,很难恢复到理想状态,在有持续干扰情况下尤其如此恢复到理想状态,在有持续干扰情况下尤其如此3.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干扰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干扰因子很难概括出一些易测定
11、、又能反映实质的具体指因子很难概括出一些易测定、又能反映实质的具体指标标4.生态系统恢复和群落的自然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系统恢复和群落的自然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对两者的区分常常很困难在研究实践中,对两者的区分常常很困难5.生态系统恢复的时间到底要持续多长,这需要进行可生态系统恢复的时间到底要持续多长,这需要进行可重复和长期的试验及观测,短时间尺度的研究不能准重复和长期的试验及观测,短时间尺度的研究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确回答这个问题6.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还不清楚,尤其是重新引进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还不清楚,尤其是重新引进当地消失的物种在恢复中的作用与角色还难以正确判断消失
12、的物种在恢复中的作用与角色还难以正确判断恢复生态学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恢复生态学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生态恢复生态恢复: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重建重建(rehabilitation),即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良改良(reclamation),即改善环境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改进改进(enhancemen),即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重新修复,以使系统某些结构与功能得以提高修补修补(remedy),即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更新更新(renewal),指生态系统发育即向新的水平或层次的演替再植
13、再植(revegtation),即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2.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3.生态恢复理论生态恢复理论(1)生态恢复原则生态恢复原则 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2)生态恢复机理)生态恢复机理 Hobbs and Mooney指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可能发展方向一般要包括:退化前状态、持续退化、保持原状、恢复到一定状态后退化、恢复到介于退化与人们可接受状态间的替代的状态或恢复到理想状态等几个阶段和过程。Hobbst and Norton 的临界阈值理论,该理论假设生态系统有4种
14、可选择的稳定状态,状态1是未退化的,状态2和3是部分退化的,状态4是高度退化的(3)生态恢复的标准)生态恢复的标准1.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2.不可入侵性(象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不可入侵性(象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侵)侵)3.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4.营养保持力营养保持力5.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恢复的方法生态恢复的方法以天然植被恢复为例以天然植被恢复为例w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需要的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和杂草,自然界所具有的顽强能力,将逐渐恢复并实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
15、。不过除了自然恢复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生态恢复要以实现当地的原始天然植被覆盖为最终目标 w“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的天然系统,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要种植尽可能多的物种,而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者说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人类 自然生态 系统 干扰 生态 恢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