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I》课程大纲.docx
《《中国古代史I》课程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I》课程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I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205529课程学分:4课程总学时:56适用专业:历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学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使学生打 好牢固的历史专业基础,认识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各朝的政治、 经济制度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史 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对中国古代史(上)课程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 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二)设计理念与开发
2、思路1、根据中华人民共利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对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校、院系的 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2、本大纲制定的原则与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索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 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朝代时间顺序,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为纲,贯穿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学生了解各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在认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刻 把握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同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历史学的 基本理论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定位,以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主要想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的总体发展历程;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段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段的经济制度及其特点;4、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段的文化内容及其特点:5、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史(先秦一魏晋南北朝)段的史学及史料。(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史学知识明辨 历史事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能力;3、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能力;4、初步掌握
4、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能力;5、初步掌握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能力;】、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思想深度、价值判断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主要指标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以学生对教师 授课的欢迎程度和社会对学生的欢迎程度作为重要参照系数。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推行学分制更是如此。要避免如下不良倾向:(1)不要简单地以学生考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打消教师尤其年轻教师顾 虑。因为,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素质、试卷质量、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评价教师好坏关键在于平 时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其他老师对教师听
5、课的评价。在大学里,衡最大学好坏、 衡量教师好坏,学生考试成绩不是主要因素,甚至起不了作用。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对学生考分严格 点,是好事情。(2)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固然要考虑正态分布,否则会涉及试卷质量、 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风等多种因素。但要因课程因教师而异,比如考查课、公共课、某些难度较 大的专业课等。还要看有些老师命题试卷考试目的和要求等。在统一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要充分发 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特殊性要求。(3)不要因学分制而可能带来的“拉分”不良倾向,这会助长不良学风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下降。 推行学分制既要考虑试卷命题合理,适当考虑学生的分数比例及分数绩点要求;
6、也要加强对学生严 格要求,实行淘汰制。虽然这会在一定阶段加剧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来看,有 助于学校学风和教风改进,以及学校的良性发展。2、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校督导员 听课评教等。上述方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评教。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不要仅仅考虑从所谓“好学生”中选取教学信息员。如前 所述,学习成绩好坏不能简单衡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因而,这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 价标准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应当从男女生不同比例、所谓学习成绩好坏的不同比 例的学生中抽取教学信
7、息员进行评教。二是尽管院系也组织学生对教师评教,但毕竟存在人情关系 等因素,而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建议学校教务处不定期地到学生中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三是 建议学校教务处在网站专门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地评 价教学。四是建议对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定期随机调查,反馈他们在大学期间所上课程的好坏。(2)教师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从目前来看,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师同行评教多 流于形式。要么存在专业差异,要么存在人情关系等因素,从而影响评教效果。同样,学校督导员 听课评教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因年龄差异、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而影响评教效果。因此,一是不要 过分注
8、重这些方式;二是建议尽可能在全校组织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老师进行评教;三是建议组织学 校及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不定期地进行听课评教;四是建议凡是到学校交流访问的客人中,只 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就随机组织他们到相关专业老师中听课。这是学校掌握教师教学动态的一种途 径探索。(3)社会评价。一是教师所上该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是用人单 位等社会各界对毕业学生评价所涉及的大学期间授课内容。(三)教材选编鉴于我校中国古代史(上)课程授课对象均为历史学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 科院校,因此,本课程采用兼具中国古代通史概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适合历史学专业及其学生特 点的实用中国古
9、代史教材,教材内容既注重通史内容的讲解,也注重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介绍。 同时.,作为本科院校,为了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和思想深度,本课程还选取了一些水平层次较高的教 材和专著作为教参资料。1、教材的选用及编写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教参资料的选用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张岂之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饵1994年版。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5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四)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成绩三种: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
10、课堂纪律、发言等,占30%。3、期末成绩:书面试卷考试的形式,占70%。(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本课程开发了历史学专业教学的教案、课件,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下一步的工作中,努力争 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同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开设网络视频精品课程,供学生和社会 各界使用。五、其它说明本课程作为历史学基本核心课程,需要大量原始材料支撑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收集了许多 古代原始经典著作和补充视频资料。2015年9月6日6、具备史学研究的初步意识;7、提高学生考研意识及能力;(三)素质目标1、素质目标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础上,力求避免
11、所谓“真理”式教育,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僵化的思维模式;2、培养学生学会包容、理性与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 待不同观点,具备价值中立、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素养;4、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5、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等。三、课程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导论课程内容:一、如何对待中国古代史二、中国古代史的分期1、中国古代史的上下限2、传统分期法3、简单的分期法三、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1、史学传统2、史料四、中国历史的自然基础与人文特征1、地形、地貌2、气候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目的
12、: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国占代史必须持有的原则,简单掌握“中国”、“历史”等相关概 念;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基本史料;认识中国历史的自然基础与人文特征。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基本史料、中国历史的自然基础与人文特征。教学难点:中国历史的自然基础与人文特征。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讲 中国的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课程内容:一、中国的远古人类1、猿人2、古人3、新人4、氏族制的确立二、母系氏族社会的确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母系氏族的社会生活(三)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社会祖织三、父系氏族社会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一)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二)父系氏族社会的经济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史I 中国 古代史 课程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