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精选PPT.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精选PPT.ppt(1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第1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区别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是什么?第2页,此课件共165页哦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的概念v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中医研究人体生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等内容。第3页,此课件
2、共165页哦v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以自然科学学为主体,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医学科学。学。第4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学的交叉性;v 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科的双重性;
3、v 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的融合性。第5页,此课件共165页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的深的深刻影响,以刻影响,以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基础,以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论体系。第6页,此课件共165页哦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 “整体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4、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第7页,此课件共165页哦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一体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不可分割。人体以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津液
5、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第8页,此课件共165页哦(3)功能活动)功能活动协调为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v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脏的活动密切相关。v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存,不可分离。v 。第9页,此课件共165
6、页哦(4)病理方面)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影响v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v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v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了依据。内经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朱丹溪曰:“欲知其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内,当以观乎外”。第10页,此课件共165页哦(6)治疗方面)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如如灵枢灵枢.终始终始说: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
7、在下者,高取之”。第11页,此课件共165页哦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天人相应”v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v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v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v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v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v调查资科表明: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要高18.31至至15.30厘
8、米厘米v。v 第12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东方东方多痈疡多痈疡v病理:病理:南方南方多挛痹多挛痹v 西方西方多内伤多内伤v 北方北方多脏寒生满病多脏寒生满病 v 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v 因时因时 制宜制宜v 因地因地第13页,此课件共165页哦(2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太平之世多长 寿人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大兵之后必有大 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人的社会地位的
9、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素问疏五过论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病从内生”。第14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
10、力。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第15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即“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天人一体观。观。第16页,此课件共165页哦(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v1症、证、病的含义:症、证、病的含义:v(1)症:症状、体征。)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
11、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证本质的客观反映。如:头痛、发热、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浮肿、脉浮、舌淡苔白。第17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2)、证:证候,)、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系。如:风寒表实证如:风寒表实证,v 病因病因一风寒一风寒v 病性病性一寒一寒v 病位病位一表一表v 邪正关系邪正关系一实一实v 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疗疾病的依
12、据。第18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3)、病:疾病,)、病:疾病,v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秘、麻疹、疟疾等。第19页,此课件共165页哦2、症、证、病、三者关系、症、证、病、三者关系(1)区别:)区别:v 症: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是构成 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
13、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别证候的主要依据。v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阶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v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第20页,此课件共165页哦(2)联系:)联系:v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v 症状症状v病病 证证v
14、 体征体征 若干若干第21页,此课件共165页哦3 3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辨:分析、辨别。分析、辨别。证:证:证候。证候。论:论:考虑、讨论。考虑、讨论。治:治:治则、治法治则、治法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第22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v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与论治
15、的关系v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前提和和依据依据v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手段和和方法,方法,v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第23页,此课件共165页哦5、辨证论治的应用、辨证论治的应用v(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病相同,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治法不同。v(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v
16、第24页,此课件共165页哦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v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如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所云:“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25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二)(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v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v 从人体部位分:从人体部
17、位分:v 体表体表为阳为阳 上部上部为阳为阳 v 体内体内为阴为阴 下部下部为阴为阴 v 背部背部为阳为阳 四肢外侧四肢外侧为阳为阳v v 腹部腹部为阴为阴 四肢内侧四肢内侧为阴为阴第26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从脏腑分:从脏腑分:v 六腑六腑为阳为阳 v 五脏五脏为阴为阴v 气气主动、属阳主动、属阳v 从气血分从气血分v 血血主静、属阴主静、属阴第27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2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乃治”。v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
18、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体的生命就正常。第28页,此课件共165页哦3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1)正、邪的含义)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阳气和阴精精两部分。两部分。第29页,此课件共165页哦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阴阳之分:v如如 六淫六淫 寒湿寒湿阴邪
19、阴邪 风、暑、火风、暑、火阳邪阳邪第30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2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v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使机体v 阳绝对亢盛阳绝对亢盛 ,属实热证。属实热证。v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必然阳胜的病变必然v 损伤人体的阴液损伤人体的阴液。第31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胜则
20、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v 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v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v 体的阳气。体的阳气。第32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病变。v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虚寒证。即“阳虚则阴胜阳虚则阴胜”。第33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
21、足,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热证。即阴虚则阳亢。第34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综上所述,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是中医学寒热性病证的病机总纲。机总纲。根据根据素问素问通评虚实篇通评虚实篇:“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出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虚寒证。第35
22、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v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v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足。表现为:第36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阳损及阴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出现以阳虚为主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v 阴损及阳阴损及阳当阴虚至
23、一定程度时,因阴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理状态。第37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发生病理变化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证;阴证转为阳证。v 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 条件条件 邪气的盛衰邪气的盛衰 治疗、护理是否得当治疗、护理是否得当 热极生寒,重阳必阴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表现表现 寒极生热、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24、重阴必阳第38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4 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v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色按脉,先别阴阳”。v 张景岳: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v(1 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第39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2 2)辨证分阴阳:)辨证分阴阳:v 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v 表、实、热表、
25、实、热阳阳v如如v 里、虚、寒里、虚、寒阴阴v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第40页,此课件共165页哦v5 5、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必平阴阳必平阴阳v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说:说:“谨察阴阳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v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教学 精选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