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 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我不必去说,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 评的,我也不想用事实去推翻这一点。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上述的美的概念随那 体系一同崩溃。“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 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 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
2、 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 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时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 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 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 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 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 的观念之完全吻
3、合,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 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事物和现象的类别本身分成两 种:一种是美的,另一种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美。同时这个定义也太狭隘,不能算是美的定义。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 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 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 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
4、时洋溢于 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 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 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 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 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 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 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
5、,那就是美的。答案和解析15.【答案】D、D、C、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批驳流行美学体系中“美是观念 与形象之完全吻合”的观点,接着批驳“美是个别事物和观念完全吻合”的观点,然后正面提出 “美是生活”的观点。综合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论证语言准确严谨、生动形象。“可能”“必须”“似乎”等词语表述准确,“矗 立而茂密” “残枝断梗”等词语生动形象。、美就是生活。(或“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 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初夏季节草木茂盛,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听闻鸟儿嬉闹,耕 作之余读书,这些都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反映,这就是一种美。眼、耳、鼻、舌
6、、身所感受到的美都属于美学范畴。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多个画面,调动了各 种感官来感受生活的美,草木、鸟儿、春酒、时蔬、微雨、和风,无一不让读者与诗人一样享受 世间万物带来的惬意。令人身心愉悦的、唤起内心美的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无论是耕作劳累还是喝酒摘菜,无论是 享受自然还是读书纵览,诗歌都传达出闲适的情调、归隐的乐趣和精神有所寄托的身心的愉悦。【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此类文本,应注重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 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A. “一类事物”扩大范围,原文是“一件事物”;B. “把美定义为观
7、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太空 泛”错误,原文是“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 C “具有共 性”错误,原文是“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 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可见是“彼此毫不相似”。故选Do2【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 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A. “出发点相同”错误,由“把中西双方稍一比较,就能够发现,西方的美偏重精神而中国最原 始的美偏重物质”可知,应为“出发点不同”;B.“只有寻出两者理解美的根本差异,才
8、能真正 讲美错误,原文有范围限制“专就美感而论”;c.“解释中国美学的兴起”错误,应该是解释 “中国人美感的兴起”。故选Do.【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 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 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C.解释美学的来源,不是从词源学的角度体现中国美学研究。故选C。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思、论证方法及论证语言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论证 方式上,
9、材料一共5段,由“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我不必去说,这种 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 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第1、4段先批驳“美是 观念与形象之完全吻合”的观点。由“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这个定义是太空泛 了” “同时这个定义也太狭隘,不能算是美的定义”可知,第2、3段批驳“美是个别事物和观念 完全吻合”的观点。由“美是生活。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 的情感的一切事例”可知,第5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此,文本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
10、“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 而茂密”是举例论证;“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 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是类比论证;“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 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是对比论证。论证语言上,文本使用了大量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如“必须”“可能” “只有”“许多” 等词,语言表述严谨、准确,而“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 “鲜嫩艳丽、花瓣盛开时的玫瑰”等 句子生动形象,语言优美。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观点,分析诗
11、歌特点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美就是生活。读山 海经(其一)中,“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描写了日常生活 的场景:草木茂盛、绿树环绕、草庐几间、闲饮美酒、采摘蔬菜等,这些生活场景的描述就是美。材料二的观点是:美有以心理为主要因素的,美有以生理因素为主的,前者为眼、耳,后 者为鼻、舌、身。读山海经(其一)中,“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是视觉描写,“众鸟 欣有托”是听觉描写,“欢然酌春酒”是味觉描写,诗人调动了多种感官,描写草木、鸟儿、春 酒、时蔬、微雨、和风,让人感觉到美,享受世间万物带来的惬意。材料一还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也就是说令人身心愉悦的、唤起
12、内心美的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写诗人在隐居之处畅饮美酒, 采摘菜蔬,观览古籍,这些生活情节传达出闲适的情调、归隐的乐趣和精神有所寄托的身心的愉 悦。69.【答案】C、A、短暂相见: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孩子熟睡 后,水生嫂心中既涌起养育孩子的不易之感,又满怀幸福和欣慰,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之 情。匆匆别离:当听到水生说第二天早晨还要参加战斗时,水生嫂先是惊讶,但还是用她的行动表 现了对水生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理解与支持。、人物塑造:在嘱咐之中凸显了人物彼此的 爱和关心,又彰显了他们爱国爱家的革命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故
13、事的高潮部分围绕“嘱咐” 展开。主题思想:突出主题,“嘱咐”中体现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 性的精神。【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 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 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错误,应为表现水生对安全的考虑。故选C。2 .【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 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14、,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 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解答】A. “情节曲折离奇”错误,小说叙述水生请假回家,夫妻二人说话,女人送水生走的情节,情节 缓和,没有起伏跌宕。故选A。3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 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 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 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从“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中可见,八年未曾见到 水生,此刻为重逢而喜悦;“
15、抽抽搭搭地哭了则是为自己这么多年的不容易而委屈哭泣,可以 说内心是百感交集,十分复杂;从“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孩子 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 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 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中可见, 她为水生的回来幸福得如同在梦中一般,连生孩子的不易也恍如隔梦,而且对未来可能过上美好 幸福的生活充满期待,满心欢喜;“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 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
16、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然而 水生只是回来一晚,第二天仍要去参加战斗,她听了之后“呆了”,可见,对于水生回来却立即 又要走这个结果是有些惊讶与失望的,但她立即就说“送你”,又反映出她希望水生能尽早打走 日本鬼子的愿望,对水生满是支持与理解。4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人物、情节及主题的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上, 女人嘱托水生“小心”,水生嘱托女人“慢些”,女人嘱托水生“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 不要分心,好好打仗”,从中可以看出水生夫妻彼此关心,关爱彼此,并且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幸 福,让水生去打鬼子,彰显了他们爱国爱家的革命人物形象。情节上,-(段是小说
17、的高潮部 分,这部分叙述了水生夫妻二人对彼此的嘱咐,因此标题揭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主旨上,尽管 生活非常艰难,但是女人依然毅然送走丈夫,“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 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村里去暖和暖和吧”等句子 写夫妻二人的相互嘱托,体现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府的精神。1。14.【答案】B、B、D、如今(羌胡)一起经由商人秘密送来诚恳的书信,伸长脖子 仰起头(翘首盼望),希望成为隋朝的臣民。将突厥人迁徙到兖、豫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法。、裴矩:降服西域 诸胡后安抚他们。魏征:支持西域胡人与中原进行民间
18、贸易往来,但不能给予过高的待遇,否则会损害唐王朝的 利益。【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 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解答】句意为:伊吾地区,多是沙漠,当地人有的自立为首领,要求归附大唐,不妨加以笼络控制,让 他们居住在塞外,为我大唐屏障。“自立”的宾语为“君长”,所以应在“长”后面断开,排除 A
19、Do “求”的宾语为“称臣内属者”,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B。2【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谡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 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 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B.“纪月历法”错误。文中“乙丑”纪日。故选B。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20、,到文章中 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解答】“唐太宗便派朝中大臣”错误。由原文“西域诸国咸欲因文秦遣使入贡,上遣文泰之臣厌怛纥 干往迎之”可知,应是“唐太宗派遣文泰之臣前往迎接。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 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U, 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重点字词:“因”,经由;“诚款”,诚恳的书信;“臣妾”, 臣民。“乖违”,违背;“非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办法。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
21、文章的内 容及所要表达的观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 答案。由原文“若服而抚之,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可知,裴矩主张降服西域诸胡 后安抚他们。由原文“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 可知,魏征支持西域胡人与中原进行民间贸易往来,但不能给予过高的待遇,否则会损害唐王朝 的利益。参考译文:文本一:西域诸多胡人都到张掖做买卖,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矩掌管这件事。裴矩知道隋炀帝喜好远征, 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共四十四国,入朝奏报给炀帝。裴矩还说:“凭借着国家的威德,将 士的骁勇,渡过汜水,翻越昆仑山,易如反掌。但是突厥、吐
22、谷浑分别统辖着羌人、胡人的国家, 因为他们的阻挡和抑制,所以西域之国不能来朝贡。如今(羌、胡)一起经由商人秘密送来诚恳 的书信,伸长脖子仰起头(翘首盼望),希望成为隋朝的臣民。倘若降服他们,并加以安抚,就 不必动用干戈,也能让诸蕃国从属于我们,这样以后,吐谷浑、突厥就可以灭掉了。”炀帝大为 高兴,赐帛五百段,每日让裴矩到御坐旁,亲自询问西域的情况。裴矩夸张地说:“西域有很多 珍宝,吐谷浑容易被吞并。”炀帝于是感慨地仰慕秦皇、汉武的功绩,诚心要开通西域。将筹划 处理四夷的事务都委托给了裴矩。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又派裴矩到张掖,招引西域各国的胡人, 给他们利益,劝告他们入朝。裴矩听说西突厥的处罗可
23、汗思念他的母亲,请求炀帝派遣使者去招 抚处罗可汗。三月,乙丑,隋炀帝到达五原,就此出塞巡视长城。文本二:突厥灭亡后,投降唐朝的还有十万户,太宗下诏让郡臣商议如何处置。大臣们都说:“北方 狄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祸患,现在很幸运他们已经败亡,应当全部迁徙到河南兖、豫之间,让 他们的种族部落分别散居在不同的州县,教他们耕种织布,将他们转为农民,使塞北地区永远空 旷无人。”温彦博认为:“将突厥人迁徙到兖、豫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 法。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他们生产生活,教他们仁义礼教,几年之后,全都变成我大唐 民众。选择他们中间的部落首领,使其入朝充任宿卫官兵,畏惧皇威留恋皇恩,
24、有什么后患呢! ” 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计谋。西突厥部族散居在大漠外的伊吾地区,太宗下诏任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在 磺口存贮粮食,凡来此地均予赈给,又让使者四处招抚,道路相望,远近不绝。李大亮上书言道: “伊吾地区,多是沙漠,当地人有的自立为首领,要求归附大唐,不妨加以笼络控制,让他们居 住在塞外,为我大唐屏障,这才是施以小惠而坐收实际利益的办法。”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甲 寅(二十四日),高昌王麴文泰来到朝中。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机会跟着文泰派使节进朝贡品,太 宗派文泰手下的大臣厌怛纥干前往迎接。魏征劝谏道:“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先前文泰来朝时, 已耗费很多,如今假使有十国来进贡,则随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湖南省 永州市 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