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翻译的归化与异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翻译的归化与异化.ppt(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二章,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第十二章,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沿革一,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首先请大家来看下面几个例子:首先请大家来看下面几个例子:honeymoon-蜜月coffee-咖啡show-秀party-派对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Ghost-人鬼情未了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从大的文化语境角度出发从大的文化语境角度出发:honeymoon-蜜月coffee-咖啡show-秀party-派对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
2、Ghost-人鬼情未了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豆腐-toufu功夫-kongfu麻将-mah-jongg美猴王-monkey king中国发射的神五神六载人宇宙飞船统称-taikonaut(与英语中astronaut既又交叉,又有所不同。)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了原语文本中的某些异质性(foreignness)倾向于忠实原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保留原文文本所要传递的异国文化信息。(Venuti,1995)这种翻译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异化(foreignization)。归化(domestic
3、ation)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的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归化是一种倾向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方法,使原文文本更加的“本土化”。一,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一,归化和异化的概念(韦努蒂)国内外其他学者的定义:国内外其他学者的定义:加拿大翻译家道格拉斯加拿大翻译家道格拉斯鲁宾逊(鲁宾逊(Douglas Douglas RobinsonRobinson)他的主张是翻译应当译者为中心主张是翻译应当译者为中心。他将归化的定义归化的定义解释为:采用将原作同化于目标文化和语言价值观的方式对原作进行归化,具体到语言层面来说,就是意译。Robinson 对
4、异化翻译异化翻译的解释的解释是:一个“好”的译本总是要保留原来“外语”文本中某些有意义的痕迹。从历史上讲,这种观点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字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相关联,只是没有直译派那么极端,因为它并不坚持在翻译中格守原文句法序列中个别词语的意义,但却坚持要保留原味。翻译研究词典翻译研究词典(或(或译学词典译学词典)英国1997年出版的由Mark Shuttle Mark Shuttle 编写的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5、将异化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将归化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我国学者刘英凯刘英凯 我国学者刘英凯刘英凯对归化的解释是:翻译的“归化”即“入籍”的旧称。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费力的汉化,汉译英则千方百计地英化。余则类推。归化的译文让人听了耳熟,看了眼熟,毫无不顺感和抗拒感。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之争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翻译
6、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异化强调翻译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反对译文通顺提倡异化。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持异化观点的学者认为: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
7、表达方式 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 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持归化观点的学者认为: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因为翻译就是交际,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同时
8、,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译者应尽可能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词在译文中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看,其中涉及到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化身份(cu l t ur al i d e nt i ty).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历史
9、感等问题;从诗学的角度看,涉及到负载于语言形式之中的文学性问题;从政治的角度看,涉及到殖民化和非殖民化、霸权与反霸权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这一层次的论战从某种意义卜可看作是民族卜义和世界主义的交锋,弱势文化和强权文化的交锋,抑或东方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交锋。二,归化与异化的历史沿革:归化与异化的历史沿革:有研究表明归化与异化的源头远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西塞罗等人也有论及的word-for-translation(字译,直译的雏形)和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意译)。近可以追溯到德国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的阐释。二,归化与异化的历史沿革:归化与异化的历史沿革:
10、西方归化与异化的历西方归化与异化的历史沿革史沿革17,18世纪的翻译活动19世纪战后至今我国归化与异化的历我国归化与异化的历史沿革史沿革五四运动后十年20世纪50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归化翻译兴起于归化翻译兴起于1717世纪世纪归化翻译,兴起于17世纪,并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英美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宗教经典,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和启蒙思想传播进行介绍性的翻译。1611年英国出版的钦定圣经译本钦定圣经译本(Authorized VersionAuthorized Version)clear as crystal still small voicearise
11、 as one man a thorn in the flesh broken reed the man of sin king of kings 如水晶般纯净良心的声音 团结如一人 肉中刺 不可靠的人或事物 罪人 王中王 1818世纪成为西方翻译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世纪成为西方翻译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考虑到当时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译者多将技术原理和经济理论等翻译成浅显易懂,适合本民族学习的译本。翻译摆脱了狭隘的范围,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模式。英国翻译学者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亚历山大弗雷
12、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1747-1814).(法)拉普拉斯(法)拉普拉斯(LaplaceLaplace):):介绍莎翁的作品,首先是要满足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需要,他强调再现原文的精神和读者对文中思想的接受,并不主张文化的差异。约翰约翰德莱顿(德莱顿(John DrydenJohn Dryden)翻译是艺术,译者必须像艺术家那样,具有鉴赏力和表现力,使其(译文)流畅和谐,充满节奏感和乐感。翻译须考虑读者,在保留原作者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使读者理解和接受。德莱顿在诗歌翻译问题上的主张德莱顿在诗歌翻译问题上的主张:(翻译诗歌
13、)应借用外来词,从高雅的作品中借用词语,化为己有。没有土生土长的词语,借用能够丰富我族语言。(英)亚历山大(英)亚历山大弗雷泽弗雷泽泰特勒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Alexander Fraser TytleTytle)他提出了习语的翻译问题,他强调,译者应避免在译语中采用不合乎原作语言或时代的习语,尤其是在翻译古罗马,希腊作品时,有写译者使用Fore George,Blood and Ounds,By the Lord Harry之类的诅咒语是不恰当的,这些是带有明显基督教色彩的典型的英语表达,译者不应使原作者说起话来完全变得和译者同民族同时代。1919世纪归化异化方法首次得
14、到阐释世纪归化异化方法首次得到阐释涌现了大量对古希腊,罗马和近代英国,法国,西班牙文学佳作的翻译。各种文学翻译思想随之诞生,归化和异化翻译首次得到阐释的机会。出现了以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歌德(J.W.von Goethe),洪堡(W.von Humboldt)等为代表的杰出翻译家(德德)施莱尔马赫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Friedrich Schleiermacher)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1813)“一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
15、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前者是“顺从作者顺从作者”的方法,可称之为“异化异化”(alienating)法,后者则是“顺从读者顺从读者”的方法,可称之为“顺化顺化”(naturalizing)法。与施莱尔马赫在这一问题上提出类似见解的还有歌德(J.W.von Goethe,1749-1832)和洪堡 (一译威廉洪堡特,W.von Humboldt,1767-1835)威廉威廉洪堡洪堡 (W.von HumboldtW.von Humboldt)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与之相类似的世界观,而由于两个民族的世界观千差万别,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差别。任
16、何译者都注定要被两块绊脚石中的任何一块所绊倒,他不是贴原作贴得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言,就是贴本族特点贴得太紧而牺牲原作。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不是难于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二战后至今归化与异化问题研究二战后至今归化与异化问题研究翻译是一门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翻译研究是一门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有关的科学体系,并且与语言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形成了不同的翻译理论。一方面,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另一方面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引起了归化与异化之争。(英英)彼得彼得纽马克(纽马克(Peter New mark)将翻译分为: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直译,死译(
17、逐行对照,interlinear translation)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首先忠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即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美)安德烈(美)安德烈勒弗维尔勒弗维尔(Lefevere,1944-1996)与苏珊巴斯奈特合作编写了翻译研究丛论 就翻译研究而言,研究的目标不止于探索两种文本在语言形式对不对等或怎么对等的问题,而是要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种种文化问题。“操纵”论“操纵操纵”论:论:操纵指的是译者在处理源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有权也一定会取己所需对文本进行改写:翻译者
18、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制约,译者除了考虑原作者意图,源文语境等一切与源文文本相关特征外,还要考虑翻译目的,目标文本功用,读者期望和反应一系列与目标或接受文化相关的因素。这样的翻译是合适的翻译,是由目标的达成程度,期望的符合性,读者的接受性作为评判的标准的。评判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接受文化而不在源文化一方。他同时指出,“把异邦文化带人我族,丰富和发展了我族文化,帮助我族文化和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央(归化),但同时,也会挑战和颠覆我族文化,使我族文化从中心走向边缘(异化)”(英)苏珊(英)苏珊巴斯奈特(巴斯奈特(Susan Susan Bassnett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文化学派
19、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安德烈安德烈勒弗维尔勒弗维尔合作编写了翻译研究丛论(1990)将翻译置于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来考查。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一种行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的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所谓“文化翻译文化翻译”,它包含二重涵义二重涵义:一指一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指二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涵盖了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她认为,一方面,翻译必然受到目标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亦即“操纵”论;另一方面,翻译一经产生又会对目标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亦即“文化构建”论。(美)尤金美)尤金奈达(奈达(Eugene A
20、lbert Eugene Albert NidaNida)Nida 被认为是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看法主要来自于他的功能对等和翻译交际理论.他认为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能使说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社会交际。“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closet to nature equivalence)Nida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原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的概念 一是译文不能有翻译腔,即自然,二是切近,指在自然地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换句话说,译文要行云流畅,读者无需源语文
21、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少用到外来语,尽可能地使用属于接受语的表达法。(美)劳伦斯(美)劳伦斯韦努蒂韦努蒂(Lawrence(Lawrence VenutiVenuti)译者的隐身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1995)翻译的丑行:差异伦理标准探索(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1998)翻译研究选读(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2000)翻译研究与实践教程(transla
22、tion:a textboo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4)韦努蒂的主要观点韦努蒂的主要观点 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译者在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质疑和批评了以我族文化为中心的归化翻译。(主张采用异化)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问题,而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范围来考察,我国归化和异化的历史沿革我国归化和异化的历史沿革20 世纪头10 年 翻译方法以归化为主,倾向于用读者能够广泛接受的文言文表达,译者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方式干预译作,以强化对读者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严复,林纾,傅雷,钱钟书等严复严复有选择,
23、有取舍,有改造地取原作精髓 在原文之外加大量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 采用适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的古雅文体。他的译作融译,释,评,写于一体,虽不是“翻译正法”,却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林纾林纾经常出现任意删减或增补原文的意译方法 对原文增补和润饰 其译作不仅使广大人们萌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更令人们觉悟到必须进行坚决的反封建斗争。他的翻译达到了教育民众的目的 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后10 10 年年 翻译手法上提倡异化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者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意识更加强烈。在翻译手法上提倡异化,迫切希望通过直译引进新的表达法促成本国语言的发展和成熟,并把
24、这当成“译者的任务”,需要译者有意识的完成。译者引进大量的西方词汇和句法结构,逐步克服汉语词汇贫乏和句式单调的弊端,促进白话文的发展和成熟。异化的翻译策略还给当时封闭的中国带来了自由诗,散文诗,短篇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 鲁迅以“硬译”著称,他的“硬译”就是他所说的“欧化”和“洋气”,是异化策略的先锋。鲁迅曾指出:“动笔之前,就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因有的白话不够用,便只得采取外国的句法。
25、”20 20 世纪世纪50 50 年代至年代至70 70 年代以归化为主导年代以归化为主导 社会历史环境的改变(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异化观,丰富汉语语言的翻译策略,现代汉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借翻译异化观来输入新表现法也不那么紧迫,人们觉得应该努力使我们的语言表达的更为优美生动。渴望把中国传统优秀的语言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且在建国初期,中国还是处于相对保守的社会状态。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制约下,为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传统文学又被搬上了历史舞台。这样对翻译的异化策略慢慢地被归化所取代,归化适应了时代潮流,而这种归化的翻译也是满足了当时特定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 有林语堂林语堂的“
26、忠实,通顺,美”,傅雷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说,把化境看作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许渊冲许渊冲的“三美”和“优势竞赛论”。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主张归化的观点。张谷若张谷若的译作摆脱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创造出很多地道流畅,朗朗上口的句子,他酷爱使用汉语的四字成语,有的译作还用中国的方言来代替英国的方言,他的译作带有浓厚的中国味。另外朱生豪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剧本翻译和王佐良王佐良的翻译也都堪称经典。20 20 世纪世纪80 80 年代以后趋向于异化翻译年代以后趋向于异化翻译在这个时期,我国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学作品,加强了与海外的交流,大大增进了对异国文化尤其是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在70 年代以
27、前传统的文化审美疲劳之后,万花筒式的国外文化涌入国内,各种思想的碰撞,翻译界对归化异化又持有不同的看法,出现了归化和异化两派的忠实支持者。刘英凯刘英凯的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是当代译坛率先对中国归化翻译主流提出挑战的文章,他对归化翻译方法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滥用四字成语是归化翻译的特征之一。但主张异化的也有人在,刘刘重德重德认为翻译中出现欧化现象是理所当然的,孙致孙致礼礼认为中国的文学翻译将从归化趋向异化。许均许均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郭建中郭建中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中指出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我国学者郭建中观点我国学者郭
28、建中观点应该说,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应用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因素作综合的分析,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另外,译者一旦决定了遵循一种基本原则,译文就应尽可能保持这种基本倾向。
29、一是不论在当代或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这是因为评论家和出版商往往更注重译作的可读性,一般的读者也喜欢通顺易懂的译文,而且,这一倾向也正好与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因此,歌德甚至这么说过:如果想对广大群众产生影响,简单的翻译往往是最好的翻译。(Lefevere1992:116)二是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被运用,最终可能会占上风。但不管怎么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成其为翻译。因此,我们认为,再进行归化和异化优劣高下之争,没有必要(郭建中,1998)罗铮观点:罗铮观点: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这两种无非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倾向于的对象不同而已,但是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无论选择两种策略的哪一种都应该尊重原文,尊重作者,尊重读者,根据读者的接受水平选择尽量偏向原文却又能让读者接受的方式来翻译,这样兼顾了两者,让读者能最大程度的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译本。它们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的。归根结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应该是和谐统一的。(罗铮,2011)第一节内容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耐心和配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