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大智度论》的缘起及其否定作用.docx
《【讲义文稿】《大智度论》的缘起及其否定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大智度论》的缘起及其否定作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讲义文稿大智度论的缘起及其否定作用本文的目的是从大智度论(以下简称智论)的角度解读早期中观的缘起思想,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归纳 智论以及龙树的论著中“因缘和合”的不同形式,分析它们的关系,这是我们把握“缘起”完整内涵的必要工作;其二是 进一步探究这一内涵的否定作用,了解缘起是如何否定,以及否定了什么。关于缘起的含义,龙树以后的中观派要到清辨与月称的时代才开始对其做出系统阐释。月称沿袭了世亲从词源学 的角度对“缘起”的解释,他将“缘”解释为“到达”“和合”,并进一步将这个含义等同于“相互会和”即“相待”义。也就是说,他将“和合”等同于“相待”,缘起既是和合而生,亦是相待而生。后世的中观学者基本
2、上延续了这样的解 读,如格鲁派在总结“应成派”和“自续派”缘起思想的差异时,区分了四种缘起义分别为“相互施设的法”“依支分聚合施设有 分”“依名言施设的法”以及“由分别心成立的法”,并且认为不同学派接受了不同的缘起含义。但是这些缘起的形式与含义实际上在月称之前的智论中已有充分说明,甚至它们之间关系的线索,唯有在智 论中才能被发现,这说明中观对缘起的解释有更早的传统。因而厘清智论之缘起的含义,对于我们理解早期中观 缘起思想及其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被中观派重新解释的缘起,因为与空的结合而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但是中观派所使用的缘起含义在部派佛教中已经出现,只是没有与法空联系起来。“小乘佛教中的构成元素,
3、尽管 是相互依持的,但都是真实的;大乘佛教中,一切构成元素,因为其相互依持,才是非真实的。”也就是说,虽然中观派和部派佛教的缘起具有某些相同的形式,但二者否定的内容并不相同。因此要理解中观对 于缘起的全新阐释,就必须在掌握了缘起的形式与含义的同时,了解缘起否定的逻辑与范围。虽然这种否定还不能完全 等同于中道,但中道也必然包含了这样的否定,认清这样的否定也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道。缘起的否定作用显然与它的含义有关,但是我们的研究却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最早,舍尔巴茨基由缘起的相待 含义,认为“空”或“缘起”是同义,并译为“relativity唧“相依性”。他将中观的相待缘起否定的逻辑归结为:“
4、一事物只有依 据其与其它事物相待关系的揭示,才能得以确认。若缺少这种关系,事物便无意义可言。这等于说,讨论中的这一事物 并非真实。”“部分”因为存在于关系中而不真实,于是得出结论:一切作为部分或构成元素俱不真实,而唯有整体才是真实,因 为整体就是无条件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是因为没有全面了解缘起的内涵,从而将中观的缘起仅仅解读为“相待缘起”, 而没有将部分和整体也视为因果关系。如果部分和整体是相待而有的,则部分和整体都是被否定的。(2)工况二:开启幅流风机且空调出风温度为20 C的动态工况,研究幅流风机对满载地铁车厢风速分布的影响;穆谛(T.R.V.Murti)同样认为中观的缘起是相待缘起,并
5、且中观以辩证法的方式,否定一切对立的命题,这其中也包 括了对于因果的看法。“如果因果是一,则便无生,因为没有产生一新的事物;如果因果是异,则因果之间便无相续的关 系。中观学派便是本着辩证法以说明不仅是因果论,任何的范畴或教理都会导出矛盾。”以辩证法的角度,因果关系体现的不仅仅是因果的必然性,而且是因果双方的矛盾。并且运用归谬论证,同时否 定矛盾的双方。上田义文认为中观的缘起与之前的缘起有根本不同,二者是“方向性的缘起与相依的缘起”的关系。相依的缘起否定的逻辑是:在世间的层面,是对矛盾双方的否定;而在真实层面,是对矛盾双方的肯定。在中观看来,因果之间的必然性关系并不究竟,发现矛盾才是目的。从法的
6、“和合而有”或“相待而有”可知,不存在 单一物,无论如何分析,法都有内在的结构。当我们以必然性的因缘追溯法的内在根据,或者可以无限分析法的内在部 分,或者往返于部分之间的互为条件,这就出现了无限性与真实性的矛盾。因而矛盾的发现,其实是将因果的必然性含 义彻底贯彻的结果。问曰:何等是具足无常想?答曰: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因是无常得入空门,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 故,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 一念中生住灭相不可得,生时不得有住灭,住时不得有生灭,灭时不得有生住,生住灭 相性相违故无。是无故无常亦无。依缘起我们可以得出“无常”的道理。无常就是有“生住灭”,而“具足无常”是将无常的道理彻底引申,达
7、到对“无常” 的否定。“无常”若无,则无生住灭。依缘起或无常,可以破不变之物。但破无常,我们不能依赖事物的“因果必然性”,只 能依靠事物在变化中“生住灭相性相违”的矛盾。也就是说,“因果必然性”含义具有不彻底的否定作用,但能使人远离执着。 若有利智,就能实现无常与缘起的自我否定,从而将“无常”与“无生”这一对表面矛盾的概念联系起来,因为它们不过是同 一个道理的深浅差别。一切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揭示了法与法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是一个世俗层面的道理,从真实层面 来说就是“无生工这两个含义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无生”就蕴含在“因缘而生”的含义之中,是“因缘而生”的自我否定。对缘起的否定就是“无生”,“无生
8、”就是涅槃。小乘的涅槃也称作“无生”,但此“无生”是依靠缘起之必然性的道理熄灭 缘起。缘起与涅槃是真实且对立的两边,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涅槃对于缘起的克服,是一种外在的否定。其“无生” 的“无”是与“有”相对的虚无。而中观的“无生”是对缘起必然性、真实性的否定。根本不曾有生,更无有灭,无有亦无无,没有对立的两边,也没 有清净法对十二因缘的止息。这就是缘起的自我否定,也是对其存在性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就达到了真实涅槃。也就是 说,对缘起的否定来自缘起的内涵,而不是缘起之外的涅槃。中观将缘起的内涵理解为因果的矛盾关系而非必然关系, 进而才能实现自我否定。因此可以说自我否定的缘起就是涅槃,而没有自
9、我否定的、或具有必然性含义的缘起不同于涅 槃。真正认识缘起,就是认识它的自我否定,因而它即是空。缘起的自我否定即是远离相待两边及组合之物,因而即 是中道。如中论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一切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两边形式的存在都是缘起,远离这样的缘起,即意识到这样的两边不曾存在才达 到真实,也就是中道。中道既是缘起的自我否定,也是世间法的自我否定。色等法皆是作法有为虚妄从颠倒生,凡夫所忆想分别行处,是故色等法虚妄不即是如。知色等法如实故即是如, 因色等法得如名,是故言不离色等法得如。色等法都是相待或和合而存在,因
10、而虚妄,在这个意义上,色与空二者不一。通过色等法的自我否定,远离虚妄 达到真实,在这个意义上,二者不二。也就是说,世间法与缘起一样,没有自我否定的世间法是虚妄和有差别的,不能 达到涅槃。只有虚妄的差异经过自我否定之后,才能达到无对立的、真正的单一相无相涅槃。无相不可被否定,因为它是无差别、无矛盾、非因缘和合的,这样的单一相才是真正的自体。中观的缘起以矛盾关系否定必然关系并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的理论意义在于:将生与不生、有与空、世俗与 胜义这些对立之物联系起来。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我们只能通过以虚妄破除虚妄,或矛盾双方互相破除的方式达到真实, 而不是以真实破除虚妄。因而真实与虚妄不一不异。通过这
11、种方式达到的真实不是矛盾的辩证统一,而是超越了矛盾的 双方,也超越了语言以及心识中的现象等因缘的存在。也即是“有与无”“肯定与否定”在更高层面结合为一,那么“实在”就是一种综合。虚妄分别是不能接受矛盾的,矛盾 只有在般若中才能被把握。由此可见,否定的逻辑不同,决定了否定的对象乃至对实在的理解也都不相同。现代学界普遍将中观的缘起解读为“相待缘起”,并认为这一含义与部派佛教有根本的差异。但是这一说法一方面忽 略了中观缘起的其他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没有区分中观与部派佛教对于相待、和合关系的不同看法。 为此我们还应当比较二者在否定作用上的差异。对于“相待缘起”否定的逻辑及范围,本文继承了
12、穆谛以归谬论证否定矛 盾双方的见解。运用这样的观点,本文比较了中观的缘起在否定方式以及否定范围上与有部的差异。进而得出结论:中 观与部派佛教缘起思想的核心差异并不在于因缘和合的方式,而在于将因果关系理解为必然性的联系还是矛盾关系。只 有因果的矛盾关系才能实现对部派佛教缘起的否定或对矛盾两边的同时否定。一、大智度论中“因缘和合”的形式与内涵如果所知法不存在,那反过来又说明能知心的虚妄。“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能知、所知不能独立存在,如芭蕉一样没有坚实依靠,仅仅是二妄相依,都是无体。这样的关系,其实就是将在 下面分析的“相待有”的关系。1 .法因和合而有与因假名而有智论
13、有时将世间法的存在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复次“有”有三种: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相待者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有名。 长因短有,短亦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东,则以为西,在西则以为东,一物未异而有东西之别,此皆有名 而无实也。如是等名为相待有。是中无实法,不如色香味触等。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合故假名为酪。 虽有,不同因缘法有;虽无,亦不如兔角龟毛无。但以因缘合故假名有酪。叠亦如是。复次有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 毛分因缘故有毛,毛因缘故有霆,鑫因缘故有缕,缕因缘故有叠,叠因缘故有衣。若无极微色香味触因缘,亦无毛分, 毛分无故亦无毛,毛无故亦无囊,
14、霾无故亦无缕,缕无故亦无叠,叠无故亦无衣。“相待有”是对立的双方相依存在,“长因短有,短亦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表明双方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假 名有”是一种组合存在的东西,整体依赖其部分而有。如果组成它的最基本部分是“实有”自体的话,“假名有”也可算是一 种“有”,不同于“龟毛兔角”那样的全无。而“法有”在本段文字含义不明,我们可借助智论另一段话“假名相者,如车、 如屋、如林、如军、如众生,。法相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肉眼观故有,以慧眼观则无,是故法亦虚 诳妄语,应舍离法相。”这里以“相”言“有”,“法有”的含义就是存在的最基本成分。此“法有”若是全无,那么“假名有”也是同样。
15、由此可见,法以及它们的名字构成了一切虚妄的存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总结为三假,即法假、受假及名假。 智论对它们的解释都是一种复合之物。“相待有”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而“假名有”的不存在,可由缘起证之。这里所说“因缘和合二指的是一切法都是组合 而成,即所言“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合故假名为酪。”此“酪”是四事和合的整体,并以“酪”这一“单一”的 名字命名之。由此,我们获得了单一的“酪”相,即假名相。此单一的假名相是不存在的。如以人相为例,人本是五蕴和 合,但我们却见有单一的男相、女相或是认为有自在、能主宰之物。这个不见于部分,只见于整体之“人相”,其实并不 存在,是主观的增益。事实上,不
16、仅是人,一切法皆是如此,如组成人的眼、耳、鼻等等亦是和合相,直到将其分析到不可分析之物。首先,以色法为例。有一天你在路上被人很用力地撞了一下,挺疼的。你会怎样做?如果按照教育孩子的“被欺负就打回去”原则,看都 不看二话不说打过去么?复次诸法性空,但名字因缘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人民、州郡、城邑,名之为国。巷里、市陌、庐馆、 宫殿,名之为都。梁柱、椽栋、瓦竹、壁石,名之为殿。众微和合,故有札名。是微尘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尘可 见,中者诸天所见,小者上圣人天眼所见,慧眼观之则无所见。所以者何?性实无故。复次若微尘有形无形,二俱 有过。若无形云何是色?若微尘有形则与虚空作分,亦有十方分。若有
17、十方分,则不名为微,佛法中色无有远近粗细是 常者。“十二因缘”也是一样。“如十二因缘中说,无明毕竟空故,不能实生诸行等。”无明为第一支,无明无实,即是“第一因不可得”,“因”不实有,则不能作为能生的因。后面所谓的生,也非实生。 另外,“烦恼、业事法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十二因缘略说则是三事,三事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七十空性论更进一步说明各支皆是互为因果即相待而有的 关系。“离行无无明,离无明无行,彼二互为因,是故无自性。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离,亦复非同时,有支亦如是。”不仅色法必是和合,心法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心法能单独生起认识,“认识”是无
18、数心、心所法的和合相。这样的复 合之物,我们称之为“假名”。“众缘和合生故,非一法所成,以是故言假名。”我们于复合物中见到单一的相,并为其起名字,以为这个“单一相”是客观存在的。这纯粹是因为“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也就是说,这个假名是虚妄分别的结果。假名与虚妄分别不可分,一切法因虚妄分别而有,也可说是因假名而有。 此假名所代表的相不在因中,不在缘中,即不在一切部分之中,说明根本没有。“若和合故有,是即为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科教学的过程,而实 验又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那么究竟什么是化学实验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又由哪些要素组成?初中化
19、学课程中的实验能力 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在等待我们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色法的因缘和合都是于空间上的组合,即部分组合成整体,部分是因,整体是果,没有时间因素在里面。而在时 间上延续的不同事物甚至时间本身,也可以看作组合之物,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破除。大学生信息化管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大学生主体的,因此,自下而上的反馈对于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更为重要, 更具有针对性。如同色法是空间上的和合物,心法是时间上的和合物。破色法的最小部分,可破色法的存在,破刹那心的存在, 也可以破心法。如同极微中有方分、无方分皆不成立,心法一念中有生住灭与无生住灭,亦皆不成立。所以这样刹那存 在的“一念心”不存在。
20、意情生住灭时观故,知心有分,有分故无常,无常故空,空故非有。弹指顷有六十时,一一时中,心有生灭。 若一时生,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何以故?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复次佛说有为法皆有 三相,若极少时中生而无灭者,是为非有为法。若极少时中,心生住灭者,何以但先生而后灭,不先灭而后生?以 是故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即无生。心是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一时”是时间最小单位,生、住、灭是变化的最小单位,二者如果和合,则有矛 盾。因为如果三相在一时,变化中无时间(生灭成同时);如果三相不在一时,则时间中无变化(生中无住灭)。所以同样以 这样两难的方式,说明生住灭的心不存在。心
21、法如此,一切在时间中的有为法皆是如此。从以上风景开发情况可看出,二连浩特虽然自然条件较为艰苦,但是二连浩特充分依托边境口岸优势,在“边”字上 做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旅游产业已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合理开发境内旅游资源对二连口岸的 平稳运行与二连城市的良性发展影响深远。复次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若以心识故知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 识知则无坚相。问曰:身根身识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坚相。答曰:若先自知有坚相,若从他闻则知有坚相?若先不知 不闻则无坚相。复次地若常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酥蜡蜜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等亦尔。如水 为
22、湿相,寒则转为坚相。如是等种种悉皆舍相。复次诸论议师辈,有能令无,无能令有。诸贤圣人坐禅人,能令地作水、 水作地。如是等诸法皆可转,如十一切入中说。前面提到和合相又叫“假名相”,名字是言说和合相的,而非自相,所以名字同法一样不存在。“复次一切诸法,名 字和合故谓之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问曰:名字所生法虽不可得,则有名字和合。答曰:若无法,名 字为谁而和合,是则无名字。”和合相不可得,则名字也不可得,二者其实是后面所说的“相待有”的关系。而且,不仅名字是用来言说和合相,名 字本身就是复合物。所以名字及名字组合所成的语言全是空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地域广袤无垠,在深奥的语言文化知
23、识中,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利于民族文化的 继承与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传统古典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而现代文学则侧重于文字美学、价值与 气氛等。教师应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做基础,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微课教学, 改善传统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枷锁,大胆表达自我。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 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耀 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矗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是矗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
24、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 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 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 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波罗聂提”即假施设义。这里的法波罗聂提应为复合物中不可分的部分,受波罗聂提是法波罗聂提组合而成,而名 字波罗聂提是由受波罗聂提组合而成。因此破名假应该更加容易,其次是受假。而破法假,则破一切法。由表4可知,本实验所选用的模型显著(P0.05,不显著;模型的校正系数 RAdj2=0.9911,相关系数R2=0.9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大智度论 讲义 文稿 大智 缘起 及其 否定 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