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入境,缘景明情,理解本诗的艺术特点及李白人生理想2 .对比阅读,深入探究,了解游仙诗的艺术构思及一般思想意蕴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艺术特点及李白人生理想教学难点:了解游仙诗的艺术构思及一般思想意蕴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案设计1 .熟读成诵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梳理文脉2 .知人论世简要梳理李白人生轨迹:3 .比较阅读:阅读李白泰山吟组诗,试对比分析泰山吟与梦游天 姥吟留别在艺术构思及情感意蕴方面的相同之处。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趣导入“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讲讲这句话背后的故
2、事?明确:贺知章,因一首蜀道难盛赞李白为“谪仙人”;在长安,贺知章 与李白等相交甚欢,被时人誉为“酒中八仙人”,甚至有“金龟换酒”的美谈。 (适时补充余光中寻李白中名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 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诗仙”李白豪迈洒脱的气质与浪漫飘逸的神韵。2 .解析题意艺术构思上,都写了实际的山水景物,又写了虚构出的仙境景物。在虚实 相生中营造了一个气象阔大神奇而又气韵贯通艺术世界。将诗人或自由舒放、或 惊异迷惘、或无奈失望等复杂的情愫都融化进这实景幻景相绞结的艺术境界之中 之中,在起起伏伏、虚实真幻之间,不多层面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
3、 不由自主地随着诗人情感的律动,引发对世事人生的无穷品味。设计意图:对比李白同时期两首游仙诗的相同之处,整体感知游仙诗的一般 艺术特征及思想意蕴三、作业推荐阅读屈原湘君湘夫人,曹植仙人篇,郭璞游仙诗。吟:古体诗的一种。与“歌” “行” “引”同属乐府诗的范畴。内容多有 悲愁愤慨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如琵琶行、 长恨歌、游子吟、李凭箜篌引等。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本诗作为古体诗,以 七言为主,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 由,富于变化。留别:表明创作动机。本诗又名别东鲁诸公,然全诗并无明显的惜别 之情,实为借题发挥。梦
4、游天姥:“天姥山”写作对象,“梦游”表明本诗内容为虚构。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了解古体诗的体裁特点,培养学生据此探究本诗艺术 形式特点的自主意识。2.通过本诗写留别无惜别之情、游山却出于虚构的特点, 明确诗歌借题发挥、有所寄托的意向。二、教学过程任务一:吟咏入境,涵泳诗韵1 .听范读,正字音2 .自由读,入诗境任务二:理清文脉,整体感知王国维先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看看诗人“梦游”过程及情感是怎样的? 所梦“天姥山”有何特点?1、梳理“梦游”过程,梳理文脉入梦一一“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缘起: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之景:谢
5、公宿处今尚在空中闻天鸡(明朗瑰丽之景)迷花倚石忽已暝匍然中开(惊险雄奇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缥缈神奇之景)梦醒一一“忽魂悸以魄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梦”为线索,梳理文脉,感受意境风格变化及情感 的转折处的匠心所在。2、找出体现情感变化的字词或诗句“一夜飞度镜湖月”(愉悦)一一“迷花倚石忽已暝”(沉醉)一一“恍惊 起而长嗟”(嗟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梳理本诗情感从乐到悲的变化过程。任务三:缘景明情,鉴赏诗歌1 .作者“梦游”天姥山,是按什么顺序“游” ?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景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把握写景的一般顺序。2 .抓关键词,赏析意境并体悟作
6、者情感示例:飞:“飞”用得最传神,突破了诗人游程所受时空限制,显示了速度之快, 表达了游山心切。诗人如飞鸟一般飞度镜湖,表达了作者自由之态。送:移情于物,以拟人手法,写出湖月的有情有意。这湖月如同知己般在这 孤寂月夜中慰藉诗人,并使自己游览“难求”的天姥山的夙愿瞬间得到满足。著:谢灵运喜欢游山访胜,也曾游天姥山并在炎U溪住宿。诗人脚著谢公屐有 仰慕并追随古人之意,在表达对天姥山的向往、愉悦之情的同时也增添一层文化 深意。登:“登青云梯”,登字见出诗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见、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交待登山见闻,而且写出壮丽、神奇 之景。“见” 一般特指平视,此处用“见”字既表现“半壁
7、”之高、视野之广, 又表现无意看到,寄寓惊喜、畅快之情。“闻”本是以手附耳谛听的样子,强调 专注性,此处突出“天鸡”声的飘忽不定和传说的神秘性特点,表达了惊奇、畅 快的情感。迷、倚:显示出诗人迷醉、尽情享受的情态。将月夜良辰赏天姥山清丽之景 的美感体验推到极致。忽:“迷花倚石忽已暝”,这里是已经风格的第一次转变。“忽”字体现了 文脉的转折,刚刚建构起的清幽、迷醉、忘我的情感体验骤然惊破、跌落,这个 转折正是诗人心灵震颤最为剧烈的关键处。栗、惊:天色暝暗,熊咆龙吟,栗深 林,惊层巅,浓云欲雨,流水腾烟,闪电雷鸣,山崩石裂,洞府石门,轰然中开。 此处意象变幻节奏极快,渲染了惊险奇崛之景。浩荡、照耀
8、:由“青冥浩荡不见底”开始,意境又由晦暗、惊栗转为光芒万 丈,缥缈神奇。这是意境风格的第二次转变。仙人们霓衣风马,纷至沓来,虎鼓 瑟,鸾回车,陈列如麻,声势恢宏,场面璀璨。诗人所憧憬与神仙遨游的幻想, 在刹那间得以实现,欢畅而快慰的情感到达最高潮。“青冥浩荡不见底”以下六 句,从结构上看,是由阴暗惊险的景象描写向仙境描写过渡,而且仙境又是梦境 的结撰处;从情感上看,由一开始的游山到邂逅神仙,诗人把愉悦、畅快、惊讶、 神奇的情感波澜推至峰巅。忽、惊、嗟:“忽魂悸以魄动”体现文脉的转折。当游仙境的“乐”情到最 高峰时,这一 “忽”字使情景发生彻底的反转,梦境迅速跌落至现实。因而魂悸 魄动、惊起长嗟
9、,面对眼前枕席,迷离情恍,惘然怅然。这种巨大的心理情感落 差,反衬出诗人向往名山仙境的情感高度,促使他转向对现实和人生的理性反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应用中,鉴赏诗歌意象意境,深刻体悟诗歌 情感意蕴。三、课堂小结李白在别储邕之炎IJ中云:“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诗人对游 历天姥山实则向往已久。此诗中,诗人梦游天姥,展开想象,通过大胆的夸张虚 写天姥山变幻奇绝之景,寄托了个人跌宕复杂的情感体验。下节课我们深入探究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情感意蕴。第二课时一、导入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的赏析离不开 对形式及技巧的探究。今天,我们着重学习此诗的艺术手法的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梦游天姥吟留别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统编 2019 必修 上册 第三 单元 梦游 天姥吟 留别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