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答司马谏议书》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10《答司马谏议书》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答司马谏议书》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复习巩固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 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上乃欲变此,而某不 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洪亮)(以为耻)(纵然)(施人恩惠)(洪亮)(以为耻)(纵然)(施人恩惠)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盘
3、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 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 “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土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 的不满。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 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
4、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 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一、【答案】1. C 2. A 3. C4. (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儿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
5、 弱他们的势力。【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 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 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 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 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 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
6、”),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 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3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 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 分析印证。此类题
7、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 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 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4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 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 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8、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日”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 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 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 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 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
9、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 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 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 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 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 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 定
10、,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 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 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 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 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 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
11、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 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 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 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 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司马光字君实,
12、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 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 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汆贱,亦可渐纾河东贲汆 远输之忧。”藉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 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 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
13、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 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 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 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 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寞为继嗣者乎此患巨之但人不敢及耳光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 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日:“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 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
14、 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 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 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觉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 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B.帝沉思久之日/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
15、死/不意陛下开纳/C.帝沉思久之/日/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D.帝沉思久之/日/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 开纳/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 角” “豆蔻” “耄耋”等。C. “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
16、特指兄 弟情深。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 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 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 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 立储君。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7、汉语。(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汆贱,亦可渐纾河东贵汆远输之忧。(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二、【答案】1. D 2. C 3. B 4. (1)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 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2)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 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 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
18、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 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 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日” “乎” “于” “而” “之” “也” “矣” “焉” “耳” “则”这些关键词。“得非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光日”意为“司马光说”,其后应断开, 据此排除B项。故选D。2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19、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C项,“便特指兄弟情深”错,“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和谐美满。故选C。3 . B项,“设譬引喻”错,在谈论异兽和日食事件时司马光没有设譬引喻;且关于异兽事件,文中并没有 提到“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故选B。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制:抵御。汆:买米,买 进粮食。纾:解除。(
20、2)向:以前,先前。春秋鼎盛:形容正当壮年。遽迅速急忙。【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 听别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爱,回家后给家人讲,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以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土甲科。这一年他刚二十岁。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 上唯独他不戴花,一位向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U易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的土地,已成为河东 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
21、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 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庞籍 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没有安排措施防备意外,被敌方消灭,庞籍 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思覆灭是自己的过失,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 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赘他。后来, 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纳一种异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 但不是自己来到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他 又编撰起
22、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先例,日食不满一定分度,或者京师看不见,群臣都应 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而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 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当初身 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 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争辩。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 做通判,所上的三次奏章,希望陛下采断骂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 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
23、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 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朝后没 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 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 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1司 马光的奏疏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及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 作为继承人,那么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韩琦等人拱手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
24、英宗掌管宗 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 辞不可估量的财富,已经快满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而不行动, 君王征召,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动身,希望以臣子的道义来责备皇子,必须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命令。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 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 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专题 10 司马 谏议书 提升 训练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